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前言
现代化作为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历史变迁正在全球许多地区展开。体育作为一种荷载着丰富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始终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体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一方面反映在体育的发展必然涉及许多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反映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向体育提出新的要求。我国社会主认现代化建设就给我们明确提出了体育发展如何与现代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从1996年开始,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课题探索了现代化条件下体育发展的内涵、特征、走向等基本问题,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的相关对策,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基本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选择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即江苏省苏南地区为基本研究对象,因其为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已基本接近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参照的现代化水平。因此,选择这类地区进行研究,对于探索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发展实践具有典型意义。
2.1.2 具体研究对象:考虑到江苏省苏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在课题研究时又在该地区选择了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中的锡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江阴市、武进市五个县级市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2.1.3个案分析对象(略)
2.2 研究方法
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常规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内涵和特征
3.1.1“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的内涵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的概念,也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得到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关于现代化的确切含义,目前国内外学者众说不一。我们认为:“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现代化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状态的总称,它是一个具有阶级性、动态性、区域性和阶段性的概念,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体育现代化。
3.1.2 “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条件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将会从各个层面影响着这一阶段体育的发展。如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的变化;现代社会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导致社会分工的脑力化和精细化;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交通和通讯的便捷,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劳动时间的节约化和闲暇时间增多等等,这些都会从根本上影响到人们的体育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影响到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导致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发展出现了一些区别于其它任何阶段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目的手段基本一致,参与体育相当广泛。
由于现代化的成就,所带来的复杂变化将会导致体育这个手段出现异化,使体育的手段和目的基本一致,即把手段目的化。除少数从事体育人员以体育谋生外,人们参与体育本身就成为一种目的实现作为享受现代文明的一种自发要求,使体育真正变成大多数人的体育。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体育组织形式出现新的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组织形式将会被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形式所取代,如体育网络、体育俱乐部、体育单项协会、体育指导站等适应全民体育需要的各种组织形式会应运而生。
——训练体制多元发展,竞赛形式有所突破。
这一阶段的体育竞赛将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竞赛形式有所突破,跨地区跨行业的单项性体育竞赛将逐步取代原来单一性的综合性体育比赛。二是群众自发性自娱性的各种竞赛活动相当频繁。三是体育竞赛基本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比赛中的商业性色彩愈加浓烈。
——政府投入为主格局不变,经费构成成分明显增多。(略)
——体育产业服务社会,体育市场基本成熟。
在现代化社会中,体育将既是直接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消费活动之一,又是间接地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将会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加入第三产业的队伍,并且这种产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可占的比重将会随着体育的发展而逐步增大,最终形成“体育经济复合体”。这一“体育经济复合体”从各方面刺激着经济的发展,并且将会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产业大军,广泛开辟劳动力市场,产生数额庞大的经济利润。使体育产业成为体育为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
现代化条件下体育必将会形成体育场馆开放经营、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和体育竞赛市场开发为重点,以体育欣赏、健身、娱乐为主体的体育市场,并且这一体育市场在社会群众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的同时而逐步发育成熟。
——场馆设施配套完善,设施建设功能多样。
特别是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小区必须具备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会有较大的突破。
——科技先导作用明显,科技含量成分较高。
群众性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明显增强。训练领域逐步实现科技训练一体化,科学训练在这一阶段将真正成为创造运动成绩的内在驱动力。
科技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科技的进步和科技的日益普及。“现代化条件下体育”主要标志就在于体育成果自身的科技含量要达到较高水平,这些成果包括成绩结果、人才培养结果、群众活动创新结果、竞赛结果等。
——体育法规自成体系,依法行政能力较强。(略)
3.2 现状与走向
3.2.1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现状
