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伦理的生态学转向研究
陈娜燕,赵伟力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 科学技术伦理的生态转向旨在研究新时代生态文明视域下科技行业的道德维度问题。科技使用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在实现科技伦理转向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基础上,本文具体探讨了科技伦理生态的转向角度和基本原则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新时代科技行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科技;生态发展;人与自然
科技高速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科技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稳步增强,但人类活动利用科技对生态环境干预的进程也在加速,危害程度愈演愈深。因此,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实现其生态转向,有利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宜人的社会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新时代条件下,实现科技伦理的生态学转向是非常及时且必要的。
太阳能制冷系统具体驱动设备如下:循环泵电机M1由双速电机控制,溶液泵电机M2由变频器进行多段速控制,太阳板清洗电机M3为普通三相异步电动机,太阳板仰角由伺服电机M4控制,太阳板方位由步进电机M5控制。
一、科技伦理生态转向的逻辑理路
(一)历史逻辑:科技发展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科技的扩张性和人性的功利性使得人类将“科技”更多地视为一种手段,将功效理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忽视了科技本身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意义。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不处理好科技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会偏离本身的道德和价值轨道,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各种生态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过程,认识和理解科技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实现科技伦理的生态学转向。
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一阶段是人对自然的依附阶段。在远古时代,人类刚从动物界中演化而来,自然属性远胜于其社会属性。通过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棒等生产工具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生产活动受制于自然、屈服于自然。甚至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界充满崇拜和畏惧;第二个阶段是人对自然的征服阶段。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条件下大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借助于科技,使自身从大自然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开始被人类所掌握,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但是工业社会的人实则是异化的,基本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向自然界索取和挥霍自然资源,通过科技的驱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获得物质财富的步伐,从而实现个人的“幸福”,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程度;第三个阶段就是在高科技主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之外的多种需求,以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工业时代片面发展经济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人们开始调整对自然的蛮力控制,致力于研究绿色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在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浪费,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现实逻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21世纪实现科技的生态学转向,是对当前生态问题的积极回应。在现代科技的深度开发和广泛运用下,环境问题已从区域性扩展到全球性,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危害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
垂直流人工湿地与生物滤池的原理近似。它对悬浮物处理效果不好,这可能是由间歇配水造成短时间内水力负荷提高造成的。通常情况下不单独使用垂直流人工湿地,一般将它置于两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之间,由前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完成悬浮物和BOD的去除及有机氮的氨化作用,垂直流人工湿地完成氨氮的硝化作用,后一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完成反硝化作用。
Kubellk - Munk理论认为:可以用颜料本身的散射系数S和吸收系数K两个参数来说明涂层光学特性。同时提出了如下假定条件[5]:
科学技术异化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科技的最终旨归偏离了本身的轨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科学技术的最终旨归也应当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服务。显然,科技的二重性决定科技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会成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那么,如何规避这种负效应?唯有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道德规范和人性的控制之下,才能确保人的主体地位,避免成为科技的奴隶,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实现科技伦理的生态转向,首先要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克服人的异化倾向,避免成为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奴隶。
二、科技伦理的生态转向
(一)主体角度:从“科技奴役人”到“科技为人服务”
科学技术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是,由于社会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科技政策也会适当作出调整,最突出的社会功能也要随之发生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起初的物质方面等基本生存需要已经得到满足,按照需求层次来讲,人的需要应该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资本逻辑和人性欲望的引导,人们将物质需要视为第一需要,以利用科学技术创造物质财富和满足自身欲望为目标,大肆索取和浪费自然资源,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我国新的历史定位意味着全党全国要致力于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表明人们美好生活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宽,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还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和生态需求。科技的发展也应当与人民需求保持一致,在科学技术条件下“征服自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应该是在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运用科技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另一方面,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暗示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不断被学习和宣扬,体现着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P163)因此,从科技发展角度而言,科技的生态学转向是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衔接和契合,也是对当前实践问题的积极应对。
(二)功能角度:从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到满足生态发展需要
当今全球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主导的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此同时,这也是科技异化问题凸显的时代,即人被科技所奴役。科技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内化于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之中,因此私有制下劳动的异化必然伴随技术异化现象的发生。技术异化最重要的后果就是人与科技的地位发生颠倒。一般来说,人类是科技的建构者和使用者,但由于技术异化现象,技术反过来成为了人类的操控者。生活于现代技术世界的人们,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价值观和道德感正在沦丧,一味追求技术高效率,全社会中充斥着金钱主义和利己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变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其中,由于长时间发展经济而导致的生态问题就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生态思想,提到了“两座山”、“生命共同体”等理论。我们已经看到,片面发展经济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将不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时指出:“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2](P396)单纯利用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损害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前提下,一部分人获取了短期的、眼前的利益。把握我国发展实际,当前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技功能的导向要与营造美丽的生态环境需要相契合。因此,要将科技的社会功能从经济层面转向生态层面。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技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更要考虑大自然的承载力,让自然界能够拥有自我修复和调节的空间。
