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利益矛盾集中: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发展的基本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矛盾论文,利益论文,人民内部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社会矛盾归根结蒂都免不了是利益矛盾的表现形式,但是,利益矛盾有时以直接的形 式 表现出来,有时却以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却不 一定全表现在经济利益关系上。在一种社会向另一种社会交替的时候,社会矛盾似乎主要表 现在政治上。中国自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在人与人的关系 上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又是不同的。在我看来 ,自从进入新时期以来,人民内部矛盾发展的总态势先是从单一化向着复杂化演变,当前又 表现出由复杂化向着新的单一化集中的态势。
一、进入新时期以来的一度时期内,人民内部矛盾是由单一化趋于复杂化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社会矛盾是很复杂的。因为当时虽然封建地主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被 打倒,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多种利益群体,除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这些基 本的阶级和阶层外,还有城乡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社会阶层,他们之间无疑存在着 矛盾和冲突。因此,当时社会群体矛盾中,阶级矛盾、阶层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等各种矛盾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随着剥削阶级被消灭,中国社会阶 级、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中只剩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样 一些基本的阶级和阶层,社会矛盾状况从以阶级矛盾为主向着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方向转 化,总的趋势是从复杂情况变为单一的状况,而且这种状况一直保持了20多年。然而,自进 入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人民内部矛盾一反过去单一化的常态,出现了复杂化的趋势。
1、利益群体由简单型向着复杂型转变。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社会群 体,而这些群体都是由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首 先,农民阶级内部发生了阶层分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上的农民阶级都是集体农业的 劳动者,平均分配,平均贫穷,他们内部并没有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进入新时期以来,随 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各种专业户、个体工商服务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出现并发 展起来。随着劳动力的分化,农村人口迅速分化为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截止目前为止,农 村社会群体至少可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农民群体、各种种植 养殖专业户群体、工商服务业者群体、乡镇企业工人群体、农民企业家群体和农村管理者群 体。从当前情况看,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阶层分化不仅没有停止,而且 有加快之势。农村社会群体的分化不仅打破了原来农民阶级的基本格局,使农村社会群体复 杂化,而且有力地冲击着城市社会。 其次,工人阶级内部也发生了阶层分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改制,非公有 制经济迅猛发展,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是明显的。我们清楚地看到,当前工人阶级内部 已经分化为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国有企业工人群体、集体企业工人群体、混合所有制企业工 人群体、乡镇企业工人群体、私营企业工人群体、外资企业工人群体,等等。而且,同一工 人群体内部又分化为脑力劳动者群体,体力劳动者群体,经营者、管理者群体,物质生产者 群体和精神生产者群体,等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岗工人、政府减裁人员数量的增多 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在工人阶级内部是否还可能产生一个失业者群体,也应当 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再次,知识分子阶层内部也进一步发生了群体分化。中国的知识分子本来没有形成一个独 立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而是依附于工农两大阶级的一个基本阶层。这是由于从近代开始,中 国在科学文化方面大大落后于世界,知识分子不仅数量少,而且所从业的范围也非常有限。 建国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后来发生了“ 十年内乱”,这些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知识分子队伍也没有真正成长起来,他们依然没 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政治力量,而是其他阶级的依附物。改革开放后,教育、科技、文化、卫 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从事精神生产劳动的知识分子队伍迅速成长起来,不仅在数量上,而 且他们生产劳动的领域也有了很大的拓展。
怎样估计知识分子阶层的新变化呢?20年来,我们统一的口径是:知识分子已经成长为工人 阶级的一部分。在我看来,这是对当前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一个基本估计,也是进一步研 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此前提下,对此应该有新认识。我们非常明确地看到, 当前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表现在科技、 教育的竞争。因此,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匀速而是加速前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 突飞猛进,中国知识分子队伍人数在剧增,其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现出来,他们已经从追随 产业工人群体的附属阶层成长为工人阶级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了。然而,随着经济成份的 复杂化,知识分子内部也不断地发生着更加细微的分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从事党、政、军管 理事业;一部分从事以创造知识或应用、传播知识的科、教、文、卫事业;一部分从事公有 制经济;一部分从事非公有制经济;还有一部分成为外商在国内的高级代理人或职员,等等 。可以肯定地说,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 国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也不是多么遥远的事情。
