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通一般中的基本经济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规律论文,一般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流通一般,即是说将在商品经济这种特定的经济形态下,揭示最能反映流通所具有的共性的现象、本质及运动规律的一般规定性并将其界定下来,以正确认识和发展流通。
流通是动态的、运动中的经济活动过程,流通一般是最能体现这种经济过程基础的、共性的、具有一般规定性特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对流通中产生的运行规则或定律的概括或归纳,这些规律呈现了流通一般的运行特征,蕴含着流通一般转向社会化流通的基本动因。
一、流通一般中的价值规律
流通一般处于商品经济一般的形态中,商品经济一般相对于发达的商品经济来说,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进入流通的流通物是以实物形态运转为主体的,价值的流动紧紧依附于使用价值的替换和转移,只有当使用价值在消费中丧失了自身时,价值才和使用价值归为一体。因此,从商品生产的表态上看,是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的生产、生产的是物的有用性;从商品运行的表态上看,是价值形态的价值伴随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进入自己的终结——实现效用的过程。但是,从商品生产和运行的内涵出发,商品都是表现为货币形态的同质的东西,这种同质的东西需要有同质的衡量尺度,用以在流通交易中顺畅地进行交换,这就是价值尺度。由于流通一般阶段要素禀赋的流动是以实物形态流动为主的,所以,价值尺度在频频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规律:
(一)当商品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它所需花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实体,等价交换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交换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即按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在交换中,商品所有者要相互比较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寻求等量的比值,尽管等量的价值量是很难确定的,在交换中也只是偶然出现的,但是,等价交换是一种总的趋势,在无数次不等价交换中,商品所有者寻求的等价被抽象为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就整个社会来说,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凡是在价值以上出售商品的人们的所得,也就是所有在价值以下出售商品的人们的所失,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力图取得高于自己的商品价值的价格,这就会使其他商品所有者得不到自己按等价所应得到的价值份额,长期的不等价交换就会使那些价格低于价值的产品逐步减少,而使价格高于价值的产品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社会平均利润率降低,导致产业结构调整,价格高于价值的产品转而与价值一致或低于价值,而原来那些价格低于价值的产品则转而与价值一致或高于价值,新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并引发新的结构调整。就绝大多数商品来说,每个商品的个别价值,是否接近社会价值?是否能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来决定?是否能高于其价值出售?需要在若干次的交换活动中、在同其他商品比较中才能证实,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是在亿万次的商品交换活动中确立起来的。虽然,价值量总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但是表现为商品交换价值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流通中,表现为不断趋向等价值量的交换。
(二)当要素禀赋表现为稀缺资源时,其价格只随需求状况变动,而完全不为其他条件所影响,其交换价格与稀缺性成正比。瓦尔拉认为,稀缺性的资源有三种,一种是可以占用的有限量的有用物质,一种是有价值的可以交换的有限量的有用物质,另一种是可以再生产的、可以增量的有限量的有用物质。如果稀缺性和交换价值肯定是两个并存的成比例的现象,则可以肯定稀缺性是交换价值的起点,现期价格和平衡价格等于稀缺性的比率。尽管瓦尔拉把价值的起源归之为稀缺性,并以其稀缺性程度确定交换价格有所偏颇,但是,用以交换的各种形态的商品,除去在人为的垄断下所生产的产品外,只要它们的数量不能由人类劳动的作用而增加,也就是说,它们的价格不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不取决于生产成本,只要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是稀缺的,那么,瓦尔拉所提出的交换价格与稀缺性成正比的规律是可以成立的,如古董、宝石、名人字画等,其价格就取决于在市场上的稀缺性。
(三)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假定需求保持不变,供给越大,商品的价格就越低,边际效用就越小,表现为交换价值的价格就越低,当商品的售出价格低于价值即低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的价格随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就会出现商品价格随供应量增多而递减的趋势,直至失去其价值。任何商品超过需求的供给越多,多得使一切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之外,仍然有剩余的商品不能找到效用所在,决定商品价值的边际效用等于零或负数时,这种商品便不再具有价值。
二、流通一般中的效用最大化规律
