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合同制度的思考_承包制论文

首钢合同制度的思考_承包制论文

首钢对承包制进行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承包制论文,首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都钢铁公司大门口的标语牌变了。这一举动,暂时并未引起首钢

职工特别的关注。但是,对曾经为承包、为首钢争论不休的理论界,甚

至包括对首钢密切关注的旁观者来说,却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判断

:1995年底首钢的承包到期,首钢将脱离承包制的体系,结束15年的承

果然如此,早些时候,原冶金部副部长、新任首钢党委书记毕群在

一次会上明确表示:1996年,首钢将接受新税制、实行新税制。对此,

舆论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首钢此举给承包制划了一个句号,是

一个历史的进步,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在向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推进的过程中,有其特别的意义。

首钢是如何及怎样承包的

“谈首钢不能不谈承包,首钢与承包是密切相关的。”首钢经济研

究所所长冯忠浩对记者说:什么是承包?一般而言,我们通常说的承包

指两部分内容,其一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承包,对此,并没有异议;其二

是指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承包,对这一点,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最典

型的是,1987年在宏观决策层及其外围有一次大的争论,就是“承包是

好还是不好?”、“承包这种制度是不是能普遍推广的制度?”其结果

,当时全国国有企业的80%实行了承包,并把财政的承包制和企业的承

包制衔接起来,而首钢的承包则领先于全国,于1979年开始承包,先后

走了利润包干、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等几步。这期间,全国的税收政策有

几次大的调整,包括两次利改税、1994年的新税制等,首钢均未与其接

轨,首钢承包至今已经15年了。

那么,首钢是怎样承包的呢?据首钢的同志介绍,首钢以3.7 亿为

基数,每年上缴利润递增为7.2%,超收部分企业按6:2:2划归企业发展

、集体福利、奖励基金自己支配。但是,首钢的承包更独特,国家税务

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许善达介绍说:“首钢承包的不是利改税后的产

品税与营业税,他们承包的是当时已废除的税种,按工商统一税来承包

,以后的税种均不实行,在包税上特别突出,这是首钢比其他企业更特

殊之处。”首钢党委办公室主任蔡环诗进一步谈到首钢的不同。他说:

“1983年和1984年国家实行第一、二步利改税,实行增值税,冶金企业

的钢材要缴14%的税率。我们仍实行原工商统一税,只缴8%, 为此与

财政部门各持己见。财政部门的意见是把上缴基数下调,统一上缴14%

的税率。首钢坚持承包原状,强调‘包死’、‘一包到底’。在全国实

行递增包干时,首钢有两个特点:其一,首钢的钢材有15%可以自销,

其他冶金企业只有2%。自销部分价格高,超额部分仍可以自销。 因当

时未受到市场冲击,为此,首钢占了便宜;其二,1983年后首钢与其他

企业的税率差是6%,首钢少缴6%,其结果是名利双收,少缴的6 %算

为利润,首钢自己留下,仅这一部分钱到1993年就有20多亿。”

也许人们会问:为什么承包受到人们的如此欢迎?著名经济学家吴

敬琏在介绍实行承包制背景时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1981年我国开

始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以后,强化了计划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许多

规定已名存实亡,为了在保证政府预算有稳定收入的前提下调动企业的

积极性,对国营企业实行了承包。当时来讲,因为这种办法企业责任明

确,利益落实,同时国家财政收入也能得到保证,很快在国有企业中得

到推广。”从旧税制上反思,许善达认为旧税制不可克服的弱点是人们

欢迎承包的根本原因。他认为:“旧税制有两个弱点:第一是确定性差

,体现在政策多变上,税制不健全。比如1983年出台的能源交通基金,

其实就是提高税收。当时一会儿出台这金,一会儿出台那金,使企业没

有把握,企业外部环境不好,没有确定性。在此情况下,企业当然愿意

包死。第二是企业税负过重。中国的企业所得税,在1994年改革之前,

负担水平加两金高达74%,远远高出欧共体30%的上限。当时中国企业

所得税之高是非常惊人的,外国专家十分惊讶地问:‘你们这样高的税

率,怎么让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竞争?’”这个结果足以说明,承包制

之所以受欢迎,被社会所接受,一是包死,二是降低负担,这两个原因

是针对当时税制弊端而言的,承包成为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许善达说

:“承包制虽然原则上不是好东西,但现实与原则不能比,原则是虚的

,因此必须要设计出台一个新税制。”

承包给首钢带来了什么?

首钢是承包制的典型。15年承包之路到底给首钢带来了什么?

