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世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中国跨世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我国跨世纪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世纪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资源秉赋差异较大。这一特点,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发挥各地区优势,分工协作,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决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且这种不平衡性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所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长期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这表明党和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这一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然而,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是历史形成的,并与传统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紧密相关,而要缩小这个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做长期的努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差距的形成,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历史原因。我国地域划分,总体上可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这三个地带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不同,很早就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差距。东部地区由于有利的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便于发展对外贸易,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由此形成了东西差距。建国以后,我国力图改变这种格局,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到1978年,我国内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30.1%上升到39.1%,固定资产原值从28%上升到56.1%。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发挥沿海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对外开放、财政体制、计划投资体制等方面向沿海倾斜,造成这一地区的优先发展,从而形成东西部差距。

第二,体制原因。从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看,哪里的市场经济发育得早,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东部地区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发达,人们商品经济意识强,比较容易接受市场经济,所以这里的经济发展就快于中西部。另一方面,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上,我们一般主要关注的是东西差距,但事实上还存在一个南北差距。如果说东西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南北差距的原因则主要是体制方面的。北部的工业基础主要是国家通过计划投资形成的,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不如南方那么顺利,阻碍了经济发展。这也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

第三,增长方式的原因。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主要是加工工业,产品附加价值高,科技含量较高,劳动生产率高,经济发展快;而中西部和北部工业是以能源、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为基础,附加价值较低,科技含量低,长期靠投入支持,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经济发展自然落后于东部。

第四,政策原因。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历史的、体制的以及增长方式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政策的原因。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各地区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我国对东南沿海实行先行一步的改革开放政策,鼓励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通过在对外开放、财政金融体制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大量资源集中到这一地区,使这一地区的经济以快于中西部的速度迅速发展。

二、加快中西部发展,减缓东西部差距扩大的趋势,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些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这种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下去,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更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加快中西部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中西部地区的19个省市自治区,是我国能源、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另一方面,我国的加工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而这些地区的能源和其它资源已接近枯竭,大量需要从中西部远途运输,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也阻碍了中西部的发展。合理的区域分工要求是,将东部的加工工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而东部发展低耗能、高技术工业。这样,不仅可以加快中西部发展,而且可以促进东部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加快中西部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投资倾斜。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身积累和发展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以基础工业为主,一般要求投资规模大,必然由国家发挥投资主体的作用,加大力度,实行投资倾斜,特别是花大力气解决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为中西部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二,调整资源产品价格。从产业结构上看,中西部主要产出资源型产品。我国是资源贫国,资源型产品价格本来应是高的。但长期以来,资源产品受计划控制,实行低价政策,使资源产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调整资源产品价格,就是使资源产品价格反映成本和稀缺,使资源产品生产得到合理的补偿和合理的利润。这是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扩大开放。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远离沿海,交通闭塞,在地理上不利于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市场发育不够,对于新的经营意识接受不快。所以,对于中西部来说,扩大开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中西部应加大开放力度,实行某些沿海地区的开放政策,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同时还要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即首先解决思想上的开放问题。

第四,促进东西部经济联合。东西部经济资源差异较大,比较优势也非常明显,东西部经济联合有利于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这种联合必须建立在互利基础上,但也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就东部来讲,要看到只有西部发展了,才能为他们更好地提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对于西部来讲,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东部的资金和人才,加快经济发展。

第五,实行优惠政策。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来,东南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央的政策倾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这些优惠政策不少已失去作用并逐步被取消。但这些优惠政策在中西部仍可发挥作用,可以向这些地区转移。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西移,也应是优惠政策的西移。

三、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形成合理的地区分工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秉赋差异较大,各有优势,因此要求建立和发展合理的地区分工体系。这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地区分工受行政区划限制,不能根据经济规律和市场要求进行,各地区优势也不能明显作用于区域合作和国民经济发展。“八五”期间,国家按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相继研究和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等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国家“九五”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正式提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7个跨省区的经济区域。”