效用最大化是流通一般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所有进入流通的要素禀赋内在的冲动就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并在这种追求中选择自己的流通方向和组合形式,以使自己的效用以及为我的效用达到最佳状态。效用最大化的提出,使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所谓的“边际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开始走向成熟,也标志着流通一般中效用最大化已成了一条定律。人们在投资时,可以根据投资边际生产力确定效用最大化的基点和有效投资的区间;人们在消费时,可以根据边际需要确定边际效用,可以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采取合理的消费行为,使自己的需求偏好与效用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有效区间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企业,则可以在生产要素的组合中寻找边际收益,根据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确定在一定生产时间内的边际产量,使企业的总产量和平均产量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使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形成内在规模经济,防止规模不经济的产生。由于人们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而效用的最大化又是由“边际”所决定的,因此,一件物品的经济边际效用、或叫商品的价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决定商品价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即这件商品或类似它的另外一件商品在具体经济情况下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人们所能获得的效用程度,与商品的交换价值正好是呈反方向的。
三、流通一般中的自愿让渡规律
在流通中,所有进入流通的要素禀赋的流动是通过交易进行的,交易本质上就是权利的让渡。在让渡中,互相对立的仅仅是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占有别人商品的手段只能是让渡自己的商品,正因为所有的交换物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所有权与使用权、所有权与经营权等矛盾的两重性,它们既是统一体,又是可以通过交易进行交换或让渡的对立物,因此,在交易中,也就是在权利的让渡过程中,只有在让渡自身的同时,才能获得被交换的让渡物。因此,自愿让渡是交换的前提。在让渡中,让渡的权利的价值是通过交换而来的被让渡的另一种权利的价值体现的。在自愿让渡中,由于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交易中的博弈就要求按等量的原则实现被让渡的权利的价值,要求通过让渡权利而获取被让渡权利的最大效用。在交易中,所有让渡权利的所有者都力图通过交易换取与其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使用价值,这是自愿让渡的两个基本点。如果不能按照等量原则进行价值交换,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价值量,获得被让渡的所需要的相应数量的使用价值,那么让渡者就得不到价值,也得不到合理的物质替换,被让渡的使用价值如果不适合让渡者另一种使用价值以进行交换的所有者的消费需要,即没有效用,让渡则毫无意义。让渡双方只要有一方不能自愿,通过让渡权利体现的交换价值就无从实现。在流通的初始阶段,在直接的物物交换的情况下,交换双方每一次交换完成后,即让渡出自己的商品,占有了别人的商品,实现了自己商品的价值,取得了适应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在流通一般中,更多的要素禀赋进入市场,在流通中进行交易,因此,更多的让渡的是具有价值并能取得使用价值的权利,这些权利实质上是作为商品被进行买卖的,让渡权利的所有者即是让渡自身的决策者,让渡中充分地体现了自己的意愿。
四、流通一般中的均衡规律
流通是个动态的过程,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则是相对的。寻找流通中的一般均衡,即寻找处在不平衡中的某一静止的时点,是把握流通发展脉络和总体趋势的重要手段,一般均衡规律是当代经济学经济分析的着力点之一。
(一)一般均衡分析:这种分析假定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都是互相联系的,如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仅受它本身供求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影响,因而一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与供求达到均衡时才能确定。一般均衡中,每个经济行为者只要考虑他自身的目标(偏好或利润),每个消费者的每一要求,均有某个生产者的自愿供给予以相应的满足,流通所要求的最大的协调性和要素资源复杂的多样性并存,在一个给定的市场中,没有一个经济行为者能优先于他人的行动。
(二)局部均衡分析: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情况,而不受其他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影响,单个市场、单个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保持局部平衡状态,这时,均衡价格便产生了——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达到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形成的需求价格,就是消费者对一定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所形成的供给价格,是生产者提供一定量的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或者说,均衡价格就是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如右图所示:
