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经济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2)04-0032-07
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由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其中经济制度是其他制度的基础。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生成与性质、问题与挑战以及发展与完善的对策,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生成及其性质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经济制度的整体性、层次性、根源性和规律性,指出了经济制度的核心是所有制关系以及在法律上的表现财产权制度,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是判断经济制度先进与否的标准,为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1]P8-25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共产党人奉行的理念,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核,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质,决定着我国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基本原则和根本目的,是我国各项经济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的根基和本源,在我国的经济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这一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基础上,而且是针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境遇讲的。况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否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来没有否定个人的合法财产。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初始境遇,误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没有正确处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在构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方面走了一些弯路。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才真正认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公有制基础地位的同时,应该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98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对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做出了具体政策性规定。党的十二大在强调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同时,肯定“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并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经济制度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是克服传统高度集中经济计划体制弊端的制度保障,也是克服西方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体制痼疾的制度保障,表明了我国既不实行单一公有制,也不实行西方国家的私有化。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些人总是忘记前一个“毫不动摇”,这是非常危险的。[2]党的十七大重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既不能搞单一公有制,也不能搞私有化。针对目前比较严重的私有化倾向,必须大力强调坚持和发展我国经济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注重公有制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由根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是具体经济制度,准确地讲就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选择关键是正确处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1984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党的十三大提出计划和市场相统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两者都没有制度属性,这是我们在处理计划和市场关系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92年6月江泽民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制度探索的又一伟大创举,它成功地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是理解中国经济奇迹的奥秘所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五个层面都属于具体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由根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有两个重要基点,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两者共同决定了我国经济制度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或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理解和完善我国经济制度体系的基本坚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面临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形成,其特色和优势日渐明显,毋庸置疑。但是,在金融危机以来的国际格局大变动中,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社会结构变迁中,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挑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经济制度创新的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和日本等经济体的实力受挫,俄、巴、印、中等新兴经济体的实力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新一轮的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各个经济体都努力通过经济制度创新应对金融危机。美国奥巴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新举措,俄罗斯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战略,日本实行振兴经济的行动计划,欧盟实行“2020年战略”,现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个经济制度创新的热潮。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显示出了独特的制度优势,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部经济依赖性大,导致内需不足;我国缺乏核心技术,导致经济发展竞争力不够强;金融危机使我国金融事业发展深受其害,建立和完善应对各种金融风险的金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国际经济安全形势的复杂化导致的我国经济安全任务加剧等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制度创新带来新的挑战。
2.新自由主义的挑战。新自由主义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右翼政党推行的经济理论、制度建构和发展模式。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它是大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构建,它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主张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当前的金融危机就是新自由主义的危机,新自由主义在世界上已经臭名昭著。但是,有不少人对于新自由主义的危害还认识得不够,还总想继续在中国推进新自由主义,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构成重大挑战。比如,有人指责公有制经济是低效率经济,有人污蔑国有经济是权贵经济,有人对国有资产下降拍手称快,有些地方政府把公有制企业数量下降作为政绩宣传等等。虽然这是不知天下大势的妄谈,但绝不能忽视其影响。
3.公平正义的挑战。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当人均GDP达到4000-6000美元时,就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公平正义问题必然会凸显。2011年我国人均GDP按国际汇率计算达到4383美元,我国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阶段。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我国已经由一个收入差距不大的相对平均主义时代进入到一个收入差距比较大的贫富分化时代,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国内公平正义问题不容忽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人口红利,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战略为主导。这种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也造成了巨大的发展隐患。今天,人口红利即将过去,资源日益枯竭,气候不断恶化,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生态不断恶化,代际公平问题日益凸显。三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减少对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利用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企图把我国传统产业挤出国际市场,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难度加大,国际公平正义不容乐观。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P111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公平正义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制度提出了尖锐性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凸显我国经济制度的公平正义价值优势,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课题。
4.制度文化相对滞后的挑战。任何制度都深深地植根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并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制度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非正式制度力量,对正式制度运行及其绩效具有内在制约作用,因此,制度变革从根本讲必须着力培育良好的制度文化。传统中国社会重专治轻民主、重道德轻法律,造成民主法制等制度文化相对缺失。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传统文化中诚信重义等优秀制度文化有所流失,导致现阶段我国各项经济制度运行成本不断增大,制度绩效较差。所以,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和定型的经济制度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相对成熟的制度文化根基,有些具体经济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制度的规约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培育中国特色的制度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制度创新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时代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我国虽然在改革开放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其特点和优势逐步显现,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只是相对成熟和相对定型的制度体系,在今后的改革开放中仍需继续完善和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坚持独立自主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相结合是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今天,人类经济发展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新全球化时代,如何迎接新的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把原始创新和引进创新、引进外资和自我积累资金结合起来,在对外开放中坚决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在宏观调控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制度优势,必须坚持和进一步弘扬。在新的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借鉴一切有利于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此,必须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真正做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优胜劣汰;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机制,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和集约经营,为我国企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提供制度支撑;加快技术革新步伐,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保护和激励自主创新;稳定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努力培育知名出口品牌和优化营销网络,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建立和完善现代贸易制度,推进我国加工贸易体系转型升级;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妥善处理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事件,形成均衡型的外贸发展制度环境;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特别是要放宽银行业准入许可,建立多层次的市场化融资体系,扩大金融对内开放力度提供制度安排;优化外资利用结构,引导外资向战略型新兴产业转移,鼓励外资参与我国企业的战略重组和改造,把“引资”和“引智”结合起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促使我国企业积极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通过上述措施,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不断推进对外开放制度创新,为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通过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善和发展