此外,事实上已经出现了管理者阶层和有产者阶层。前面已经述及,在中国现阶段,随着 改革的不断深入,私营企业家阶层的迅速崛起,资本所有者群体也相继出现,管理者阶层则 更是事实。怎样认识这些社会群体?意见分歧很大。有一种观点,根据私营企业家群体形成 的事实,认为中国已经产生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另有一种观点,根据管理者阶层中存在的 权力腐败问题,发出在我们社会上,是不是存在着一个特权利益集团的疑问。肯定地说,这 些观点在感情上是偏激的,在分析问题时也是有失偏颇的,但却不是没有一点理由。客 观地说,在当代中国,存在一个管理者阶层和有产者阶层却是不可置疑的事实。由于利益驱 动,这个有产者阶层一旦出现,其发展是凶猛的,如果不注意调控,成为与公有制经济相抗 衡的力量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至于腐败问题,虽然是少数人,并不代表党政管理阶层,但影 响极坏,危害极大,如果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还不能从源头上得到有效的遏制,从总体上失 去民心也不是多遥远的事情。
概括起来,中国现阶段社会阶级阶层在两大阶级一大阶层的基础上分化。目前主要有: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农民群体、城乡工人群体、个体劳动者群体、个体工商业者群体 、私营企业主群体,雇佣劳动者群体、企业家群体、资本所有者群体、外资企业中的高级代 理者群体、知识所有者群体、管理者群体,等等。而且,这种阶层分化并没有停止,还在加 速发展。这些阶层的出现,使中国社会上利益群体和阶层结构情况逐步趋于复杂化。不仅于 此,在“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过程中,随着特别行政区与大陆在经济、政治 、文化各方面交往的增多,港、澳(以后还有台湾)的一些阶级阶层无疑也为全社会阶级、阶 层结构的复杂化增添了重要因素。
2、矛盾表现的领域由单向度向着多向度转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人民内 部的物质利益矛盾也是存在的,但由于长期受斗争哲学和斗争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当时人 们的生活议题和兴奋点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转圈子。人们计较的主要不是经济利益,而是 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阶级立场等。因此,当时人民内部矛盾表现的领域是单一的,主要集 中在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进入新时期以来,笼罩在中国大地上的政治气氛逐渐消解, 被平均主义和阶级斗争氛围所掩盖的利益矛盾重新抬头,还原为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利益矛 盾。特别是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表现的领域大大拓展了,不仅在 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内表现出来,而且大量的表现在经济领域内,使利益矛盾成 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
在经济领域内,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是残酷的,即使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也是如此。这对于所有参与竞争的主体都是一样的,也是公平的。然而,较之于体育竞 赛,影响经济竞争成败的因素则更为复杂,参变量更多,更不易把握。虽然国家正在努力创 造经济竞争的基本环境,如对竞争起点、竞赛规则、裁判手段等方面尽量创造公平的条件, 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竞争主体自身素质存在差异,也由于人们在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资源的抢先占有,部门、行业的分割与垄断,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前期准备情况, 甚至一些暗箱操作等方面的差异,使竞争主体所分享到的竞争条件终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而形成了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及其各 种所有制之间人与人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不均等性,从而在收益上存在差异,产生了贫富不 均现象,使人民内部矛盾在经济领域内激化起来。
在政治领域,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问题,是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组成、作用和地位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 家。然而在当前,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显然发生了新的变化。其表现是:在公有制经济成份 中,既存在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问题,又存在与现代企业制度对接后职工主人翁地位下降 ,甚至下岗、失业等问题;在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中,既存在整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中工人阶 级的领导地位问题,又存在工人阶级的雇员地位问题;在政府机构乃至全社会,随着改革力 度的加大,党群矛盾、政群矛盾、干群矛盾显然也成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热点问题。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热点,引发了新的矛盾,加剧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化程度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 国 际交流的增多,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要求也日益增强,这又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形成 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使一直存在的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民主和法制、民族和宗教等矛 盾得到了加强,有时甚至激化,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复杂化的重要因素。
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点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然而在当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经常受到冲击和挑战,指导思 想上的一元化和多元化之间的斗争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更加激烈。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文 明史,既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也积累了不少文化糟泊;在优秀文化塑造人们灵魂的同时, 封建主义余毒也极其顽固地渗透在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科学技术为 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一些文化垃圾也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来,与 马克思主义争夺思想文化阵地。这就使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和多元化之间、中华传统文化和 外来文化之间、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间形成了更加激烈的碰撞和冲突,最终无疑也要通过 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与经济、政治领域中的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更增加了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
