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课程建设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色论文,课程建设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构建公正的学校教育生态,必须廓清学校教育的价值。世界文明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空间来思考学校教育过程自身的魅力、自身追求的品格、伦理意义与历史价值。诚然,基础教育的达标评审是确保全民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重要管理措施,但规范只是学校发展的基础要求,其不能作为学校发展的全部驱动力。学校要创造性地实现规范要求,并能在此基础上生成符合学校教育本原价值的多样创新。从教育行政角度来说,只有部分释放加诸学校的同质化束缚,才能培养出百花齐放的学校发展生态,才能繁荣和丰厚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学校竞争的目标不是压垮对手、实现行业垄断,而应更多强调内涵发展,实现“文化育人”。培养和维护健康的学校教育生态,需要由狭隘的零和竞争模式转向包容性的差序竞争模式。 曾几何时,学校文化建设浪潮也曾试图通过改善校园环境、开展主题活动带动学校特色发展。然而,这种学校文化建设大多将文化的理解浅表化了,以校园环境、校训口号、主题活动等为特色的学校发展,较难涉入学校的核心工作领域,导致学校特色建设浅表化、碎片化。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活动成为游离于正课之外的拓展活动;对于教师来说,这些活动成为工作负担;对于学校来说,这些活动成为宣传的口号。由此可见,学校的发展不能跟风模仿和空喊口号,而应审视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条件,凝练自己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差异化发展,学校教育公平公正的真正达成,来自于我们对学校教育独特价值和意义的坚守,来自于我们对学校教育本质特征的把握,更来自于特色发展与学校核心工作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强调的是深层次、系统化的真抓实干。 一、特色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抓手 学校特色是学校在主动选择办学路径的经历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的较稳定、可辨识、接受度高的办学特征。学校特色既有学校自身相对稳定的品性,也有一定的时代共性。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主动选择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之路,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自身的办学特征以产生独有、难以简单仿效的办学成果,才能凝练出学校的特色。 学校课程以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为框架,融合各科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获得发展。可以说,课程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经历,也是学校教育核心价值的体现。要让学生体验有价值的课程,就要改变学校教育的思维模式,即不让课程局限于物化的形态,将单向的传授转变为一种主体间对话、沟通、交流的经历。为此,学校应提供适于学生个性成长的资源环境,营造鼓励教师和学生交流对话的教学氛围。一个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学校,往往善于借助课程整合资源环境,使师生发展达至最好的状态。课程凝聚了学校教育教学主体的全部智慧和文化精神,学校的课程品质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核心发展力。认识到学生个性化学习重要性的教师,会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独特的课程经历;而以个性化学习和特色课程为追求目标的学校,终会走出特色办学的道路。这样的学校多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整体效能才会提升。 从教育行政角度来看,课程管理明确区分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上海,由于具有实验的性质,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融合,一定程度上就变成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而且基层学校得到鼓励,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因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基础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重要课题。学校间资源的配置和学校的规划发展都有赖于特色课程建设的抓手。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得有效、有特色,不仅是落实基础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呼应资源公平配置需求、促进学校差异化竞争,从而达到实质公正的必然路径。 二、“自然·优化”特色课程体系的探索 虹桥中学的特色课程“自然笔记”,源于对社会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办学历程和周边支持性资源环境的深入分析。 当下的中国社会处于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整个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努力地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成就,以牺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为代价;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浪潮中,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强烈,对保护自然生态的热情日益高涨。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意涵是绿色中国、生态中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校教育也应该思考这一关乎当今与未来的课题,并将之贯穿于人的培养和课程建设之中。 当代中国的孩子,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普遍缺乏对自然的体验。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时间越来越少,将导致其对自然界万物普遍的忽视,进而影响其心智的健全发展。在学校,压力过大和注意力不集中会造成儿童各科学业水平和创造力的下降,而避免这种倾向最有效的锻炼方式是在自然界中使人放松的活动。学校课程建设可以通过对大自然动植物的实体呈现和情境模拟,增加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力、观察力和领悟力,使学生与周围世界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 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无一不缘于对事物敏锐、细致、持久和深入的观察。在初中阶段,我们应该从观察能力的培养入手,让学生学会观察且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学校教育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观察和体验自然的经历。虹桥中学通过开设“自然笔记”课程,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来发现问题,进而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虹桥中学确立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关爱中体验成功”为育人理念,把培养“健康、文明、有尊严、有本领的虹桥人”作为育人目标,并拟构建“六个一”育人模式。