(三)厂商均衡。就是厂商在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不同类型的市场条件下,如何在流通中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品价格与产量决定所处的均衡状态。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假定厂商必须按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出售的每单位产品的售价即是每单位的产品的平均收益,平均收益等于每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其边际收益不变,生产该种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其平均收益。这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主要依据供给与需求的调整来平衡价格,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就会下降;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其均衡状态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厂商的长期均衡则主要靠厂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调整自己的全部要素的组合和生产规模,自由地退出和加入该行业,当供大于求时,厂商便会减少生产,有些厂商则会退出该行业,从而使整个行业的供给减少,价格水平逆转上涨,最终使价格水平达到各厂商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平衡状态。2.在完全垄断的市场上,由于一家厂商控制了生产,它的供给增加,价格下降,需求就会增加;供给减少,价格上升,需求就会减少,市场价格完全取决于厂商在高价少销、低价多销之间所作的选择,消费者只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出售每单位产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平均收益。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其价格就会下降,因而平均收益是下降的,边际收益也是下降的。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只要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厂商均衡就能实现,而且都存在着垄断利润。3.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在短期内的均衡,与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均衡完全相同,即均衡实现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但在长期内,当某些厂商存在超额利润时,必然会引起其他厂商的模仿、仿制和改型等生产活动,并会有新的厂商加入该种行业,从而使该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价格下降,当总收益等于总成本不再有超额利润后,厂商便不再调整自己的产量,从而实现长期均衡,即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同时,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4.在寡头垄断市场上,由于少数几家厂商垄断了某种产品、乃至整个行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价格就无法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往往是由寡头通过协定和默契制定的“操纵价格”。某一行业中最大的厂商和最有影响的厂商,先制定价格或与同行其他企业协商后制定价格,一旦确定,一般不会轻易变动,这时占据“操纵价格”的寡头,只要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操纵价格”优势就不会消失。
(四)消费者均衡。即是说作为一个消费者,要用在市场购买的各种物品来得到最大的满足,达到他的效用或满意与享受的量的最大化,或者说,购买的每一物品,对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形成相同的比例,从购买行为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效用,在这一点上,就处于消费者均衡。
五、流通一般中的运动自变量规律
进入流通中的流通物,一旦通过交易被编织为社会经济运行的组成部分,便开始了它的运动过程,并产生了不以自身意愿为转移的运行规律。由于运行是在流通中的运行,反映了物质流动状态的变换;流通是由运行着的流通物组成的流通,反映了交易中的各种不同的流通物的效用最大化要求,运动中的流通物的自变量形成的整个流通的因变量。进入流通的消费者,是流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消费者需求层次的升位,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造成了市场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改变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市场行为。随着消费者需求自变量的发生,流通开始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进入流通的资本,是自变量最明显的流通物,获得剩余价值的价值的本质,决定了其自行增殖的内在冲动,决定了资本的扩张性,这种扩张性的倍加效应就是流通的加倍扩张。进入流通的货币,在流通中不仅充当媒介,而且产生增量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要形成了反比,流通速度越快,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流通速度越慢,需要的货币量则越大,流通速度快与慢造成的货币需要量的差异,正是流通中产生的隐形的、增量的货币。进入流通中的特殊商品——劳动力,在流通中寻找自己的自变量——形成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劳动能力,在创造必要价值的同时创造剩余价值,以便使自己的永久性支出保证在生命周期内有较高的消费水平。所有进入流通的流通物,各自的自变量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与其他互为彼此的自变量交叉组合为流通发展变化的因变量,从而使流通一般悄然转向社会化大流通。
标签:交换价值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经济论文; 让渡价值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产品价值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市场规律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