3、矛盾产生的领域由单渠道向着多渠道转变。在矛盾的产生问题上,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 来,我们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定论,以为剥削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产生于生产领域,我们这样 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内部矛盾则产生于分配领域。这是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双方“基本 适合”的性质得出的结论。在我看来,在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下 这样一个判断是完全准确的,但从当前的实践看,对这一结论也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半个世纪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的问题实际上成了一个实践问题。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发展着 ,社会主义的理论也在发展着。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 认识推进到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是社会主 义,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不能动摇的;但它内部还存在着包括资本主义因素在内的其 他一些非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一点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些包括资本主义因素在内的非 社 会主义因素中的群体矛盾是从哪里的呢?它们也只是从分配领域中产生的,还是在分配领域 之外还有其他产生环节呢?面对变化了的情况,如果我们还是据守这个50年一贯制的结论肯 定是不行的。
在我国现阶段,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在内的所有的经济成份,都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 济基础的有机构成,它们在共同的宪法和法律范围内从事活动,享受着同样的政治待遇。因 此,中国当前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与旧社会的私有经济在政治上是有严格区别的,然而在经 济 上,它们又是有联系的。在我看来,列宁当时对阶级下定义时所用的“四个不同”在一定程 度上仍然适合于中国当前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在这些经济成份中,利益矛盾不仅从分配关 系中产生,而且也从人们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关系中产生,当然还从生产资料的 所有制关系中产生。因此,在这些经济成份中,人与人所产生的利益矛盾就不只是分配上的 矛盾,实际上存在着与生产过程直接联系的矛盾。既然这些经济成份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意味着它们已经是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既然我们的经济基础中不能排除非分配领域中产生的矛盾,那么 我们怎么能排除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中存在产生于生产领域中的矛盾呢?
我认为,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 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渠道虽然在分配 领域,但它却不是唯一的渠道。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飞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 济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生产领域无疑也成了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仅于此, 在政治领域,权力性利益矛盾也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这 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尊重现实,更重要的还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不要以为 ,承认了非分配领域中也有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好象就犯了什么大忌,或者贬低了当前我国 的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实际上不存在这种问题。应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 内部的许多矛盾本来就不是从分配领域中产生的,而是从包括生产领域在内的其他领域中产 生的。在变化了的情况面前,如果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封闭不动,那么我们就会脱离实际,在 新的实践中落伍。
4、矛盾的特点由单一型向着复合型转变。改革开放以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并不复杂, 毛泽东用“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一句话就基本上概括了当时人民内部矛盾的 特点。然而,用这样一个判断来概括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显然显得过于原则了。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新旧体制的转轨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致使人民内部矛 盾在特点上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特点 。有的侧重于利益关系的角度,将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概括为:物质利益矛盾大量化、不同 利益 群体矛盾明朗化、干群矛盾突出化、思想政治矛盾多样化、民族宗教矛盾复杂化、经济矛盾 尖锐化、矛盾冲突激烈化等特点①;有的从利益主体增多的角度,将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概 括为:复杂性加大、群体性突出、对抗性趋强、危害性加大、调处难度加大等等;也有的根 据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将当前人民内部矛盾 的特点概括为广泛性、复杂性和尖锐性,等等。学术界的这些概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 人民内部矛盾发展的特点,但意见很不一致,说明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在特点上也表现出由单 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的趋势。