材料计划应详尽并略有富余,一般应为计划用量的102%,数量较少的关键管件应加倍计划,计划应周密、全面,必须有复核手续,避免出现因材料短缺造成停工、窝工现象,确保工程顺利施工。
(三)方向角度:从依赖科技去开发自然到保护自然
自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通过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力图达到对自然随心所欲地控制和开发。这种征服性的技术是高效率的,现代社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力。但同时,现代技术还展现出高污染、高消耗的特征,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为此,反科学主义者提出应回到简单质朴的生活时代,适微地运用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地球免遭危害。我们知道,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消极效果但也有积极作用。主张放弃科技的学者,显然是对科技整体的彻底否定。人类发展至今,已然不能离开科学技术而生活,最值得思考的应该是科技发展的方向。[3](P146)如果对科技所产生的负效应置之不理,这种危害会愈演愈烈,我们应采取措施积极解决。如:开发运用自然资源,但我们要侧重于研究生态系统的循环运用技术,既满足人类获取资源的需求,也适应自然发展的需要。绿色循环科技是当前治理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用科技创新解决生态问题。“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用先进技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4](P17)事实已经证明,征服性的科技导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破坏,必须转变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不正当使用科技而引发的系列生态问题的现状,必须从依靠技术随心所欲地开发自然转变到保护自然,坚持贯彻绿色科技发展战略,确保人类的永续发展。
三、科技伦理生态生成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
科技作为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非实体性因素之一,其创造者、使用者和承担者都是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作为科技伦理转向生态学的最终旨归。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研究和践行科技伦理的生态转向时,以人的长远发展为标尺,自觉地预测和关注科技可能会造成的生态伦理后果,尽可能降低科技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负效应。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追求的目标,是贯穿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成为了异己的力量,以人们的物质需要掩盖了真正需要。当前谈论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问题,必然会涉及生态环境与人的发展问题。人类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通过掌握的科学技术力量已经造成了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生态问题。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科技革命条件下引发的生态危机对人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可以促进科技伦理向更高层次的生态方向发展。科技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尽管在工具理性下存在贪欲和畸形发展的现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对科技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开始思考科技与生态的问题,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创造绿色美好的家园。并且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人才。毋庸置疑,当今时代是人才竞争最为激烈的时代,个人的发展能为科技的进步提供智力上的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与科学技术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树立和践行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是生成生态学科技伦理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长远需要。
(二)责任性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后工业时期,科技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多元化的,几乎人人都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因此,科技破坏性的影响也需要多元化的责任主体来承担。首先,科技工作者是整个科技实践活动的发明者和创造者,科技伦理的生态转向要求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拥有丰富和广泛的科技知识,更要关注科技研发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态后果。因为科技工作者往往可以比普通人更能预见到科技应用的可能前景和效果,尽力避免科技成果所带来的负效应。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一样。“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2](P396)其次,科技的运行离不开政府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组织和协调。科学技术的运行和发展已经不能依靠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庞大的组织、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社会资源作基础,甚至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全球多种力量的集合。政府和科技管理人员要鼓励发展绿色科技,通过政策和法律制度等引导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技发展,确保科技决策的最优化,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最后,公众是科技产品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会参与到科技活动的应用环节。因此,公众也要自觉承担科技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群众的选择对于科技发展的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而公众的科技伦理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选择。总之,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每个人都不是科技生态转向活动的“局外人”,而是创造者和参与者。
(三)价值性
科技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引发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上的断裂,对当前的伦理道德规范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社会的科技思维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主张不断探索和寻求自然规律,进而掌握改变自然界的方法,实现“人化自然”。此时,“真”成为科技发展的唯一追求,这种片面性的追求容易形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状态。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将科技理性灌输更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关怀,重构科技理性的价值模式。很明显,当前科技发展已经偏离了“善”的轨道,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与生命科技等新型技术在不同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同时也使伦理道德建设面临一定的挑战。譬如,信息技术引发对于个人的隐私和信息保护问题,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全民性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会出现人们的生活“被跟踪”、产权遭到“盗用”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构成挑战,甚至引发社会冲突,亟需重构科技思维模式。同样,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需要唤醒科技理性中的生态价值,不能仅仅追求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还要关注自然界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卢风,科技、自由与自然——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4] 浙江省长三角城镇化研究院编,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
A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Tur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thics in the New era
CHEN Na-yan, ZHAO Wei-li
(School of Marxism,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127,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tur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thics aims at studying the moral dimen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rationality of the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logic of realizing the turn of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ngle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turn of ecology of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on 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an and nature
中图分类号: B82-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2019)06-0006-03
收稿日期: 2019-03-28
作者简介: 陈娜燕(1995-),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赵伟力(1976-),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研究。
(责任编辑 马 蓉)
标签:科技论文; 生态发展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