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阅读到目标引导的问题设计--以巴黎和平会议为例探讨历史阅读的实践转型_巴黎和会论文

从专业阅读到目标引导的问题设计--以巴黎和平会议为例探讨历史阅读的实践转型_巴黎和会论文

从研究视角的专业阅读到目标引领的问题设计——以《巴黎和会》为例谈历史阅读的实践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会论文,巴黎论文,为例论文,视角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历史阐释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时代,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一部分历史面目展示给学生,以此为载体发展他们的历史素养,“用教材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而要做到“用教材教”,没有历史阅读的支撑是无法做到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有一种文化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真正使教材实现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真正使文明史观落实到各个细节。本文试以《巴黎和会》一课为例,揭示从研究视角下的专业阅读到目标引领下的问题设计的实践路径,从而梳理“研究——阅读——教学”的相互关系。

一、在教学研究的定向阅读中确定教学思路

从上世纪末开始,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抽象分析过度的问题,但解决起来并不容易。一方面,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抓中药式的抽象分析令人生厌;另一方面,野狐禅式的故事会又缺乏启迪智慧的思维含量。针对这个难题,我校历史组自2006年始即进行了《高中历史中的“叙事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叙事探究”是一种以历史故事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故事解读式探究,即提供历史故事,围绕故事探讨历史问题;二是故事考订式探究,即提供历史故事,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考订故事的真伪;三是故事建构式探究,即依据历史资料,通过历史想象,还原历史故事。不同于把历史故事当作课堂“味精”的一般做法,“叙事探究”基于叙事、着眼探究,把历史故事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载体。

为了做这项课题,笔者阅读了不少专业著作,既有教育学方面的,又有历史学方面的。叙事性强的历史著作当然是首选的对象,如英国学者玛格丽特·麦克米兰所著《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以下简称《大国的博弈》)。玛格丽特·麦克米兰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曾孙女,她的这部著作从1918年12月4日威尔逊乘乔治·华盛顿号轮船开始欧洲之行写起,而在尾声中,作者写道:“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巴黎的世界政府自然解散。威尔逊当晚离开,留给劳合·乔治和大英帝国代表团的是第二天早晨的火车专列。”整本著作像一部电影一样再现了各国政要们极富戏剧色彩的个性和曲折回环的利益之争,生动的叙事无疑是该书的一个亮点。在阅读此书的基础上,笔者决定以故事解读的形式来设计《巴黎和会》一课的教学。

《大国的博弈》生动展现了巴黎和会上外交斗争的风云变幻,叙述了很多错综复杂历史故事。选择哪些故事来探究巴黎和会呢?既要考虑能清晰勾勒巴黎和会外交斗争的过程,承载《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又要能帮助学生“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认识巴黎和会的性质”(这是“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从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受到启发,我设想从顾维钧、克里孟梭和一个普通德国人的经历、思想、感受为线索来讲述巴黎和会是不错的选择,他们分别是和会上弱小的战胜国代表、和会的主席、未能参加和会的德国普通人,比较有代表性。不过,在备课和阅读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用克里孟梭来串起故事的线索,会过于突出尔虞我诈的“分赃”特点,而以威尔逊的故事为线索,不仅能够揭示和会的“分赃”特点,更能凸显一战后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与探索。这可能也是《大国的博弈》一书突出威尔逊的活动线索的原因,我认为这一思路也符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模块设计理念。威尔逊对和平的理想主义追求,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长期被忽视,却终久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光芒,虽然,威尔逊的和平方案也不可避免地带上浓厚的“美国色彩”。最后,确定本课的总体思路是:“三个人的1919年——从顾维钧、威尔逊、普通德国人的故事看巴黎和会”。

二、在围绕设计的拓展阅读中搜寻教学资料

备课的思路确定后,构思教学环节、选择历史资料、完成问题设计是最重要的备课工作,而历史资料的搜集、选择、运用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首先当然是在《大国的博弈》一书中寻找资料。原因有三:一是手头有这本书,这一点很重要,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而言,选择的余地不大,阅读首先是有什么读什么,类似笔者所在的小城镇的学校尤其如此;二是此书的资料比较集中,很少有学术著作专门介绍巴黎和会的,用这本书可以省去不少翻检之劳,对于备课、改作业任务繁重的中学教师而言,这一点也很重要;三是此书的资料生动有趣,既可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我们的课题研究和备课思路比较吻合。