综合起来,可以将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概括为三类九种②:第一类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就 一直存在的矛盾,包括三种情形: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各群体内部及其 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三是人民政府同人民 群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类是随着新时期的发展而不断出现和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也有 三种情况:一是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雇佣劳动者阶层、资本所有者阶层内部 及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这些利益群体和其他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三是这些利 益群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三类是随着“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而不断产 生的矛盾和冲突,还有三种情况:一是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冲突;二是特别行政区内不同 利 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三是这些利益群体和大陆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 些矛盾和冲突同处在一个社会中,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形成了特别复杂 的情况,表现出全新的特点。加之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其他矛盾有时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它们交织在一起,更加加居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使中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得千 姿百态,纷繁复杂。
二、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人民内部矛盾在从单一化向着复杂化演变的同时,又呈 现出新的单一化,即向着利益矛盾集中的态势
进入新时期以来,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复杂化的趋势是否意味着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演变 进入了一种无序化的杂乱状态呢?不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化,是体制转轨时期一 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在旧体制还没有结束,新体制还没有形成期间,由于利益的大调整,必 定会形成复杂的群体矛盾。这种情况肯定不会一直延续下去。随着利益大调整逐步走上轨道 ,当各种法规、制度基本健全和完善,新的经济、政治、社会秩序得以建立的时候,这种情 况就会逐渐消退。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发展中的这种多样化、复杂化的发散式 演变势头已经在减弱,而利益关系正在以强劲的势头凸现出来,标志着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正 向着利益矛盾的方向集中。
1、从动态看,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业已为重新还原出来的利益矛盾所支配。利 益矛盾本来就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性矛盾,它对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都具有决定作用。人 类社会之所以发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致于从一种形态进到另一种形态,归根到底不外 乎是利益矛盾推动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看 到了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在人类社会发 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和某一个具体阶段上,所有发生的社会现象却并不都直接表现在利益上。
人类社会有两大问题:一是“应当”问题;二是“怎样”问题。前者是一个本然性问题, 主 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是一个因然性问题,主要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本来,解决“应 当”问题所构成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运动和发展的主线,“怎样”问题应该服从和 服务于“应当”问题,使人们联起手来,齐心协力地向着大自然进军,从而求得自身的生存 和发展。然而,过去的历史、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历史都证明,人类社会的这两大问 题并不是以本来面貌而是以颠倒的形式出现在人类社会上。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社会的中心 问题并不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集中反映到阶级 关系上,最终以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阶级斗争,有时人们甚至连最起码的生存权 都可以放弃。阶级社会导致了人类社会两大关系的这种颠倒,使人类社会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人们的能动作用直接地成了人类自己生存发展的异化力量。
从上个世纪中叶起,中国社会已经从阶级社会中走出来,进入了无阶级的社会,阶级斗争 虽然存在,但已接近尾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已经从残酷的阶级斗争中挣脱出来,表现为根 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已经成了中国 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主题。应当说,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中,被阶级社会所颠倒了的人类社会 的 两大问题应当再一次颠倒过来;在这种社会中,社会的主要问题应该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上,而不应该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社会应该集中精力地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从而使人们 的物质精神需要得到最大程度地满足,并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全社会的人得到充分 、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这种社会中,利益矛盾早就应当成为人民内部的矛盾的主要 表现。
然而,综观50年的情况,中国社会却不是完全按照人们的意愿前进,而是曲折前进的,有 时甚至是与人们的意愿完全相反。建国后前十年情况比较好,不仅顺利地实现了对生产资料 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准确地找到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针,从而使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后来的20多年却走了弯路,发生 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事情,使社会陷入了人与人之间无穷的争斗。值得庆幸的是,自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又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使全社会的主要力量再一次集 中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利益问题上,虽然我们还不能说社 会已经实现了在全社会范围内人与人利益关系的完全一致,像斯大林在早期估价苏联社会时 那样,没有一点冲突和矛盾了,但起码说明在中国现阶段,人与人的冲突和矛盾已经主要表 现在利益关系上,人民内部矛盾已经处在业已被还原出来的利益矛盾的支配之下了。
