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牧业论文,国民经济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张联雄先生在他的《地球会被我们吃掉吗?》一文中写道:“尽管生物学家认为,人类的生理结构更近于草食和果食动物,但人们却更热衷于肉食。正如联合国蛋白质指导委员会的委员们所言:‘穷人的米谷被抢夺去喂富人的牛’。由于肉类需求增加,富裕国家买越来越多的谷类来喂猪与牲口,而谷类食品如果只提供人类使用,也是卖给出价较高者。‘富人抢夺穷人的食物,而穷人却毫无招架余地。’无数的人因此挨饿。”(注:《生态经济》1999年第1期。 )他还引用哈佛大学的营养学家珍·梅耶的话说:“只要把肉类生产减少10%,节省的谷类就可以供6000万人食用。如果人类减少一半肉食,则可以解救全球的饥饿人口。而且,儿童教育及人类健康、医疗条件也会大为改善。”(注:《生态经济》1999年第1期。)这些“悲天悯人”的宏论,似很动听, 但是从人类生产发展和生活变化的历史和现状来考察,偏差实在太大了。他把问题的实质摆错了位置,似乎不明白我国约有6%的人口, 多是居住在山区,那里土地瘠薄,生态环境脆弱,耕作困难,且常罹洪旱、风沙、霜冻等自然灾害,加之交通不便,文化技术条件也较差,生产收入低而不稳,这是人民贫困的真实原因所在。绝对不是因为用粮食喂养牲口,穷人才买不起粮而挨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畜禽生产,要用部分粮食作饲料,反而会促进粮食生产。目前我国农业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饲养畜禽还是部分农民重要的家庭副业。农民在未使用农机具之前,总要喂头牛或驴,以便及时耕作,并提高耕作质量,增加农产品。农户对养猪也有清醒的认识:“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养猪积肥肥田,增加粮食生产;生产的肉蛋奶,可以自己食用,也可以出售,以增加经济收入。此外,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农业机械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建立农村工商企业,其中,在城郊和农村也兴建了一批专业的饲养牛、猪、鸡等的新式牧场。它们采取企业的管理方法,选育优良品种,采用工厂加工的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科学喂养方法,成批量地生产肉、蛋、奶等供应市场。这种牧场正在兴起,发展很快,有很大优势,将会逐步代替农家副业的畜禽饲养。这些新式饲养场采用的新配方饲料,营养合理,使用方便。当然,这些饲料生产也需一定数量的粮食,这为粮食开拓了市场,解决了目前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民增产粮食的兴趣。随着市场上动物食品增加,人的食肉量增加,吃粮会逐步减少。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人均年消费畜禽肉高达260 公斤左右,而人均吃粮(包括大米、面粉和燕麦等)只有60多公斤。我国人民近年吃粮、肉的数量变化也很显著。1990年,人均吃牛羊猪肉11.34公斤,吃粮262公斤;1997年,人均吃牛羊猪肉12.9 公斤,吃粮从262公斤减为250 公斤。张联雄先生的观点既不符合实际情况,从道理上也说不通。农民从种植向饲养畜禽转移,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由贫困进入富裕,并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种植业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畜牧业是发展种植业的重要依托,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就很难有发达的种植业,二者必须相互结合,共同发展。过去曾实行“以粮为纲”,减少林牧业,结果粮食显著减产,其他行业也呈现萧条。这个教训,应当记取。
二
张联雄先生认为,人类的生理结构更近于草食和果食动物,但人们却更热衷于肉食。“肉食可以说是最不经济而又低效的食物。”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这个问题很大也很复杂,需要做些历史分析和当前实际情况的论证。
我国在3600年前即夏、商之交的时候,开始由牲畜饲养为主发展到以作物栽培为主。据东汉班固编者的《白虎通论》中记载:“古之人皆食鸟兽肉,至于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注:《王祯农书》第3页。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中也指出:“在东大陆,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是从驯养供给乳和肉的动物开始的,而植物的种植,这里在这一时期似乎很久还不知道。……谷物的种植在这里首先是由牲畜饲料的需要所引起的,只是到了后来,才成为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5~36页。)张联雄先生似乎不清楚人类生产和食物发展变化的这个历史过程。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在蒙昧时期只能经过采集渔猎获得现成的食品,后来驯养牲畜,以肉食为主。然后种植业发展,改以谷物为主。在此之前,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人皆食鸟兽肉。有什么理由,断定人的生理结构是近于草食和果食动物呢?人食以何为主是由生产力发展来决定的,不是以人的意愿来决定的。人类进入种植业时期,也还饲养牲畜。一是为了役用,包括耕作、运输、战争等;二是供给肉食,但供作肉食的比重不大,民食以粮为主。新中国建国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粮食发展和经济收入增加,饲养业也相应地发展,人民逐步增加肉食,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把肉食看作“最不经济而又低效的食物”,这是偏见,对此应该尊重卫生部门的意见。专家认为,植物性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类和有机酸,但缺少造血所需的微量元素钴、锰、铁、铜等。此外,植物性食品脂肪含量极少,而人体每昼夜至少需60~70克脂肪。(注:参见《中国医药报》1999年3月28日。)现代营养学家也认为, 植物性食品和动物性食品合理搭配,才能满足肌体的需要。长期素食,蛋白质得不到充分供给,其后果是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而且,蛋白质不足是引起消化道肿瘤的一个重要原因。大脑所必需的营养大部分必须从动物食品中摄取,缺铁可能导致大脑退化。另外,在一些有关的报道中,特别强调发展奶业,认为奶是举世公认的节粮、经济的高效产品。牛奶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份,被誉为“人类的保姆”。据1994年农业部统计,世界人均占有奶量为103公斤, 发达国家人均占有312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36公斤,而我国只有4.8公斤。(注:参见《经济参考报》1994年8月25日。)由于我国奶业发展落后, 膳食结构不合理,优质蛋白摄入量不足,导致我国有15%~20%的人患缺铁性贫血,因缺钙而导致骨质疏松更是普遍存在,亟应发展奶业,增加奶的供应,提高人民营养水平和健康水平。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地指出:“请素食主义者们原谅,如果不吃肉,人是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第364页。)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凋敝,结构也很不合理,粮肉供应不足,人民生活困难。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已有很大发展变化。(见表1)
