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习作和表达能力策略微探
黎福兴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北海小学 528300
摘 要:平常的习作教学,都是老师命题,老师出示习作题目,讲解习作要求,学生开始习作,学生被动而为。批改时,老师全包批改,然后全包一张口评讲,要求学生照着去修改甚至重写。效果是:学生怕写作,写作能力低,内容空洞,言语无真情实感;老师头痛教习作和批改习作,不知怎么教,连认真批改后也无效果。因此,我探索把习作内容回归生活素材,把批改回归到“要想学会游泳,必须下水游”的生态教学,边学习作边学批改习作——学生互批互评。通过教方法,由扶到放,学生在互自评改评中赏析、学习、模仿、创作,绽放精彩。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写作,学会评改,提升习作能力。
一、教给方法,学会批改
第一,让学生充分地认识互批互改。如作用意义、步骤要求等,让学生在内心和行动上有深入的认识。
第二,制定评改标准,便于学生操作评改。如选材方面,围绕中心选材;表达方面,围绕重点详写,文中人物或事件是否有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语言是否顺畅,条理是否清晰等等。
第三,指导评改的具体方法与步骤。一是通读全文,标出错别字、病句及标点运用不当之处;二是再读,看内容是否符合主题,是否围绕中心来写,中心是否明确,重点内容是否详写了,事例有否具体;三是语言、用词、表现手法是否恰当和有效,读起来是否感人。思考完之后给习作写出评语,进行点评并写出综合分数。然后再交给本组另外组员进行评改,分别写出评语,分别注明评改人姓名。如有疑问与不足,再找回评改人进行讨论交流,最后确定定论。
第四,做好评改示范指导。一般在接手班级的第一学期,便有计划地开展此项工作。一是在刚开始的几次习作评改中,包括周记、练笔,老师选好上、中、下不同层次的习作各3篇,先是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评改,然后让学生跟着试评。二是把每次习作评改的要求及标准打印成纸条贴在每个学生习作后面,每条标准附上五颗星的图案,在每篇习作四至五条评分标准中,学生认为值几颗星就给几颗星涂上颜色。这样在开始阶段先扶后放,学生评改相对容易上手,也很有兴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之后,过渡到由学生自己根据习作的选材、表达、特色等方面写评语,同时还在眉批处写上自己的评改意见。
第五,复查和总结。学生互评互改后,收齐全班习作本检查一次,老师做好检查记录,有写错评语的改正过来,然后向全班公布同学们的习作情况和评改情况。
二、评中学习,赏析精彩
上习作评讲课,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老师也不一定总能讲一些每位学生都愿听和有价值的内容。如果让学生多讲,往往带来一些精彩和亮点。例如在互评自评活动中,学生会遇见更多精彩,会有更多新收获。全班同学的习作不一定全部都是优秀之作,但每篇总有一些成功之处、成功之笔,哪怕是一点点的亮点,也会让学生发现细处的萤光。如一次写表现关爱主题的习作,很多同学的选材不错,当看别的同学的选材角度可以这样去思考、这样选取,看到同班同学的习作事例这么多细节描写,详写怎样去突破、结尾怎么点题等许多写作上的方法与技巧,同学们都会会意地点头,发出如获至宝的微笑。这比老师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三、由评到仿,成就精彩
写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感悟。
例如在一次写《我收获了_____》习作后,小彬同学的习作还是老样子——字数少,一两百字,中心不明确的“少字天书”。但这节课里他与平常有点不同,静静地看其他同学的习作。一会儿,他举手说:“老师,这篇习作我现在知道怎么写了!”“我的收获就是这次互评中我知道该写哪些东西了。”我追问一句:比如呢?“比如这次我虽然还不会怎么批改,但我能静静地看,这也算一种收获吧,以前我没这么静!”好一个“静”啊!怎一个静字了得!讲得真好,这就是习作内容,写自己的所见,写自己的内心,就是最好的内容。
四、由仿到创,绽放精彩
学生在互批互评互改中既是帮助同学,更是帮助自己、完善自己。经过两三个学期后,学生从评改中感受到了很多选材的鲜活例子,感受了很多生动传神的语言文字,明白了习作是写自己的身边事、身边人,是写自己的内心,是表达自己的感受,是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是“我手写我口,我手抒我心”。因此,学生的习作不再是堆砌文字了,而是有情有意的故事,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读起这些文章,是有画面感的,是再现生活的,是触动心灵的。同时,学生从评改中也提高了交际、与人相处的能力,能写出中肯的评语,能够积极中肯地发表意见,也敢大胆地指出存在的问题,还会有建设性地提出修改意见和努力方向。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语文,成长中学习语文,是在学语文中成长,这就是习作。
这样的教学有序、有情、有效、有趣,这样的教学尊重学生、唤醒心灵、激励生命,这样的教学总在探究与生成中碰撞着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思维、思辨、思路,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螺旋上升。
参考文献
[1]吴林富 《教育生态管理》.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论文作者:黎福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7
标签:习作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老师论文; 评语论文; 都是论文; 内容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