以上7个经济区域的划分是合理的,因为:第一,它打破了行政区划的框框,基本上反映了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这个经济区划要求各地区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用各自充裕的要素进行生产,通过市场来换取本地区稀缺的要素,这样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其次,这个经济区划是基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特点制定的,既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又兼顾了各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体现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要求。最后,这个区划充分考虑了各地区的区位特点,并制定了各地区对外开放战略。

四、协调中央与地方、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区域经济中的利益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是地区之间的关系。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讲,中央政府承担着组织和协调全国经济发展的任务,要有足够的调控能力,必须掌握足够的财富和资源。但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还必须十分注意地方利益特别是当地群众的利益。过去我们一直讲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但这个问题始终未能处理好。这个矛盾在中西部特别突出。中西部的优势在于资源,经济发展就是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但我国的情况是,中西部加工业落后,原材料必须在东部加工转化,而资源价格又长期被人为地压低。中央通过计划,将中西部的资源近乎无偿地取走,而资源开发中的许多负面影响却留在了当地。这个问题同时也是地区关系问题。地区间利益关系除原有计划经济影响外,主要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较发达地区走向良性循环,经济状况会越来越好,而落后地区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今后一个时期,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还会向多元化发展,协调地区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任务还会更艰巨。政府应在市场机制调节和分配结果的修正上,采取有利于提高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政策措施。

第一,制定区域经济政策,不断完善区域经济管理。过去,我国事实上是通过区域倾斜政策加快了东部发展的。这说明区域政策的作用是很大的。目前,我们的政策是由区域倾斜逐步转向产业倾斜。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结合起来。中西部的产业以能源资源和基础原材料为主,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向这些产业倾斜也就是向这些区域倾斜。另外,对老少边穷地区还是要加强扶持。

第二,建立确实有保证的转移支付制度,支持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这些地区由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决定这些地区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于这些地区除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发育,加强造血功能外,仍需一定的输血。所以,建立转移支付制度很有必要。把一定量的资金通过中央财政向这些地区转移,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发展。但是,我国中央财政实力较弱,转移支付制度往往难以保证。所以,还必须考虑其他措施。

第三,在投资、税收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保证中西部的投入和利益的分配。在投资方面,除国家计划投资要保证向西部倾斜外,还应该制订一些其他措施。例如,放宽政策,允许中西部设立地方发展基金或产业发展基金,用于筹集资金发展当地经济;还可以引进BOT方式,进行国际融资,用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国际金融机构的项目资金,可以优先向中西部提供。在税收方面,应特别注意资源税征收标准的确定,必须保证地方利益,使地方逐步积累起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四,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体系。中西部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和输出,还依赖于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输出。但目前,地区封锁严重,大大提高了产品成本,加上资源产品价格低,使中西部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也严重影响了地区间的利益关系。所以,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必须建立一种互相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只有逐步消除差距,才能共同发展。只有从这个基本思路出发,才能找出协调各地区利益关系的途径。

五、加快两个根本转变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

实行两个根本转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基本方针,也是本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经济工作的基本任务。从根本上讲,我国区域经济不协调的原因还是长期以来传统体制和传统增长模式的结果。所以,要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的来讲还是要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入手。不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来确定各自的发展目标。对于中西部来说,重要的是加快市场发育,扩大开放,从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并迅速转入资源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从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转变:对于东部来讲,要健全市场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并不断向中西部扩散资金、产品和技术,促进东西部的结合和共同发展。总的来讲,中西部的产业将走向资金和劳动密集型,走向重型化;东部的产业将走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走向轻型化、高级化。从这个趋势看,东西部差距仍会存在,但只要东西部都加快两个根本转变,加快产业调整,仍会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

最后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地区发展的差距和不协调的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消除它也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做长期的努力。当然,还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方针政策,才有助于加快这个过程。

标签:;  ;  ;  ;  

中国跨世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