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莉[1]2004年在《联合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刚果的维和行动(ONUC)》文中提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比属殖民地刚果爆发了争取独立的运动。1960年6月30日,刚果宣布独立,此后,整个国家陷入了混战之中,分离主义势力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斗争持续不断。在刚果总统和总理的联合要求下,联合国秘书长派出维和部队到刚果,以期能够达到恢复和平和法律秩序,保障人民安全的目的。由于冷战和刚果内部复杂局势的影响,联合国刚果行动遇到了重重障碍。按照时间的顺序,联合国在刚果的行动包括比利时军队的撤出,宪法危机,加丹加分裂状态的结束以及维和部队撤退这四个阶段,持续了四年左右。然而,刚果内部的局势并没有因为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努力而稳定下来。维和部队撤出后,刚果再次面临混乱的局面。 笔者认为联合国在刚果的这次行动取得了有限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一方面,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刚果行动期间,对于稳定刚果的混战局面,结束加丹加的分裂状态以及维护当时的法律和秩序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而另一方面,刚果局势并没有因为联合国刚果行动而彻底稳定下来,此外,巨额的人力和物力消耗也引起了世人对这次行动的争议。刚果行动后,联合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联合国运作几近瘫痪。同时,在维和部队的武力使用和维和行动的控制权方面,也给此后的维和行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徐飞[2]2009年在《美国对联合国刚果维和行动的政策(1960-1964)》文中认为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指联合国安理会或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创建的使用武装和非武装的军事人员解决国际冲突、维持和平的一种行动。美国政府认为在一些未涉及两国根本利益的地区,可以和苏联在联合国维和的框架下进行有限的合作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这样做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另外,美国利用在联合国的优势地位,通过联合国维和行动来解决争端与冲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与苏联同时卷入而发生对抗的危险。所以美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有其特殊政策的。联合国在刚果的维和行动是冷战时期规模空前、耗资巨大的行动,使得维和经费剧增,导致了美苏在联合国刚果维和法理上的争论:如关于联合国刚果维和行动的主导是联合国主导还是安理会的绝对主导;维和会费的安排等问题的争论,从而在美国外交政策史上第一次凸显了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政策的反思,为以后的维和政策奠定了基础。1960年独立的刚果是在全球非殖化的大环境下诞生的,这有利于刚果的反殖斗争。尽管如此,刚刚独立的刚果,还是陷入了严重内忧外患当中。刚果政府向联合国求救,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组织联合国刚果维和行动。艾森豪威尔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大力支持刚果维和行动。但实际上美国是怕苏联利用刚果危机趁乱介入。当出现一丝这样的苗头时,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惜通过中央情报局采取秘密暗杀行动,把亲苏分子卢蒙巴从刚果总理的位置上赶下来,并最终借刀将其除掉。1961年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尽管卢蒙巴已经被除,但刚果局势扑朔迷离,出现了分崩离析之势。肯尼迪政府在美国利益范围内适当的调整了对刚果的政策,在联合国框架内,把其作为对新非洲的政策的表率,试图改变美国亲殖民者的形象。肯尼迪政府开始认真解决刚果问题,支持联合国武力施压,并最终解决了加丹加的分裂问题。联合国刚果维和花费巨大,给联合国的经济和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联合国刚果维和行动进行时,苏联等国家认为刚果维和不公正,所以拒绝支付刚果维和会费,并进而对联合国大会主导的刚果维和提出质疑。美国一方面强硬催缴苏联所欠的维和会费,一方面根据宪章第十九条,叫嚣要提交到第十九次联大上,对苏联可能处以不能表决的处罚。美苏争论,客观上也使联合国未来的维和机制更加具体和完备。
谢珍妮[3]2018年在《革命、内战与外部干涉:刚果危机研究(1960-1963)》文中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并未进入真正的和平发展时期,相反却迎来了长期的紧张对抗局面。首先,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战后美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由此深刻地影响着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其次,为了避免卷入美苏对抗的国际斗争中,大批新生的第叁世界国家开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走向政治联合,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叁,殖民地人民的反殖斗争与殖民国家拒绝放弃殖民利益的矛盾是战后早期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下的亚非国家在独立后难以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进而导致内部矛盾丛生,国家陷于混乱,1960-1963年的刚果危机则成为集中体现战后这些主要矛盾的场所。本文主要考察1960-1963年刚果危机爆发、发展和解决过程中各方势力的角逐与博弈。自独立之初起,刚果内部便矛盾重重,民族主义领导人的去殖民化与国家统一运动促使前宗主国比利时与刚果地方分离势力相勾结,由此逐步演变成将世界主要力量卷入其中的刚果危机。这场危机以卢蒙巴政府的倒台为分界点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卢蒙巴政府时期,出于安抚欧洲盟友和避免过多卷入冷战边缘地区的目的,美国坚持由比利时出面控制事态发展,而其控制下的联合国所出台的决议亦多有偏袒比利时;苏联固然期望通过支持第叁世界国家的反殖运动进而传播共产主义,但非洲地区既非其传统势力范围,地理上也过于遥远,令其鞭长莫及,因而苏联对刚果民族主义者的支持极为有限;比利时担忧激进的卢蒙巴政府会危及其殖民利益,故而援助地方分离势力成立所谓的“独立政府”;第叁世界国家的力量此时较为弱小,因而联合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仍然是美国的意志。卢蒙巴急于驱逐殖民者、恢复国家统一,在向联合国与美国求助无果的情况下愤而转向苏联,这使国内外反动势力相勾结进而颠覆卢蒙巴政府。亲西方的温和派政府上台后,局势发生转变。首先,随着1960年代后大批新生的第叁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美国逐渐失去控制权;其次,美、比认可刚果温和派新政府,转而持支持中央政府的立场;第叁,这一时期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落于下风,在刚果问题上主要是通过联合国与美争锋;第四,温和派政府在解决危机上采取了更为有效的策略。最终,刚果危机在以上诸多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暂告结束。1960-1963年的刚果危机中包含着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及其与刚果内部各势力之间的互动与作用,它的结束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短期结果来看,刚果中央政府赶走了前殖民国家,结束了地区分裂割据状态,暂时实现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但从长远来看,外来引入的西方民主制度与本国国情格格不入,两者矛盾难以调和,长期的政局混乱与强人专制统治交替出现成为此后长期笼罩着刚果的阴影,处在变化世界中的第叁世界国家终究要在其自身历史发展轨道和逻辑中寻找出路。
聂军[4]2004年在《论联合国维和机制的缺陷》文中指出联合国维和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原则、准则、规范和决策程序,这些构成了联合国维和机制。维和机制的出现和发展是国际机制独立性的体现或机制创新的结果,但也暴露出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维和的基本原则容易受到破坏、对军队的领导和指挥缺乏固定的模式、维和合法性的缺失等。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刚果的维和行动(ONUC)[D]. 刘增莉. 外交学院. 2004
[2]. 美国对联合国刚果维和行动的政策(1960-1964)[D]. 徐飞.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 革命、内战与外部干涉:刚果危机研究(1960-1963)[D]. 谢珍妮.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4]. 论联合国维和机制的缺陷[J]. 聂军. 襄樊学院学报. 2004
标签: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论文; 联合国秘书长论文; 联合国论文; 苏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