2、从静态看,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在以所有制关系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各领域和各方面都表现 出强劲的利益倾向性。首先是社会阶层和群体化分上表现出强烈的利益倾向。利益问题虽然 是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终极原因,但有时却不是直接原因。在阶级社会中, 阶级产生是经济利益的产物,但当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候,反倒看不到利益矛盾影子了。这种 情 况不仅发生在阶级社会,而且在其他社会也会发生。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就多次地 发生过这种情形。从当前情况看,人民内部各种利益群体的产生,却直接是利益的产物,真 正表现了利益在群体分化中的真实作用。其次是矛盾存在的各领域也表现出强烈的利益倾向 。在分配领域中,原有的分配关系已经被打破,但新的分配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存在着一 定程度的分配不合理现象,既存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分配悬殊现象,也存在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严重的大锅饭现象。在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他们在生 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就不同,由此所引发的利益冲突是大量的。这些利益冲突已经成 为当前社会上最具新意的热点问题。即使是在公有制企业内,虽然从理论上说,人与人的关 系是平等的,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却是巨大的。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领导者贪污腐败 行为和官僚主义作风与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矛盾。就全社会而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不仅公有制内部存在着国有集体两种所有制形式, 而且还存在着混合所有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随着经济的运行,它 们之间随时随地都产生着利益冲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矛 盾,而这些矛盾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利益特征。再次,即使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内,人 民内部矛盾的利益倾向也是明确的。且不说这些领域本身就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在当前,这 些领域的一些非经济组织本身就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着经济生活,进行着经济活动,发生着经 济关系。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现象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3、从结构看,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内部结构已经形成一个有中心、有层次的结构系统,其 中利益矛盾是主体性矛盾。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虽然有各种情形,但并不是一种无规则的杂 乱状态,而是有秩序、有规则的。具体说,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内部形成了一个由低到高 的层次结构系统。在这个结构系统中,第一个层面就是经济利益矛盾;第二个层面是政治生 活中表现出来的矛盾;第三个层面则是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矛盾。这三个层次形成一个金 字塔型的有机结构,其中利益矛盾是原生性矛盾,不论是量还是质上,广度还是深度上,都 以它绝对的优势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着其他矛盾;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矛盾则是次生 性矛盾,它们受制于利益矛盾,虽然对经济利益矛盾有一定的反作用,但根源在利益上。中 国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结构层次,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向着利益矛盾集中的 趋势。
三、对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向着利益矛盾集中态势的进一步认识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在表现出复杂化趋势的同时又表现出向着新的单一化方向发展的态势 。这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区别于其他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发展 变化的基本态势。我们怎样认识这一现象呢?
1、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向着利益矛盾集中的趋势是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在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 上的反映。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发展生产力,在上个世 纪的整个80年代实行了以“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的发展战略,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 积累了不少问题: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金钱崇拜腐蚀着许多人的灵魂,社会精神道德水平大 幅度滑坡,一些社会弊病和社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解放后曾长期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 死灰复燃,沉渣泛起;与之相伴随,人们的收入悬殊开始出现并不断扩大,人民内部矛盾也 出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化的现象。联系到我国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的一些情况,在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人民内部矛盾状况之间好像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增长较慢的时 候,人民内部矛盾的状况也较平缓;而当经济增长较快的时候,人民内部矛盾的起伏也是较 大的。在我国,经济增长和人民内部矛盾状况二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在人民内部矛盾激 化的情况下敢不敢发展经济呢?
