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 广东广州 511400)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高位肠外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38例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的高位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平均操作时间约(16.58±4.35)min,术中未发生死亡、食管反流、消化出血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成功率100%;平均留管时间约(86.5±47.3)d,术后2例切口感染,1例空肠营养管堵塞,并发症发生率7.89%(3/38)。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在高位肠外瘘治疗中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位肠外瘘,胃造瘘空肠置管术,经皮内镜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108-02
高位肠外瘘是腹部手术后较严重的临床急危重症之一,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在其治疗上,以往主要采取肠道修补术治疗,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康复慢,复发几率高等缺点[1]。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手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易恢复等优点。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是将空肠营养管经胃造瘘管从幽门插入到空肠上段,给予肠内营养,进而改善机体消耗状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38例高位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为临床合理治疗高位肠外瘘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系我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高位肠外瘘患者,共38例,均经病历调查、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慢性疾病、恶性肿瘤、内镜禁忌等。其中男23例,女15例,男女比例1.53:1,年龄25~72岁,平均(46.37±13.65)岁;疾病类型:十二指肠瘘7例,十二指肠溃疡瘘11例,胆瘘6例,腹部外伤肠瘘6例,胃肠吻合口瘘5例,胃穿孔吻合口瘘3例。
1.2 方法
1.2.1仪器材料 采用日本所产的电子胃镜GIF-XQ260、异物钳FG242NR及纽迪西亚所产的空肠营养管CH8和胃造瘘管CH1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围手术期处理
1.2.2.1术前处理 入院后均行血常规、生化系列、凝血象、心电图等检查,根据患者病症情况给予相应治疗措施。术前谨遵医嘱,患者规定时间内禁食水。对于状态较差者,应给予腹腔引流、静脉营养并控制感染。术前口服盐酸罗宁胶浆做表面麻醉,直至一切指标正常方可手术。
1.2.2.2术中处理 患者取仰卧位,经皮内镜插入空肠营养管,循腔进镜,注气使胃扩张。消毒腹部皮肤,用手轻压内镜下腹壁亮光点,辨别胃腔部位并做标记。在局麻下切开相应皮肤0.4cm,套管针经此进入胃腔,拔出针芯,为避免反复进针导致胃壁损伤,应留置套管。插导线于外套管内,用异物钳夹住导线并和内镜一起退出。在体外连接胃造口管和导线,胃镜下胃造口管进入胃腔紧贴胃壁,并拉紧胃造口管防止出血,在腹壁外用卡片固定胃造口管,并用异物钳抓住空肠营养管运送至空肠上段,抽出管内导线,检查胃造口管有无打结和扭曲,完成后缓慢退镜[3]。
1.2.2.3术后处理 术后禁食1天,并及时对患者进行胃肠减压。术后1周观察胃造口管处的皮肤情况,及时换药,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术后第1天经空肠营养管注入约240ml葡萄糖注射液,若无不良症状出现,第2天可注入足量的营养液。注入营养液前后应保证营养管通畅,避免堵塞。
2.结果
本组38例患者,平均操作时间约(16.58±4.35)min,术中未发生死亡、食管反流、消化出血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成功率100%;平均留管时间约(86.5±47.3)d,术后2例切口感染,抗炎治疗后,1例恢复正常,1例继续发生感染,给予冲洗、换药及调整外固定器,最终愈合;1例空肠营养管堵塞,经导线疏通后通畅。术后随访3个月~1年,平均7.9月,瘘口愈合良好,功能恢复正常,安全渡过围手术期。见表。
表 38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并发症 例数占比
切口感染 2 5.26%
空肠营养管堵塞1 2.63%
3.讨论
高位肠外瘘系腹部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病理源于手术、感染、肠梗阻及外伤等,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因患者长时间处于高分解、高代谢及高动力状态,加上禁食,极易造成脱水、电解质,乃至酸碱失衡。肠道消化障碍引起营养不良,甚至病变;消化液中消化酶腐蚀周边组织,引起剧痛、糜烂,易导致腹腔局部及全身性感染[3],出现诸多并发症,进而危急生命。故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提高肠内营养、预防感染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治疗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高位肠外瘘治疗中,充足的术前准备至关重要。术前需进行血常规、生化系列、凝血象、心电图等检查,根据患者病症情况给予相应治疗措施。术中应以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及早期康复为原则,给予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在瘘口远端注入肠内营养,缩小瘘口张力,减轻胃肠压力,减少瘘口侵蚀,促进瘘口愈合。术后需及时减压,注入营养,并有效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本研究38例患者经围手术期合理处理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仅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术后出现空肠营养管堵塞,在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可痊愈,且未发生其它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瘘口愈合良好,功能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是未经口进食即可为患者提供营养的一种微创手术,其操作简单、易于护理、降低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邹志英,柏屏,彭南海.经皮内镜下放置胃肠造口管行家庭肠内营养的导管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12(2):127-128.
[2]吴清,谢妮,傅念.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和胃空肠造瘘术在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8):829-831.
[3]张朝晖,曾超,翟星光.大剂量生长抑素联合营养支持治疗肠外瘘的随机对照研究[J].广东医学,2012,33(13):2007-2009.
[4]王震龙,汪志明,王金晶.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在高龄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19(6):371-373.
论文作者:连金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0
标签:空肠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营养论文; 并发症论文; 高位论文; 手术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