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童 王亚会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 266590)
摘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书于二战之后的美国,作者通过对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短短三天游荡生活的描述,敏锐地捕捉到了战后拜物主义占据主流、精神生活贫乏、人情冷漠的社会现实,和在此背景下成长的青少年的迷茫和无助。本文立足青少年成长的特殊角度,通过仔细阅读原著和译著、国内外文学研究资料,分析了书中青少年问题,探究了该问题的成因及启示。本文首先分析了霍尔顿的问题是什么,即从反抗现实,追求真诚与自然到最后的妥协。然后研究了霍尔顿青少年问题的深层原因,即对社会、学校、家庭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控诉,和对自身价值观的践行。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青少年问题,社会价值观
1. 霍尔顿的形象与青少年问题
1.1对现实的反抗
霍尔顿讨厌虚伪势力的潘西中学,不愿和搞下流集团的同学同流合污,宁愿被开除,离开学校;最心爱的弟弟被病魔夺走生命,人生如此冷酷无情,他极度痛苦,以致于徒手将车窗玻璃全部砸碎。
但他的反抗从未伤害他人,这些反抗一部分是为了宣泄情绪,另一部分则是在用正义对抗邪恶,用真诚对抗虚伪。从另一个角度看,他正在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护者,保护着纯真、善良、美好不要从悬崖上掉下去,宁愿以自己的身躯去与世故、虚伪、无情搏斗。
1.2 对真诚与自然的追求
霍尔顿追求的自然,是物质成为社会中心之前的世界。他向往童年时代不掺杂利益关系的友情,向往彼此真心相待的爱情,向往彼此关怀呵护的人与人的关系,向往和谐共处的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面对善良修女、忘情鼓手、滑冰场孩子的纯洁眼神时,正是由于太过少见,霍尔顿才感到如此感动,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奔向西部,这个还没有被现代化侵蚀的地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对现实的妥协
书中最令人落泪的一幕莫过于:
“She was just coming across Fifth Avenue, and she was dragging this goddam big suitcase with her. She could hardly drag it.
‘I'm going with you. Can I? Okay?’
‘No. Shut up.’
‘Please, Holden. Please let me go. I'll be very, very, very—’
‘I'm not going away anywhere. I changed my mind. So stop crying, and shut up’ ”
聪慧的菲比妹妹心疼哥哥独自前往西部的孤独,也放不下对他的关心,竟然收拾好行装,陪哥哥上路。而哥哥也害怕自己的幼稚举动会给妹妹带来麻烦,宁愿放弃自己的追求,忍住对现实的憎恨,留下来守护她。霍尔顿石头般顽固不化外表下那颗金子般纯真的心,在此刻发出了光芒。
他选择留下,一方面是原谅和接受了现实,另一方面是他与社会不可分割的联系。霍尔顿向现实妥协了,但这并不是屈服,而是意识到社会的缺陷使现代人陷入挣扎,这并不是他们本身的错,自己虽不能改变什么,只能在这个善恶交织的世界,坚持做个善良真诚的人。
2. 霍尔顿青少年问题的产生原因概述
2.1 客观原因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科技让人们的生活十分便利,却也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名利的地位超过了人间温情,是否出人头地变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学校只顾及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
霍尔顿希望与同学建立友谊,然而与同学的交流却总是很苍白。他只好向自己的女友萨丽倾诉,却发现女友早已被成人世界同化,心情不被理解,更加深了他的苦闷。当律师的父亲只顾一心赚钱无视职业道德,而母亲自弟弟死后身体一直不好,神经很脆弱。霍尔顿的心理状况不仅无人关心,无人理解,连无处可去时他也不肯回家。
2.2 主观原因
霍尔顿所见的种种行为,显然是与自己的信仰相背离的。他是一个敏感的人,会体察他人的不幸和社会的悲哀,而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得过且过地活着;他也是个懂得独立思考的人,不会全盘接受社会的游戏规则,而是企图矫正不正确的现象。霍尔顿希望人们真正相互关怀,而不只是会说客套话;希望人们从事的职业对人类有意义,而不是为了出人头地,买一辆“混账的凯迪拉克”。霍尔顿用一种不够成熟的方式抗拒着主流,虽然屡屡失败,但实际是一个在努力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过程,是对自身价值的积极探索。
这个青少年的梦想最终没有付诸实践,没有现实基础支撑,也没有具体的道路,因而只能被算作幻想。全书在霍尔顿从精神病院醒来后戛然而止,没有后续的故事,作者的这种安排给人各种猜想。或许,像作者塞林格一样,霍尔顿也会继续回学校念书,将来成为一名作家,以文字来感化世界。而这段离家出走的故事,也会被他时时记在心里,成为人生的座右铭。
结论
《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青少年纷纷效仿霍尔顿的举止,大量类似风格的文学作品开始出现。此书的价值在于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反思和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当前中国物质财富增长迅速,但诚信、文明等精神素养却非常缺失,攀比之风盛行。作为成人,如果我们不重新审视并改变我们的社会环境,那么青少年的处境将难以改善。因此,本书告诉我们,社会应改变以财富和地位来评价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人们也应该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爱护,才能获得健康和谐的关系,最终使各方都受益。
参考文献
[1] Salinger, J. D. 1851. The Catcher in the Rye[M]. Trans. Sun Zhongxu. Nanjing: Yilin Press.
论文作者:崔丽童 王亚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5
标签:霍尔论文; 自己的论文; 青少年论文; 的人论文; 社会论文; 现实论文; 学校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