W.罗斯托在《经济发展阶段》中也认为社会现代化有准备、发生和发展的诸阶段,准备阶段是开始进行现代化变革的时期,对现代化的实现有决定意义。江苏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先行一步的发达地区,这一地区的经济和发展已全面实现小康并正向初步现代化迈进。因此,这一地区的体育现状特别是近年来体育事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深刻变化对于我们研究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尤其是认清发展的基本走向具有重要价值。
3.2.1.1江苏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价值观念增强
3.2.1.1.1人们的健康观念和体育价值观念增强
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各级政府都把体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上,列为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的内容,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繁荣地区经济的重要条件。如武进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各乡镇的体育工作都已成为政府工作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评比中,体育占有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群众体育意识普遍增强。问卷调查显示:体育在业余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与其它各类活动相比较,依次排列顺序和所占比例是:体育活动(56.8%)、读书报(16.9 %)、 打麻将(12.9%)听音乐(5.5%)、看电影(3.8%)、聊天(3%)。
3.2.1.1.2体育组织网络健全,自主性和自我组织能力明显增强
行政上以体委或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的机构形式领导体育工作并向基层辐射成立村、企业、学校等各层次体育领导小组。社会上以活动项目为基础,以农民体协为龙头,组成若干个单项协会,组织各村、企业、镇的单项体育活动。群众中以群体骨干为基础组成自发的群众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晨炼、晚锻等活动。目前,这种三级体育组织网络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已基本健全,其自主性和自我组织能力较强,初步形成社会化体育的基层组织体系。
3.2.1.1.3体育骨干队伍日渐壮大, 促进了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的发展
苏南地区的体育活动正是因为有一批热心支持体育工作的骨干队伍,体育活动才得到蓬勃开展。这些骨干主要来自于文化站、体育干部、乡镇企业的领导、职工,来自于学校的专职体育教师。他们或组织宣传,或提供赞助,或积极参与,使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3.2.1.1.4区域现代化带动了地区和家庭体育活动条件的改善
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成为区域现代化建设和文化特征的重要组织部分。目前这些地区不仅建成了一批条件好,设备全的基础体育设施,而且正在规划建设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心、农民体育公园。
家庭体育设施建设是富裕地区人群体育活动的一个新趋势。调查显示,54%的被调查家庭已拥有了一般的体育器械,如羽毛球、哑铃、拉力器等,3.3%的家庭中已拥有了高级运动器械,如健身器、 跑步器等。
3.2.1.1.5全民健身的社会需求越来越高, 促进群体竞赛广泛开展(略)
3.2.1.2江苏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面临的矛盾
3.2.1.2.1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与社会体育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实施,将面向全体大众的社会体育提到了非常突出的地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苏南地区各级体委体育职能部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重点时至今日仍反映出竞技体育的主导色彩,开展全民健身的职能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经费来源都显得势单力薄,难以实现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大众的重点转移。
3.2.1.2.2体育需求与体育条件建设不相适应。(略)
3.2.1.2.3体育的科学性要求与体育指导体系不相适应
体育指导人员、科学指导工具普遍不足,指导书、录相带、磁带等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还不能深入到县、乡级,许多地区的体育负责同志是搞文化出身,对体育活动的组织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对如何科学地指导群众健身工作缺乏理性的认识。问卷调查显示,22.2%的被调查者提出体育活动没有人指导
3.2.1.2.4体育事业发展与地区性体育立法不相适应
从苏南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一个基层单位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主要领导对待体育工作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事业仍然需要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如果把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单位体育工作的希望寄托在某个领导对体育工作喜好程度上,就会不自觉地使体育事业发展滑入“人治”的轨道。
3.2.1.2.5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市场规范化程度不相适应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及其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人们的体育意识和参与行为的变化,刺激了体育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但是由于有关部门的责权界定不明确和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和监管,使得目前体育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少数不法分子更是鱼目混珠,利用体育场所进行违法活动,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3.2.1.2.6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与各类体育人才素质不相适应
各级社会体育骨干年龄老化,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干部缺乏科学管理知识或是专业知识陈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目前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的干部大多数来自体育行政系统,不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极大地制约了苏南地区体育整体规模的发展。
3.2.2现代化过程中体育发展的基本走向
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下出现了一些令人注目的新走向,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把握这些趋势和走向,对于我们研究实现“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前瞻价值。
现代化过程中体育发展基本走向是:体育的发展将会在更高层次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相适应,体育事业的各个领域将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并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2.1体育逐步成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M ·莱维谈到现代化与非现代化的区别时认为:现代化与非现代化区别的标准就是如果把一个社会中的非生物能量抽取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出现崩坍,这样的社会就是现代化社会。这个生物能量就是以人的体力行为来实现的生产活动。这就是说,现代化社会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使体力劳动减少,智力劳动增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高度紧张,导致神经性心理性疲劳。现代社会分工的脑力化和精细化,使脑力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多,长期伏案工作而导致的“不活动性萎缩”,以及运动不足而造成的“文明病”流行。