关于这一问题,理论界虽然没有发起过像实践标准讨论那样的大规模争论,但思想交锋早 就进行着,对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实质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涉及的就是这一问题。在“十四 大”总结和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后,理论界就展开了这一理论科学体系问题的热烈 讨论。既然要讨论体系,就免不了触及到其核心和实质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理论界主要有 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实质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的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实质是发展问题。这一讨论从十四大开 始,途经十五大,直到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十五计划”《建议》的指导思想中将发展作为主 题后,才统一了认识,取得了以发展为主题的共识。表面上看,这一讨论涉及的是理论问题 ,实际上是一个怎样处理经济增长与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关系的实践问题。
经济增长是个发展问题,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是一个稳定问题。在“鱼和熊掌”之间到底 是“舍鱼而取熊掌”,还是二者都要?我们党果敢地选择了后者,发展和稳定二者都要。因 为这些年来,我们取得了一条基本经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 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用发展的方法才能得到解决。在当代中国,发展和稳定既是一对矛盾 统一体,又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方面,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只能 是死路一条;而另一方面,稳定压倒一切,经济的发展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得到保 障,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谈不到。从根本上说,解决社会稳定问题的最终途径只有通过发 展,除此之外没有他途,但是,从过程和阶段性说,二者之间也是需要调节的,有时候经济 发展也会促使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自进 入90年代起,我们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 展的战略方针,进而又提出了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一方面开始重视解决80年代 经济发展中积累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仍然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可以预料,随着经 济的发展,利益矛盾必然更加突出地反映到人际、群际关系上来,人民内部矛盾还要继续向 着利益矛盾的方向集中。对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
2、当前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向着利益矛盾集中的态势,是社会“根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在中国当代实现历史性会合后在人际、群际关系上的集中表现。理论界一般用社会基本矛 盾、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三个范畴来刻划中国当前社会的矛盾状况,把当前社会的 矛盾状况概括为由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构成的矛盾系统。在我看来,用 这三大范畴构成的三层次矛盾系统来刻划中国当代社会矛盾系统是不够的。基于这个认识, 我曾在《论社会“根本矛盾”范畴》③一文中提出了“社会根本矛盾”的新概念,认为需要 和生产的矛盾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始终的“根本矛盾”,并将中国现阶段社会的矛盾 系统概括为由社会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际矛盾(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 矛盾、中国现阶段社会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这四大范畴构成的四层次结构系统。中国当前 人 民内部矛盾向着利益矛盾集中,正是人类社会这一矛盾系统发展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 ,社会“根本矛盾”通过“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实现了历史性的会合的结果。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形形色色。然而这些问题有一 个总根子,即如何解决用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料的问题,因而这一问题也就是人 类社会的根本问题。需要和生产的矛盾,就是反映这一根本问题的一种矛盾。自从开天辟 地起,这一矛盾就伴随着人类的起源扎根到了人世上。然而,在阶级社会中,这一矛盾又转 化成了其他矛盾。这是因为,在这种社会中,这一矛盾只是提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可能性, 但却不是现实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但却不一定是直接动力;反映了人与自然、 先进与落后、富足与贫困之间的强烈反差,但却不是缩小这种反差的活动本身。要缩小这种 反差,将动因转化为动力,使人类社会前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最终使这一矛盾得以缓解 ,人类就要在此渠道上再开凿渠道,而这些渠道既开凿在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 又开凿在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上,即开凿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现实渠道上 。可见,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对人类解决根本问题有着“直接的间接性”。人们在解决这一 矛盾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套在其他矛盾的圈子内;当他意识到应该从这个圈子内跳出来的 时候,却已经不由自主地又处在另一个圈子内了,即又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圈子内了。从这 里我 们看到,需要和生产的矛盾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始终,社会基本矛盾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其他矛盾最终是这一矛盾在运动过程中的转化形式。
人类社会根本矛盾的这种转化形式是在它自身辩证运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实现的。从 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社会“根本矛盾”辩证运动中第一次否定是由社会“基本矛盾 ”否定“根本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和生产的天然联系,即对立面的统一充 当着这一矛盾构成之根据;而需要和生产的天然性对立,又恰恰充当着足以使其转化的充足 理 由。因为生产总是赶不上需要,使二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准备了矛盾内在否定因素源 源不断产生的充分条件,足以使这一矛盾发生转化。而这些否定因素不是别的,它就是人类 社会日益孳生出来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社会物质条件及其矛盾。自 从这些矛盾产生后,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就被掩盖了,从此以后,社会根本矛盾实现了 第一次否定。从此以后,人类社会就由公有制社会形态转向了私有制的社会形态,人类的主 攻方向就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了处理日益紧张的人与人的关系,人类社会也就由应当 形态转向了其异化形态。在这种社会中,社会“根本矛盾”从表层沉沦到了深层,有时候似 乎已经看不到它的影子了,看到的只是它的异化形式。