“自然笔记”课程很好地承载、体现了学校转型工作中的特色建设。学校力图以“自然笔记”课程为营养源和生长点,分年级开发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系列课程,如由语文、音乐、信息技术与“自然笔记”课程整合而成的自然微电影课程以及生态创意工坊、生态舞剧、大自然中的数学、快乐百草园、远足等诸多课程。这些“自然笔记”系列课程,使现有校本课程的实施和未来校本课程的构建都能围绕提升观察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形式上以笔记,内涵上以能力”成为贯穿“自然笔记”系列课程的一条主线,使得学校各类课程拥有内在的聚合力和外在的延展性,最终形成一个基于本校学生特点、落实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 在“自然笔记”特色课程发展的推动下,虹桥中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资源整合还是课程生态,无论是教师积极性还是学生主动性,都让人耳目一新。学校适时地对其进行总结,从更高位的角度提炼出虹桥中学特色课程体系——“自然·优化”课程体系。 “自然·优化”课程体系是从“自然笔记”课程提炼、发展的系列课程群,旨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体验成长。它由两个层面四大板块构成:在校本课程层面,包括“自然笔记”系列课程与校本德育系列课程;在国家课程层面,包括自然科学系列课程与人文社会系列课程。“自然·优化”课程体系力图回归教育的本原,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儿童天性,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每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及个性特点;通过全面优化学生直接经验及间接知识的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学生个人经验、校本经验以及书本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提高学习品质,培育健全人格,实现优质教育。 三、学校特色发展的成果与成效 2014年暑假,虹桥中学迎来了一次大的修缮。除了教学楼的外墙焕然一新外,还将一座独立的三层楼建设成为课程中心。课程中心以“自然·优化”特色课程理念为指导,让学生成为“自然·优化”特色课程群学习活动的主角,一切设施为学生的课程活动服务。课程中心贯彻环境育人理念,以学生的活动视频、学生写生作品以及实践活动实物成果为展示重点。课程中心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仿真的自然要素,让学生在这里产生疑问、交流话题、提出问题、研究课题。多学科实验设备的整合运用、合理的师资配备和学习资源系统的构建,能够让学生在回到认知发展的本原时,得到最大程度的包容性支持和恰到好处的引领。如今,课程中心已成为虹桥中学学生的乐园。 开展“自然·优化”特色课程群学习的三年中,虹桥中学的师生收获了很多。微电影课程上学生制作的微电影“褪色的火烈鸟”获得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在上海市青少年“自然笔记”书画交流活动中,“空气湿度和温度与猪笼草正常结出‘瓶子’的关系”获得上海市创新大赛课题类三等奖,“关于食用盐与工业盐的探究”获得上海市创新大赛课题类三等奖,“水果间相互催熟的效果与品质对比”获上海市创新大赛课题类三等奖,“水灾救援抽水机”获得上海市创新大赛科幻画类二等奖。 教师多次参加区域公开课与交流活动,反响良好。例如,《自然笔记》校本教材获上海市优秀乡土课程评优二等奖,相关课任教师获上海市优秀乡土课程说课三等奖,自然笔记系列“利用区域艺术场馆资源开展美术活动”课程开发完成并申报市级项目,区重点课题“基于学生观察力提升的初中笔记系列课程建设研究”立项,教室、图书馆、微型物候园等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改造完成,市级项目“自然笔记创新实验室”建设完成。 除了全新的课程中心和精彩纷呈的课程成果外,“自然·优化”特色课程还让虹桥中学的师生收获了心灵的成长。这种心灵的成长是隐性的,在更高的层次上凝聚成真正的学校文化——教师和学生由内而外地流露出来的关爱和成长。这种关爱和成长,正是学校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在关爱中体验成功”最好的实证。由此,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特色课程、特色发展凝聚成一种向上发展的力量。 在一次自然笔记课上,学生小雷带来了三根实物羽毛交流展示,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但一名学生突然问到:“刘老师,我很想知道他的羽毛是哪儿来的?”小雷无言以对,因为他是从邻居家的白鹅身上拔下来的。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刘西佳老师鼓励学生自主讨论,发表看法,一些原本对拔毛不以为意的学生,渐渐地明白这一行为的不恰当。第二天早上,刘老师的办公桌上就出现了一篇名为“白鹅的眼泪”的自然笔记,作者是小雷。“白鹅的眼泪”成了在虹桥中学广为传播的故事,提醒教师要真正碰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与技能上,而应该培养学生对世界万物的关爱,使其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 四、课程领导力——寻求学校特色发展的反思 课程领导者,尤其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在发展学校特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程领导者对学校特色发展负有直接责任,对成百上千名学生的全面成长负有重要责任,对将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学校教育的教师的职业幸福负有重要责任。课程领导者对课程理念的把握、对课程实施和整体推进的熟稔,是特色课程乃至特色学校建设顶层设计的关键。结合虹桥中学的实践,笔者认为,着眼于特色发展的课程领导力有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课程情怀。要形成课程领导力,领导者首先要有一种关爱生命、心系教育的情怀。这种情怀是课程领导者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源泉。没有这个情感源泉,课程领导就会缺乏向上的精神气质、圆融的运营智慧,就会碰到无处不在的阻力。这种情怀也是一种道德目标。虹桥中学的课程领导情怀是“成全”。学校认为,教育就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一种成全: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天然地具备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就是对其所面对的富有无限可能性的生命的一种成全。也许我们的孩子在进校之初不算是最优秀的,但我们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就必须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学校的特色课程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在适当的时间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特色课程不仅成全着学生,也帮助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成全。 二是课程价值。要形成课程领导力,需要对课程价值进行思考和凝练。课程价值赋予了普通的分科课程特色意义,将传统的学科教师进行了重新定位。如果没有课程价值的线索,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就无法将零散的课程行为统合起来,甚至无法遴选合适的小课程,导致特色课程的泛化、浅化和弱化。课程领导者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思考。以特色课程建设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_课程论文
以特色课程建设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