生活方式是生产方式的直接反映,生活质量又是生活方式的最终追求。生产方式的这些变化,导致人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生活方式的变化还不是人们追求现代生活的理想目标。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在逐步改善,但这并不等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与任何阶段性体育不同的是,人们更从追求生活质量的层面理解参与体育的意义,体育的自发自主自娱自乐的性质将更加明显。体育将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3.2.2.2竞技体育在某些区域呈阶段性萎缩态势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多少代以来几乎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从事行政、制造和贸易,而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可能只需几代人就变得只剩下相当少的人留在农村。与这种职业变化相伴随的是大量人口向城市(城镇)迁徙,过去一些谋生的手段被迫改变,这种发展本身对体育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的是以体育作为谋生发展手段的人和愿意从事极其艰苦的专业训练的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少,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业余训练的人数和水平。
竞技体育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体育后备人才来源的缺乏,必将导致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初步现代化地区竞技体育因人才来源不足而出现阶段性萎缩态势,使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着社会发展的巨大冲击。
3.2.2.3 群众体育组织程度将会越来越高
群众体育组织程度越来越高的发展走向必然使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因其独特的组织形式而成为人们参与活动最经常的形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体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是体育活动必需的存在空间。由于形式上的便利和组织程度上的紧密,这两种体育形式将会越来越成为社会体育组织形式的主流。
3.2.2.4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向社区渗透
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基础环节,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和必然,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职能已逐步从市、区政府中分离出来,向街道积聚。随着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担负的福利服务性工作更多地由社会来承担,许多福利设施将从机关和企业中分离出来。同时由于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在社区的活动时间必然要延长,这些就为发展社区体育展示了广阔前景。
社区体育地位的提高,必然会提出场地设施建设的迫切要求。因此,随着现代化进程,居住区、小区的体育设施建设将成为城市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成为体育设施建设的主体部分。体育设施向社区渗透意味着已建成的居住区原先对此考虑不足的必将随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健身要求的增加而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为居民修建进行体育活动的简易化体育场地,新建居住区必须按照《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要求,规划社区体育设施用地,将体育设施建设投资纳入居住区、小区建设费用之中,同步建成。
3.2.2.5训练体制逐步向职业和业余分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的推进,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国家包办的高度集中的四级训练网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训练体制将会因其培养人才的不全面性和社会承认的不可确定性而受到社会的巨大冲击,从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主要训练形式将是高水平运动队伍向职业化和业余化方面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市场价值大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市场价值不大的项目走业余化道路(在相当长时间内先由政府扶持)。业余层次的运动训练逐步向学校过渡,真正办到有条件的学校去,并采用市场机制,搞有偿训练,通过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以后,发现和选拔优秀苗子,进入高层次进一步训练。从而按照市场规律建立训练体系。
3.2.2.6体育产业逐步成为社会消费热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我国部分地区走向现代化,经济富裕以后的人们在消费方式上的一个突出变化是:更加重视消费质量,重视素质发展消费。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刺激了社会体育需求的增长。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健康投资观念和体育消费明显增加的势头。这预示着未来社会体育消费将成为人们为提高自身素质而投入的主要消费形式。
体育消费的增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体育场馆开发经营、体育竞赛市场开发、体育表演、健身、娱乐等体育本体产业开发将会逐步发展和积累,使我国部分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出现良好势头,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3实施对策
3.3.1实施“现代化条件下体育”应遵循的原则
3.3.1.1可持续发展原则(略)
3.3.1.2群体优先发展原则
群体优先发展原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实践告诉我们,群众体育,发展与人们的收入呈正相关。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群众体育受到生产力发展的极大限制。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是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志的,在迈进现代化历史条件下,群体优先原则作为体育发展指导方针是可行的。
3.3.1.3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略)
3.3.2实现“现代化条件下的体育”的基本对策
3.3.2.1发展规模——适度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体育的发展必须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方面发展相协调,共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其发展的规模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滞后或超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均是不合理的选择。因此,体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决策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尽快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体育发展的理论构想转换为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3.2.2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世界体育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体育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十分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使体育人口出现持续增加的态势,这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其次,从体育内部因素上,要挣脱对体育发展的桎梏。特别是要摆脱兴奋剂、赛风不正、伪科学、假体育、假比赛的阴影,保证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三,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也是体育发展的未来,对他们进行系统、科学的体育教育,激发他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对未来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决定意义。