结合备课思路,围绕威尔逊的故事这一条线索,应该从书中找出三方面的材料:踌躇满志的威尔逊(反映带着“和平十四点”的材料)、折冲樽俎的威尔逊(反映在和会上与各方外交斗争的材料)、疲惫失落的威尔逊(反映和会结束后条约未能在参议院通过的材料)。后来,由于决定将中、美、德三方的故事交叉叙述,选择了以顾维钧的故事切入和会,开头只要一个,反映威尔逊带着“和平十四点”踌躇而来的材料就省略不用了。关于“十四点计划”,教科书中有一段“资料回放”,也就没有必要从其他书籍中引用了。因为山东问题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教学设计中顾维钧故事与威尔逊故事的交叉点,所以增加了一则威尔逊的材料:

材料一:(英国外长)鲍尔弗对四人会议报告说,牧野(日本代表)“非常隐讳但绝对明确”地指出必须整体对待日本的要求。日本已经在种族平等问题上失败了,如果再失去山东,后果将“非常严重”……在威尔逊勉强默许下,委员会决定让鲍尔弗写信通知日本人,他们接受对山东问题的处理。

威尔逊的媒体秘书贝克警告说世界都支持中国。威尔逊回答说:“我知道,但是如果意大利退出,日本也回家,国联怎么办?”[1](p232)

为了对比巴黎和会结束时协约国首脑们与德国人对和约的不同感受,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段这方面的材料:

材料二:看着印刷好的条约,威尔逊自豪地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我们四人完成了最伟大的工作。我希望余生能有足够的时间通读整个条款。”克雷孟梭也很高兴,“最后的结果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项事关人类的工作,作为结果,它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已经竭尽全力做得既快又好。”当威尔逊问他们是否会带着大礼帽参加与德国的会面,这位老人回答,“是的,插着羽毛的帽子。”[1](p235)

这样一来,威尔逊的故事线索上增加了一个环节,从原来“踌躇满志——折冲樽俎——疲惫失落”三个阶段变为“踌躇满志——折冲樽俎——自豪乐观——疲惫失落”四个阶段,使“威尔逊的1919”更为丰满了。

不过,一般情况下,备课中仅凭一本书的阅读是不够的,围绕教学设计博览群书,适当拓展阅读是十分必要的。以本课为例,为了更清晰理解巴黎和会的内在脉络和历史地位,笔者在备课过程中还阅读了《国际关系史(第四卷)》(王绳组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册)》(C.L.莫怀特编)、《从萨拉热窝到东京:两次世界大战》(吴伟、徐蓝)、《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罗伯特·A.帕斯特编)等著作及《顾维钧回忆录》、《国际条约集(1917-1923)》等原始史料。这不但有利于在历史的长时段中理解巴黎和会,也能够收集不少有用的资料,如《顾维钧回忆录》中的一些资料就比《大国的博弈》中的材料更能真切反映顾维钧的心路历程。我选择了以下材料来反映中国代表团拒绝和约签字时的感受:

材料三:我已清楚,中国无路可走,只有断然拒签……汽车缓缓行驶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黯淡——那天色、那树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这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上。同时,我暗自想象着和会闭幕典礼的盛况,想象着当出席和会的代表们看到为中国全权代表留着的两把坐椅上一直空荡无人时,将会怎样地惊异、激动。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即便不是为之震动的话[2](p209)。

除了书籍以外,近现代历史还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视频资料,备课中为搜集资料而进行的拓展阅读也应该包括对视频资料的另类“阅读”。例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就直接引用了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顾维钧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的情境,虽然它仅是电影的艺术再现而已,但在帮助学生神入历史方面有其特定作用。

在围绕本课设计的历史阅读中,收集了10个片段式的历史故事和材料。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这些故事全部在幻灯片上呈现,课堂的阅读量就会太大。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堂容量和设计的问题,采取教师生动讲述、文字静态阅读、视频资料播放等多种灵活的呈现方式。

三、在教学目标与文献资料的交叉点设计教学问题

在备课过程中,确定思路和搜集资料的任务完成后,就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程序。问题设计的核心是什么呢?是将思路、资料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简单地说就是要在教学目标与文献资料的交叉点上设计问题。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巴黎和会》一课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理解《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发展要求是“认识巴黎和会的性质”[3](p63)。既然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三个人的1919”来走进、理解巴黎和会,那么,问题设计的核心就在于引导学生解读三个人的历史故事——历史阅读中收集的资料。

例如,在运用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顾维钧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的故事片断后,设计了以下问题:

虽然刚才看的是电影故事片断,不是当时拍摄的史料记录。但电影中的故事是在史料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1919年顾维钧的历史性时刻。试问,当时为什么要召开巴黎和会?顾维钧等中国代表为什么能够参加此会?

