(兴文县大坝民族小学校 兴文 644405)
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主要手段,而美育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任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为目标的教育都不可缺少美育。换言之,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着重要地位。时下结合我几年的美术教育探讨民族地区的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
一、因地施教,让美术课堂彰显民族地方“特色美”
在少数民族农村学校,如果美术课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中拘泥于教材,不能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教法上过于呆板的话,是体现不出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的。农村小学,虽然学校美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没有必要的教学设备、器材和资料,但农村有着丰富多采的课程资源,有广阔的土地、美丽的朝霞晚霞、蓝天白云、各种动植物和花草;有能用于造型活动、取之方便的自然土、竹、木、石等;有民间美术、雕刻、图案、编扎;有独特的节日、习俗,民间艺人和民间工匠等。鉴于以上几方面的地方独特资源,可以进行农村美术教学的探索。
(一) 开放教学,探索丰富素材库
丰富的民族特色地区,有着广阔的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苗家风情,家乡之变化,苗乡清洁工程等,为了丰富美术教学资源,美术课堂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让这些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走进农村学生的心间,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丰富的美术素材。
(二)把民族生活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
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围墙,融入社会,放眼农村广阔天地,摆脱教材束缚,挖掘少数民族特有的资源,开展“苗族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积极努力开发当地具体民族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的有特殊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废物利用,让美术课程再现“创造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被遗弃的却极有应用价值的废旧材料,像矿泉水瓶、易拉罐、各种布料、废旧挂历、旧报纸等。把这些材料的特点、美感与具体的艺术形象完美地统一起来,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发现、收集与创造使用,再现艺术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中国人熊正刚用几块防水用的麻袋布片拼贴并融合绘画技巧创作了《蒙娜丽莎》画,一位德国人出价几万元买了他的这两幅作品。所以,美术课教学,教师可让学生用一些废旧物品有目的地按一定的想法剪拼、粘贴、加工,结果一定会变成一件学生意想不到的艺术品,如将易拉罐制成的电视天线,可以增加电视收视率;将旧画报、旧挂历、旧书彩图等结成串做门帘、窗帘或在节日装饰活动场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激发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三、利用技术转换,让美术教学呈现“动态美”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有机体,形成了颇具“活、色、生、香”的“”形、声、语、乐、动”的个体,大大超越和丰富教材的内容,刺激着学生的“感官神经”,突破了言传身教的局限性,从而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多媒体的魅力。
(一)“多媒体+音乐”的动能使学生“美”色飞舞
小学美术课中常会因静谥有余而活泼欠佳,在美术课中注入音乐元素,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与遐想空间,深化作品的主题,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有利于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创设出美好的意境,使学生身心愉悦,灵感激发。
(二)多媒体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学生的绘画氛围更加活跃
多媒体技术表现美术语言中的线、形、色、质,引起人的回忆、沉思和心灵的创造,多媒体课件在展示欣赏图片时,就可以把整个绘画过程高度概括为几个关键性的画面展示,按照细致结构上的先简后繁的条理性和色彩上先淡后浓的条理性,适当插入有动态的绘画历程,学生看着优美的图片,心里充满了激情,在绘画过程中,有的在细心观看、有的在相互讨论的、有的则请教老师学生思维随着情境不断迸发出火花,画出的画面也越来越精彩。
美术学科欲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未来人才的需要,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美术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也应该传递给下一代。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教育,让学生理解美术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美术学科教育独具的教育价值,应该为其教育目标。
总之,美术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激活学生美育情趣,美术教学才能更“美”。
论文作者:许荔丹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美术论文; 学生论文; 美育论文; 农村论文; 资源论文; 少数民族论文; 教材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1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