3.3.2.3发展重点——全民健身(略)
3.3.2.4发展手段——依法管理
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法制管理将成为政府管理各项事业的主要行为。随着《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等法规的颁布。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将成为体育管理的主要手段。依法管理要抓好几个环节:(1)增强法制观念。 通过教育、宣传等方法,解决实现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观念问题。(2 )加强法规建设,加快《体育法》、配套立法步伐。重点内容是,全民健身、体育场地建设、体育市场管理等法规。同时,应建立完善体育工作的评比表彰制度。如体育贡献奖、群体先进表彰、体育先进县、先进社区等一系列评比表彰办法。(3)建立体育行政执法检查制度。 按《体育法》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确定执法部门的职责,建立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行政执法责任体系,明确责任范围、执法权限、奖惩办法等一套制度。
3.3.2.5发展基础——体育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
首先体育经费筹资渠道实行多元化,投入总量要加大。体育事业的发展完全依靠国家的投入,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必须建立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支持和个人消费成分逐步增加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按照《体育法》的规定,国家财政的投入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加。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其次加强体育人才的培养,培养体育人才,在思想上要引起重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措施上要制订培养规划,加快培养步伐;在机制上要促进交流引进,优化人才结构;在方法上,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际锻炼,努力形成一批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的人才群、人才链。
3.3.2.6发展策略——分类指导、梯级推进(略)
3.3.2.7发展活力——体育产业
各地要坚持“木体推进,多种经营”的方针,努力发展体育广告、体育彩票、体育电视转播、体育纪念品、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馆服务等本体产业。立足于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把体育潜在的经济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多种经营也应围绕着本体产业的开发来进行,为体育经营提供配套服务。
体育产业的发展还依靠体育市场的培育和管理。一方面,应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意识,引导群众为健康投资,拓宽体育消费渠道,培育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在培育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加强培育,促进体育市场健康发展。
3.3.2.8发展潜力——体育科研
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体育应加强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大幅地提高科技在体育发展中的贡献份额。科研工作不仅要坚持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重点抓好科学选才、科学训练、科学管理的研究,解决负荷、营养、恢复等问题,而且要搞好为全民健身科技服务,加强科学锻炼、科学健身等问题的研究。同时,还应发挥社会团体及体育院系的科研力量,加强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软科学研究,提高体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3.2.9发展动力——深化改革
推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宏观上应转变职能,实现从办体育向管体育的转地区体育人才资源,并实行利益共享,保证竞技体育的持续稳定发展。
3.3.2.10发展难点——竞技体育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形成巨大的冲击。竞技体育在经济发达地区会出现阶段性萎缩态势,使得竞技体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后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难点。这就必须刻须充分利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人才资源开发上的文泛合作,运用经济发达地区在经费投入和训练力量方面的优势开发落后地区体育人才资源,并实行利益共享,保证竞技体育的持续稳定发展。
4、建议
4.1继续深入进行本课题研究。 特别是选择个别有特别典型意义的研究对象,深入进行经济、社会、体育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用几年时间跟踪这些地区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发展的轨迹,为今后其它地区体育发展提供借鉴。
4.2根据本课题研究结果, 制定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迈向现代化时的体育发展战略,指导经济先行一步地区体育的发展。
4.3根据本课题研究结果,选择个别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进行试点, 积极引导先行一步地区体育发展,为其它经济发达地区在迈向现代化时的体育发展提供示范。
4.4参考本课题研究提出的基本原则, 研究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群体优先发展问题。
4.5根据本课题研究提出的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研究全国体育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合作开发问题,从而促进区域体育的共同发展,保证经济发达地区在竞技体育发展中不会出现萎缩或者缩小萎缩态势。
4.6将本课题研究指出的基本对策, 与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研究指导工作相结合,保证体育发展的方向性。
鸣谢:
国家体委政法司。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市体委、武进、常熟、江阴、锡山和张家港市体委,湖塘、邹、月城、华士、洛社、前洲、张桥、塘桥、南沙镇人民政府及江苏省体委群体处处长丁明娟、训练处处长宋述初、计财处调研员吴秉礼、产业处张苏闽、南京体院田标等同志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帮助,特此鸣谢。
* 国家体委1996—1997软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组长 孔庆鹏 副组长 王炳泰 组员 王志明 刘菊昌 杨国庆 王志光 程志理 陈勇军
标签:体育管理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论文; 体育功能论文; 体育训练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