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曹禺戏剧人物的民族性格论文_高原

试析曹禺戏剧人物的民族性格论文_高原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艺术硕士MFA 北京 100871

摘要:曹禺的戏剧创作具有一种浓厚的基督教意识,其作品中的原罪意识、对罪恶的审判与忏悔,这些有关基督教的情节设置显而易见。而曹禺戏剧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善恶明辨的慈悲情怀,众生平等的意识和“轮回”现象都透露出某种佛教意识。此外,曹禺对宗教的矛盾心理,又使他的戏剧创作具有一种宗教反叛意识,并具体表现为理性思维下的宗教叛逆精神和对宗教“禁欲”教条的反叛。

关键词:曹禺;基督教;佛教;反叛

1前言

戏剧艺术自传入中国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总体上是以一个上升的态势发展着,它在人们生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时代的推进与国内戏剧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戏剧作品的需求量大幅增多,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戏剧剧作翻译、出版,同时观众对戏剧作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好故事,剧作中的时代主题与人性思考同样影响着整个作品的高度与质量,更是很多观众决定深入与否的关键参考因素。那么仔细研究不同戏剧作品中的创作方法与价值观念,会让剧作更具有时代精神与人文思考,同时从时代与文化的横向角度比较戏剧作品,更会让我们发现问题、产生思索。

2曹禺在现代性主题下的困境

2.1个性独立的生命生存价值意义的多元与单一

在曹禺创造力最丰沛的那几年,从国外看,我们或许会联想到现代派戏剧,尤其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但是,作为同时代的中国剧作家曹禺,却与之有着区别,并且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根本性的。其中荒诞派作品中的人物所面对的是自身的困境,着重表现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而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所展现的是“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曹禺笔下,不论是都市的大酒店、现代的家庭,还是旧时的大家族或是茫茫的旷野,均化为“狭的笼”意象,均是残忍、冷酷宇宙的一个缩影或一个象征。这些不仅指代那时的中国,更是包容着自远古以来就存在着的人类的一种普遍的不自由的生存状态。他笔下的人物不是生活在某个居所中,而是被困在此,这个世界不过是徒劳挣扎于其中的人们的“狭的笼”。因而,纵然人发现生存的无价值无意义,现代派戏剧中这亦是人自身的事,是主人公独立自主面对自己的残酷命运;而曹禺戏剧中的无价值无意义是外在世界黑暗的本性,而且,这一本性规定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由之也彻底丧失了生存的价值意义。为了更能说明问题,不妨试举一些西方当代荒诞派作品进行比较,一则因为他们与曹禺基本处于同时代;二则因为荒诞派戏剧作品不关心作者内心世界以外人物的问题或命运的表达与信息的传递。这可以和曹禺先生的剧作作一个较明显的对比。

2.2民族习惯与时代视角造成的创作局限

戏剧界著名学者丁涛曾说:“几千年来,我们民族习惯于以社会的标准来作为家庭和个人的准尺。”美国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孟旦(DonaldJ.Munro)指出:“在中国文化里,是没有私人状态的自我这个概念的;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前提是认为人的主要特色正是独立于社会系统之外的那一部分,而社会是无权控制个人的私人状态的;至于中国式的人的概念,却赋予社会和国家对他进行无穷尽的教育与塑造的权力。”这种被弱化了的“个人”,从古至今,无不严重影响着每个人,如《庄子》一书也提出:“为了做到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些对当前的中国现实而言,也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鲁迅也曾说:“中国人向来有点儿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真是一针见血之论!所以,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是崇尚“弱者道之用”的,是“自我压缩”的,正如巴金笔下的高觉新,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以及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都是被“弱化”了的个人形象。

3曹禺戏剧人物的民族性格

3.1浓厚的基督教意识

基督教对曹禺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曹禺早年的生活环境中基督教堂是重要的存在,他“在课间休息时,跑到二楼的小平台上,去听海河那面教堂传来的钟声,悠扬沉实的钟声也常常使他伫立凝思。”清华大学期间对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让曹禺对基督教有了更多了解。而在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教《圣经》文学的经历则令他在情感上更为亲近基督教。在基督教的深刻影响下,曹禺的戏剧创作带有一种浓厚的基督教意识,这不仅明显地表现为《雷雨》序幕和尾声这样具有浓郁基督教氛围的场景设置以及《日出》对《圣经》的熟练应用,剧作的具体情节也展露无遗。

3.2佛教意识的关照

曹禺父亲在世时经常念《金刚经》,继母也曾教曹禺背过枉生咒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虽然曹禺最终并未皈依佛教,无疑,在潜移默化之中曹禺也会受到佛教的影响,“父亲死后,曹禺对宗教逐渐产生了兴趣。……他对宗教的兴趣,倒不是寻找解脱,好像宗教能给一些人生思索的启迪。”佛教意识关照下,曹禺的戏剧创作呈现出善恶明辨的慈悲情怀、平等意识与“轮回”现象。

3.3宗教反叛意识

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的慰藉,目的是为人的心灵寻找一个安放之地。宗教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自我构建,带有浓厚的感性色彩。然而曹禺在接触《圣经》时,并没有像虔诚的教徒一样,对基督教的教条深信不疑、对上帝心悦臣服,反而却带着一种理性意识来“探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着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在宗教里只有神即耶稣或是菩萨才能拯救苦难的人们,神为信徒创造了天堂和净土等理想之地,只要虔诚信仰和修行就能到达。因此宗教成为在现世中经历苦恼的人们暂时摆脱烦扰的精神寄托。而曹禺在受到宗教意识影响的同时又能够超然于宗教,带着一种理性意识来关照现实世界,思索人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寻找一条真正有意义的人生道路。这种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从根本上达到自救的精神,实质上是否定了神的作用,肯定了人的作用,带有一种宗教叛逆精神。宗教鼓励人们约束自身,通过控制自身欲望来达到修行的目的。一般宗教都带有禁欲的色彩,如佛教的素食主义、基督教对性格修行的要求等。曹禺虽然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但却对宗教的这种“禁欲”要求,充满反叛精神。

4结束语

尽管曹禺的戏剧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宗教意识的影响,但他对宗教的矛盾心理,也使他的创作带有一种理性思维下的宗教叛逆精神,展现了曹禺对宗教“禁欲”教条的反叛。

参考文献:

[1]高虹.灵魂的忏悔与救赎———从周朴园的形象看曹禺作品的原罪意识[J].现代语文,2010(4):64.

[2]田本相.曹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3]马艳艳.从《雷雨》看曹禺与基督教文化[J].现代语文,2007(7):66.

[4]曹禺.曹禺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5]高浦棠.“升到上帝的座”上重新审读曹禺的《雷雨》———《雷雨》本源真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5):48.

论文作者:高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9

标签:;  ;  ;  ;  ;  ;  ;  ;  

试析曹禺戏剧人物的民族性格论文_高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