通过两个小问题,简要回顾了巴黎和会的背景,并点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的史实,较好地完成了“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这一教学目标。由于引自电影故事的情形不是原始史料,故特意在问题中加以说明。

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的资料后,设计如下问题:

你认为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中哪些设想对中国有利?顾维钧认为山东问题的解决“无须顾及以日本‘二十一’条为基础的中日条约”,主要是从“十四点计划”的哪一原则考虑的?

“十四点计划”是威尔逊在战后推行的“新外交”的“世界宪章”,公开外交、民族自决和国际联盟是伍德罗·威尔逊“新外交”的支柱和基础。根据公开外交的原则,以“二十一”条为基础的中日条约应该宣布无效。根据威尔逊“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主张以及“民族自决”的原则,顾维钧和很多中国人一样,觉得自己的外交诉求与威尔逊的外交主张是一致的,中国没有理由不乐观。虽然“十四点计划”并非学生需要全面掌握的教学要求,但是这一问题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将顾维钧与威尔逊的故事交叉起来,也能够帮助学生感受20世纪人类追求和平的努力,符合整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当然,仅是这一问题可能会引起对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片面解读,于是,又设计了另一个问题:

除了对世界和平的追求和设计,你认为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哪些内容体现了对美国国家利益的追求?

由于美国在19世纪末以来,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消除一切经济壁垒”的主张显然对美国有利,虽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如此,此问还引导学生从国际关系的格局演变中去分析:联系到19世纪英国的霸主地位,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对英国殖民霸权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一设问,让学生懂得:有些外交主张表面上看是不偏不倚的,如消除经济壁垒、绝对公正地调整殖民地,但由于各国的地位、情势不同,实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定位,这是学习外交史时尤其值得注意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不仅能深度达成“指导意见”中“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的教学目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追求世界和平与维护国家利益有时是矛盾地统一在一起的,防止了对历史问题作贴标签式的简单化理解。

如果从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线索的角度看,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从首任总统华盛顿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传统是什么?如果从这一外交传统的角度看,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体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的核心目标和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华盛顿开创的孤立主义外交到“十四点计划”的“世界宪章”,从专注美洲事务到干预欧洲事务,反映了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其核心目标是凭借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联盟,并进而称霸世界。根据浙江省的课程计划,之前已经学习了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在回忆华盛顿“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建构历史线索,而且有效地完成了“了解巴黎和会上美国的外交图谋”这一教学目标。

又如在教师讲上述材料一威尔逊的故事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

结合故事分析,威尔逊为什么不惜抛弃自己的“原则”牺牲中国的主权?这一事件反映了巴黎和会的哪一本质特点?

通过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出卖中国主权并非完全是巴黎和会的“既定阴谋”,而是和会上各国之间较量、妥协和秘密谈判的产物,从而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威尔逊为了使日本支持成立国际联盟而牺牲中国主权,而他主张建立国联的目的恰又是“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自相矛盾的外交活动背后是大国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而牺牲弱小国家。威尔逊在国家利益与和平理想之间进退失据,反映了巴黎和会作为“分赃会议”的本质特点,较好地达成了“指导意见”规定的教学目标。

有些问题的设计也可以带有开放性,这对于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加深学生的历史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阅读上述材料三顾维钧回忆录的材料后,设计如下问题:

顾维钧说那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上”,为什么?结合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你认为那一天仅仅是“悲惨的日子”吗?

对这则故事的探究和讨论,就不再仅仅定位于中国的外交失败,也要帮助学生理解:从整个近代史的角度看,与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相比,拒绝和约签字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进步。这样一来,学生对巴黎和会的理解可能就更立体了。

总之,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历史阅读、围绕教学思路的,更是指向教学目标的,当然这里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盯着课时教学目标,不能完成被“指导意见”框死,而要着眼于整个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帮助学生增进学习历史的“感觉”,获得历史智慧。

标签:;  ;  ;  ;  

从专业阅读到目标引导的问题设计--以巴黎和平会议为例探讨历史阅读的实践转型_巴黎和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