但是,当社会基本矛盾否定了根本矛盾而支配社会的时候,社会根本矛盾并没有销声匿迹 ,更没有被彻底消灭,而是在沉沦中不停地涌动着,并不断地孳生着基本矛盾的否定因素。 因为基本矛盾永不停息地向前运动的原因是生产力总是超前发展,而生产力总是超前发展原 因又是人这个活的因素在生产力结构中占了主体地位,进而,人的本质力量自始至终保持其 旺盛的势头的原因归根到底,只能追溯于人的需要及其需要的内在矛盾性。由此可见,我们 的分析转了一个圆圈后,终于又不得不回到需要与生产的关系问题上来。这是因为,当人类 社会矛盾系统完成第一次否定之后,在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社会面貌的时候,这一矛盾内部也 存在着否定因素,而且这个否定因素不是别的,恰恰依然是社会“根本矛盾”。当这一矛盾 被基本矛盾否定之后,它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转化成了其他形式。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 定的阶段,这种矛盾的“转世灵童”必定从沉沦中再次浮现出来,并在社会矛盾系统中取得 主导地位。这时,社会“根本矛盾”就完成了否定之否定,需要和生产的矛盾就成了社会 的主要矛盾。中国现阶段社会“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实现历史性会合,说明现阶段的 中国社会已经从被扭曲的形态中走出来,作为社会生活主题的人民内部矛盾顺理成章地当然 就向着利益矛盾集中。这就是中国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向着利益矛盾集中的最为深刻的哲学根 源。
3、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单一化是向着经济利益矛盾集中的一种趋势,而不是社会阶层 结构已经形成了单极化。本文所说的复杂化和单极化是针对社会群体分化而言的,指的是社 会群体分化中表现出来的群体向着多或少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单一化不是指群体数量 的趋势,而是指群体复杂化的背后潜在地存在的一种共同的倾向性。
我认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其社会群体的分化和集中,对该社会 状况的反映是确定的;而群体矛盾的倾向性对该社会状况的反映却是不定的。具体说,其一 、社会群体的分化和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社会的兴衰状况:社会的群体结构向着多 样化发散,未必不是好事;而社会群体出现向着单极化收敛,又未必不是坏事。可以证明, 社会群体的多样化与该社会在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昌明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而社会群体 的单极化又是与该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畏缩和衰落相联系的。其二、群体之间的矛盾出现某 一种共同的倾向性,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还要看具体情况,就是说要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 倾向。这种倾向性有时可能表现在政治上,有时也可能表现在经济上,有时也可能表现在民 族问题、宗教问题等方面。当社会群体矛盾都倾向于政治上时,标志着该社会出现了政治清 明问题,各种社会群体在政治上(如民主、自由、权力等)形成了共同的要求,这对该社会而 言是危险的,如阶级社会走向崩溃的时候就是这种情况;当社会群体矛盾都倾向于民族问题 时,说明该社会出现了民族危机,这对该社会解决民族危机是有利的,如中国抗战时期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同样,当一个社会的群体矛盾都倾向于经济问题时,标志着该社会各 种社会群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经济利益上,这对该社会发展生产是最为有利的。因此,对于 一 个社会,社会群体单极化应该是忌讳的,多样化应该是加以引导的,群体矛盾的单一化 应该是加以分析的。理想的情况应该是:群体结构在复杂化的过程中防止出现单极化,并促 使群体矛盾的共同倾向不断地向着经济文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核 心问题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早在上个世纪中期,毛泽东就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 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 、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按照毛泽 东的这一定义,在中国现阶段,人民群众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不仅包括大陆上一切 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而且还应当包括港、奥、台 的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因此,在中国现阶段,社会的阶级、阶层和 群 体结构并没有形成单极化的格局,而是多样化的格局。在这种多样化的格局中,人民内部矛 盾的共同倾向正在向着利益矛盾的方向集中,标志着中国目前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已经进 入了有史以来最为理想的新阶段。
总之,当前中国社会上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双重趋势,即在表现出复杂化的同时也表现出 单一化的趋。这种复杂化与体制转轨期间经济发展的无序状态相适应;单一化又与市场经济 的逐步建立、新的体制逐步形成、经济运行逐步走上有序的轨道相适应。中国目前人民内部 矛盾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向着利益矛盾集中的趋势是与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相适应的, 是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的集中体现。因此可以肯定,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 这种复杂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经济形态反映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定的历史 现象,随着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完成,复杂化趋势最终要被单一化趋势所代替。当前人民内 部矛盾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向着利益矛盾集中的趋势说明,这种复杂化现象正在逐步地减弱, 而单一化趋势正在逐步增强。可以预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人民内部矛盾将继续向着利益矛盾的方向集中。这种现象有利于不断地为社会主 要矛盾的运动和发展造就物质承担者,最终促使社会主要矛盾加速运动和发展。
标签: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冲突管理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文化冲突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 经济论文; 知识分子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