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面面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信息技术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的思考
1999年11月开始,我参与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订工作,经过一年多时间国内多位专家的反复讨论,我们拿出了一个初步的方案,并经历了一年多的实践。目前的《纲要》还存在哪些不足,还需要做哪些改进,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学科的角度看教学目标,要考虑四个方面:
(1)知识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4)学段目标 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
2.信息素养
《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界已达成共识的教育目标。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一定的信息能力。
3.零起点问题
提出零起点方案是由于考虑到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师资队伍、设备投资等方面的因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另外是从高中开始统一要求,教学起点很难确定。
该方案的特点是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都有若干重复和交叉。但是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目前实际上已经不存在零起点问题了,再过几年,这一问题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开始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问题。目前的《纲要》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两三年之后就需要进行修订。
在修订《纲要》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避免重复,合理衔接。小学已经讲过的内容,初中就没有必要再从头讲起,高中也同样。
★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点不要有重复交叉,可以节约出很多课时,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按等级评价。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把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按等级进行评价。
当然,新的《纲要》必须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之后才可能正式推出。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4.教学内容的选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输和信息应用的能力)。现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与总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我们以初中大纲为例进行分析:
初中大纲一共有七个模块,即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一些基层教师反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有些偏“软”(因为受学校硬件环境及教学设备的限制),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围绕微软公司产品的培训,在信息能力的培养上重视信息加工,对其他几方面的能力则强调不够。
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在信息应用方面和信息获取方面还有所欠缺,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比如机器人、图像处理等。如果课时不够,可以安排在选修内容里。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评价的依据应该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评价的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式灵活多样。
进行教学评价时,主要考虑三个问题: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评价。
★考什么—围绕《纲要》提出的教学目标。
★怎么考—考试的形式、考试的管理、考试的控制、考试平台的建设。
★如何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目前的教学评价模式中有两种比较好—操作评价和作品评价。
天津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在线考试试验工作是操作评价的一个成功案例。2001年,他们成功地实现了全市5万余名高中学生的在线考试,通过无纸化考试系统,提高了上机考试的效率,并真正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作品评价模式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学校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件作品,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对学生进行评价。当然,评价指标的客观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6.关注国际发展动态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国家还热衷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国外的同行们已经在关注网络教育的问题了。他们在探讨如何利用网络改进教学,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
★所有的师生都将能在教室、学校、社区和家里使用信息技术。
★所有的教师都将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标准。
★所有的学生都将具备信息素养的能力。
★研究和评估将提高下一代在教与学方面的技术应用。
★数字内容和网络应用将改变教与学。
在我们研究国内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关注世界各国的发展动态,不断进行比较,吸取别人的长处,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找出最适合我们国情的发展道路。
网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纲要》里,网络知识的教学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但由于网络的运行速度太慢,网络对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之教学费用昂贵,学校负担过重,因此许多学校还不能正常地开展网络教学。
我发现中小学生学会上网以后,更多的兴趣在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看新闻,或者无目的浏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种:
★缺乏网上学习的基本方法。
★不了解究竟能用网络干什么。
★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网上资源不足或未被学生了解。
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如:
★提倡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
★提供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如提供相关的专业网站信息。
★教给学生网上学习的方法,如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习信息下载的方法等。
★通过多种活动积极引导,如主题驱动、开展各级竞赛、成果展示等。
★避免网上不良信息的干扰。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教材中缺少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希望编写教材的教师今后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建立网上教学管理平台。可以让老师在网上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教学内容,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较新发展方向,目前已经有一些科研单位及高校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课的关系
在《纲要》里提到,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可以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的,比如,文字处理可以和语文课进行整合,电脑绘画可以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几何画板可以和数学课进行整合等等。但是也有一部分内容无法融入到其他课程中,例如程序设计、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处理等。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即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前者是以学习信息技术为主,后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的工具去学习其他的课程。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他们也无法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他的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和使用网络,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信息、获取信息、应用和传输信息,并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等等,这些都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另外,完全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具备可靠的硬件设备、丰富的软件资源、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配套的教材和健全的管理体制。从宏观上讲,没有10年的时间不大可能完成。在这段时间里,信息技术课程依然是无法被替代的。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掌握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和手段,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到那个时候,水到渠成,课程的改革也可以实现了。
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计算机课采用的是功能驱动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几乎就是某个软件的功能介绍课。
我们现在提倡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即以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作为学习目标,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软件相应功能的过程。这是一种适合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随着解决问题的进程,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和相关操作。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四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创设情境 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确定问题 指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指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争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人对该问题的理解,找出并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习效果评价 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做好四件事:提出明确的任务;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资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除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之外,我们还应该探讨其他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讨论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等等,以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
重视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的教学内容是新的;其次,操作性很强;再次,教学环境与传统的教室也不一样,70%的课在机房,30%的课在多媒体教室。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除了自身要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功底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智能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应该说,教学技能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教学技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精彩的导入可以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入阶段一般在一堂课的前5分钟左右。导入主要有六大功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连接知识,沟通情感。
归纳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导入方法,常用的有:衔接导入、悬念导入、情景导入、激疑导入、演示导入、实例导入等。
例如在教小学生学习文字处理中的复制与粘贴时,教师可以用说绕口令和打绕口令的比赛来引入新课。教师随机叫两名学生到前面来,让一个学生说绕口令,让另一个学生打绕口令,两个学生进行比赛,请其余的学生猜一猜,究竟是说快还是打快。
那么结果究竟如何呢?这时教师引出本课的内容:复制与粘贴,等学完这节课之后比赛才能见分晓。
再如,在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恐龙,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方法,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各式各样的恐龙图片。”老师开始演示事先准备好的恐龙图片,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观看这些图片,同时在想:“老师究竟是从哪里搞到这些图片的?”下面有关搜索引擎使用方法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讲授技能
运用口头语言为学生传授知识,这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运用口头语言讲授课程时,要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科学性、适应性、教育性、启发性、情感性和艺术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讲授方法。
3.提问技能
提问是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语言反应的信号,出色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去探求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提问主要有以下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及时反馈评价,调控教学进度;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常见的提问类型有:感知性提问、理解性提问、铺垫性提问、导读性提问、推理性提问、质疑性提问、发散性提问、探索性提问。
4.板书技能
板书是课堂的书面语言,它的功能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联想、记忆。板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连贯性、清晰性、美观性。
现在的多媒体教室里都装有大屏幕,许多老师都喜欢采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讲稿,它的优点是清晰整齐、图文并茂,显示完全可以由教师控制。
不论是用黑板还是用PowerPoint,教师在板书时都要尽量做到:内容精炼、重点突出、语言科学准确、条理清晰、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启发思维、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板书与讲解相结合。
5.组织教学技能
在多媒体演示教室,教学活动的安排要让学生有一种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上机时,教师要不断巡视,及时发现学生上机时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提示或帮助。
网络环境下的组织教学必须任务明确,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资源准备充分,操作动作分解细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评价学生的成果。
6.控制教学的技能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同时考虑几方面的问题: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的结构;抓好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安排好教学的节奏、张驰相间、节奏分明;控制教学环节的平稳过渡;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这时候教师的角色有些像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或导演,要具有相当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7.媒体综合应用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更应该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教信息技术,应该熟练掌握运用各种新型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教学网络、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同时关注新的教学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