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汇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省 476000
摘要:健康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健康及其决定因素认知的深入使健康城市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扩充,为健康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机制,并成为健康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导向。本文分析了健康城市的内涵和指导思想,详细研究建设健康城市的策略,以期为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健康城市规划;生态学视角;理论依据;策略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健康城市理念,并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健康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发展的重要抓手,这标志着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从城市试点的探索逐渐上升为基本国策。因此急需对健康城市进行研究,以支持和指导健康城市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1健康城市的概述
1.1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城市十项标准:(1)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2)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3)通过各种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4)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5)能使其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6)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7)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8)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9)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10)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由此可见,在健康城市启动初期,健康城市的内涵和实施标准更关注改善城市人群健康以及营造健康的环境。
1.2指导思想
建设健康城市的指导思想是以保障人的健康和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参照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要求,围绕推进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完善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等各项中心任务,通过政府组织、部门共建、行业促进、群众参与,全面启动和持续开展建康城市活动,努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市民健康素质;为实现《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定位、建设“健康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2建设健康城市的策略
2.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健全机构
加强对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领导,把建设健康城市工作作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明确各部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职责,建立高效运作的协调机制;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成立建设健康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组织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以及技术指导和监督评估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明确责任,加强评估,稳步推进
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共同协作,认真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好各项任务的落实,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予以保证和支持。积极探索建立全市健康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和市民健康行为监测系统,委托专业机构定期监测,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估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
2.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市民参与
强化建设健康城市的舆论导向,宣传建设健康城市理念,弘扬新风,树立典范,开展各项公益宣传、知识普及、新闻报道和专题讨论,营造浓厚的建设健康城市氛围,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健康城市建设与重大环境纪念日、卫生日、爱国卫生月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市民群众参与各项公益活动,营造从我做起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和积极扶持城市卫生志愿者队伍,以群众教育群众的方式,推动更多的市民关心城市的公共卫生状况和环境状况,并从自身做起,努力改变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
2.4沟通信息,促进交流,多部门合作
不断拓宽国内外合作交流领域,利用各类传播载体,介绍、交流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外健康城市的最新信息、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探索和创新健康城市理论。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明确目标、调整项目、扎实推进。多部门合作还体现在共同创造健康城市的微观基础—“健康细胞”工程,各部门应当各司其责,大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的创建活动,着力打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扩大“健康细胞”工程的覆盖面;探索以完善激励机制来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把建设健康城市由“政府工程”转变为“全民工程”。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吸引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加入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与其他社会事业相互结合,更好地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2.5制定完善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健康城市
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应遵从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可得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通过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的确立,构建评估信息系统,对地区的现状进行评估、分析,为制定健康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并方便进行不同区域间健康城市发展程度的评估与比较。注重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阶段各项资料的收集与保存,动态监测健康城市建设情况,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经验及时更新,剔除不合理指标,增加符合时代特征及当地特色的指标
2.6以典型示范促进全面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先行先试,如通过首批38个试点城市的实践,积极探索典型经验,形成可推广的健康城市建设模式,用以指导更多城市开展建设工作。国家爱卫办可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对试点地区进行全面的评价,帮助总结提炼亮点和特色做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推广。国家和省市各级可组织开展针对行政领导、业务人员等各个层级人员的培训、实地考察、经验交流等活动,拓宽思路,借鉴成熟经验做法,促进自身发展,以推进健康城市的全面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健康问题将伴随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建设健康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一个整体是提升城市品质、培育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推经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践行科学发展理念,把握城市健康发展思路,以建设健康城市为突破口,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牛文元.《2011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
[2]孙荫众,师东菊.从城市病谈大众健康与幸福指数[J].医学与社会杂志,2011,24(9).
[3]罗勇.中国健康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0).
论文作者:王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8
标签:健康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市民论文; 中国论文; 工作论文; 组织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