从理论上讲,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不可等闲视之。从政策上讲,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指出:“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志……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方向。”[4]P1469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可见,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基石作用。
公有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国有经济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国有经济是国家对经济实现宏观调整的重要手段;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经济是应对各种风险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国有经济是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手段。国有经济的地位不动摇,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就不会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从理论上讲体现在控制力上,从实践中讲就是牢牢掌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交通、通讯、金融等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在这些重要行业和领域要有“绝对控制力”、“较优强的控制力”,“国有资本要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或“有条件的相对控股”,这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更加注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绝不是回到单一公有制经济的时代去,搞单一公有制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这是历史的定论。更加注重公有制经济也不是不要私有制经济,只是强调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公共利益的部门应该由公有制经济掌控,避免私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影响国家安全、扩大贫富分化、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与其行政性垄断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努力革除各种形式的行政性垄断。从一般性讲,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法制和监管制度。从特殊性讲,需要杜绝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严格控制国企高管收入,国企利润必须按法律规定如实上交国库,尤其是要进一步健全国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强化国企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管职能,避免国企改制中的各种悲剧重演。[5]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发挥公有制经济的制度优势,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这是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证。在此前提下,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提供切实的法律基础;深化市场体系改革,努力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宽松自由的制度环境,为人们创业提供平等的机会;着力改革国有企业的行政型垄断,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形成平等竞争、和谐发展新格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走产业化、专业化、集群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形成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并积极走向全球市场。
(三)通过具体经济制度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善与发展
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整合期,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障。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要积极构建效率和公平均衡发展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正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把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增量意义上的分配不公和解决存量意义上的资产占有不公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实现公平的新型分配格局。具体来讲,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对分配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各类要素的市场定价制度,为缩小收入差距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实施充分就业战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本手段。三是深化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消除垄断性行业的行政性垄断,逐步在垄断性行业形成公开、透明、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这是缩小行业差距的体制保障。四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大“三农”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是缩小地区差距的战略保障。总之,要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合理规范工资以外收入,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引导全体人民群众真正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宏观调控体制改革中,要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指导性计划,实行更加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形成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环境。具体来讲,一是财政投入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加大对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投入,这是维护经济形式稳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二是加强对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的全程监督,完善宏观调控指标体系,坚决杜绝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重复工程,这是宏观调控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三是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有效缓解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确保信贷资金的合理使用,这是提供宏观调控质量的体制保障。四是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引导企业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物价上涨的新形势下,要更加注重宏观调控,为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体制保障。
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不断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资力度,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要重点向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市残疾人等人群倾斜,切实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住房、衣食、医疗困难。在政策设计方面,要强化共同富裕的观念,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和教育公平实现的具体政策,为每个人创造平等的政策环境,保证其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现。比如,改革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又如,完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制度,促进教育公平,使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再如,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确定各地区公共服务的可比性和平均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平衡发展,让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
(四)通过培育制度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善和发展
制度文化包括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生态文化、政党文化等层面,大力培育文化能够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文化环境,降低制度运行成本,提高制度运行绩效。
在经济文化发展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经济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经济制度运行打造坚实的道德根基;提倡法制精神、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契约精神,为经济制度创设良好的法制文化环境。
在政治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要求,把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结合起来。具体来讲,政府必须秉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民的原则,把自身发展同人民群众的福祉水平提高结合起来;必须加强政府法制文化建设,严厉惩治各种违法贪污腐败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必须提高政府的责任意识,向全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必须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忠诚为民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必须按照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要求,把经济发展同保护生态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必须树立生态效益观,统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必须提倡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把我国经济发展转变到生态经济发展轨道提供必要的舆论氛围;必须加强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为我国经济制度创新奠定坚实的生态文明根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树立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忧患意识和开放意识,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政党文化建设,为我国经济制度创新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具体来讲,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的原则,树立党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必须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拓展党内民主渠道,创新党内民主形式,丰富党内民主内容,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必须增强全体党员的忧党之心和忧国忧民之情,确保在制度创新中的主心骨地位;必须具有包容心态和全球胸怀,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制度创新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世界发展。[6]
总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定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我国经济制度的制度优势,同时要有选择地借鉴西方经济制度文明中的合理因素,但是,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因为照抄照搬不仅不会取得成功,而且会使我国经济制度创新走上歧途。
[收稿日期]2012-05-16
标签:公有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