表1 中国农业结构及消费结构的变化
占农业总产值(%)粮食(公斤)猪牛羊肉(公斤)
年度种植业 畜牧业 人均产量 人均消费 人均产量 人均消费
195283.0 11.5 288
1985.68 -
195780.0 12.9 306
2036.03 -
197867.6 22.8 319
1959.00 7.7
199756.0 31.5 402
250
39.0012.72
资料来源: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就指出:“吃肉少则吃饭多,吃肉多则吃饭少,故喂猪增加肉食,不但为保持健康所必需,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近年来,我国粮食增产,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已得到了解决,并于1998年第一次获得了粮食剩余。国家粮食库存饱满,粮价走低,农民“卖粮难”。发展畜牧生产,对粮食增产是很有利的。
近20年来,我国猪牛羊肉生产年增长9%,粮食年增长2.4%。稳定粮食增长,加快畜牧业发展,既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也符合社会供需情况。总的来看,我国的畜牧业还是滞后的,应再加快它的发展,这不仅是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必需,也是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
畜牧业的发展能带起多项新兴产业的兴起。首先是饲料工业,我国已有饲料加工厂12600家,1997年已产出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5500 万吨,添加剂460万吨,从业人员达30万人,其中技术人员1万人。另外还有肉蛋加工业从业人员49万人,乳制品制造业10.2万人,肉类罐头加工业7.5万人,皮毛制品加工业37.3万人。以上4种行业年产值达1006.43 亿元。牲畜产品的包装运输和商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和产值尚未统计在内。这些行业将随畜牧业的发展而加快发展,这对繁荣市场,出口创汇,增加经济收入,是有很大意义的。
吃肉可以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又可发展生产,增加人民收入,怎么能说它是“最不经济而又低效的食物”呢?
三
我国的畜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实现现代化、产业化,还需经过一段艰苦的创业过程。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兹在他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决定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他认为:“经济所以会出乎意料之外地高速度增长,是因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提高,学校教育、在职训练、保健、人口流动方面的投资,也可以增加一国的资本存量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他特别强调:“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教育的结果。”丹麦、荷兰等国经济都很发达,就是因为对人民普遍实施严格的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农业方面的教育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它们的工农业都很发达,达到高度现代化的水平。它们的农民都在受几年义务教育之后,再进入专业学校学习,毕业后还必须到农牧场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经检验合格才能经营自己的农牧场。像丹麦,仅有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500多万人口,工农业生产都搞得很好,1991~1993年,连续3 年人均收入超过了美国11%以上,仅次于日本。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9 %,农业生产总值却达到全国生产总值的30%,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超过了其他行业。荷兰土地面积只有4.03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6%,在农业生产方面创造了优异成绩, 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在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荷兰出口的鲜花占全世界的60%;出口的种奶牛、牛奶和奶制品,无论数量和质量,在国际上都是无与伦比的。这两个国家正是严格的教育提高了人的素质,它们的从业人员都能掌握先进技术,搞好生产。农牧场都是一家一户的私人经济,场与场之间在生产上竞争,而在加工、销售等方面则是同行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组织加工销售合作、生产资料供应合作、咨询(包括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合作和信贷保险合作,各个农场从生产到销售的各种服务基本上都由相应的合作社包起来,所以能加快生产并能获得优异成绩。我国农民也必须加强学习,学会掌握农牧业先进技术,搞好生产;并且学会组织工作,搞好从生产到销售的各种服务工作,加快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畜牧业的经济是一种不完全的国民经济”。加强畜牧业发展的力度,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