北京石景山税务局一位在首钢收了10多年税的李林副局长对记者说

:“在我们看来,首钢和首钢的承包,客观地说应该分为两个阶段,首

钢承包之初,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内在的动力,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首

钢承包时的利润基数很小,只有3个亿,税收只是几十万。承包以后,

政策宽松,只要7.2%的上缴利润递增交给国家以后, 剩下的归自己使

用,有更大的自主权进行技术改善,对石景山的环境污染有所改善。正

因为有大量的资金掌握在企业手中,首钢承包后期,财大气粗,给我们

的感觉是‘失控’,国家对企业监控,包括资金、项目的审批,对企业

的制约相当弱,而且随着承包期的后期,出现假、大、空,盲目追求产

量,老想争第一,不能完成时就有‘水份’了。”

最近,在首钢宾馆的一间会议室里,首钢党委副书记王跃祖等也对

记者谈起首钢,他们告诉记者,这是首钢人第一次没有顾虑地向外界透

露首钢真实情况。

记者看到一份首钢新任学委书记毕群前不久在首钢党委扩大会上的

讲话,开篇充分肯定了首钢的成绩,但是有两点不同寻常:第一,他肯

定首钢成绩时,只作了纵向比较,如1994年铁、 钢、材产量分别达到

697万吨、823万吨、622万吨,比改革前的1978年分别增长453万吨、644

万吨、505万吨;1994年销售收入达到223亿元,比1978年的17.9亿元增长

14.5倍;实现利税达到66亿元,比1978年的3.77亿元增长16.5倍,平均每

年递增12.2%;北京地区固定资产原值由16.9亿元增加到147亿元,增长

了7.7倍等等。但讲话未在冶金行业中作横向比较, 这对一直习惯于称全

国第一的首钢职工来说有点意外;第二,在谈到成绩取得的原因时,毕

群谈到,是由于实行了承包,国家从政策上给予了优惠,国务院给予了

超出其他企业的投资立项、外资金融通等方面的自主权才取得的成绩,

这对感觉良好的首钢干部与群众震动很大。记者也感到耳目一新。

首钢党委副书记王跃祖告诉记者,首钢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

,实行承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后期特别是1988年以后,我们

对承包制搞绝对化、神圣化、万能化、万岁化,坚持认为别的制度都不

好,只有承包制好,承包制可以救社会主义,承包制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甚至把承包制作为棒子、帽子,谁反对承包,谁就是反对改革。所以

1995年1月吴邦国同志来首钢时,对首钢讲了四个问题, 都是关于首钢

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比如,首钢要由承包制向新税制过渡,首钢过

去追求产量,附加值低,产品积压,要改善品种,适应市场需要,提出

资金的合理使用等等。吴邦国讲:承包制是一个历史阶段,曾经发挥了

一定的作用,首钢要进入现代企业制度序列。

那么,首钢前两年是一种什么状况呢?首先是生产经营上追求产量

:1994年,全国冶金企业限产,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而

首钢却盲目追求产量,提出争全国第一的口号,每天公布鞍钢产量作参

考,拼设备。结果,1994年首钢果真争到全国第一。但随之而来的是造

成钢坯、钢锭、钢材积压107万吨,占压资金20多亿元; 在资金的使用

上,首钢不考虑财力,盲目的上项目、铺摊子。新领导来到首钢后,一

下砍掉10个项目,资金100多个亿。比如,汽车发动机项目, 国家不允

许首钢搞,也未经过机电部的批准,首钢从美国引进汽车生产线的二手

设备,投入10亿,到现在很难处理。汽车行内人告诉首钢,买进来的设

备是落后的,所以卖给谁谁都不要。另外,未经国务院批准,也未在国

家计委立项,首钢在柳州建一个大钢厂,未经论证,盲目投资,从美国

加州买来二手设备,花了好几亿,还想上不锈钢生产线,从电炉、精炼

、炼注到冷轧,报项目时只报4个亿,后来设计院一算需104个亿,等等

。首钢100多个亿的资金就是这样被占压的。

目前,首钢最大的困难是资金极度紧张,首钢负债已有200多亿,

其中100亿是银行贷款。由于占用大量流动资金搞建设,搞项目开发,

挤占了维持再生产的流动资金,首钢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钢人怎样看承包?

1994年,在首钢大搞承包制的时候,首钢的一些干部曾在私下议论

:首钢自己有这么多钱的支配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下去行吗?

是承包机制出了问题吗?一年以后,当我们站在市场经济门槛的时候,

首钢人对承包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首钢经济研究所冯忠浩所长说:首钢的承包在前段时期带头起了促

进作用,后几年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了阻碍作用。”冯忠浩认为

,从历史上来看,首钢的承包曾起过促进作用,和改革的发展时期相关

。改革初期,处于产品经济阶段,价格与市场均未放开,企业没有权力

,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政策是“放权让利”。在这一阶段的承包制

,给企业放权,增加留用资金,这些都有过促进作用。首钢承包上缴利

润,从产量变为利润,是对计划经济、粗放经济的否定。从后几年暴露

的问题看,首钢严重违反了两个转变的方针。其一,是粗放型还是效益

型?集约化的表现是在对生产要素的充分有效的利用上,结果是集中反

映在产品是高附加值还是低附加值上,首钢是1000万吨万岁,1000万吨

全是大路货的“线材”。首钢的“特钢”不“特”,生产普通钢、合金

比仅为38%;只追求产量,为了追求规模,造成非常多的后遗症,表现

为乱铺摊子,靠大量的投资、增加人力。最典型的表现是,首钢以前很

少提到劳动生产率、人均效益,人越多越好,只讲产出,不讲投入。为

追求产量不计成本。炼钢时,为了增加温度,往炼炉里加废铁、煤、焦

炭,甚至加硅铁,吨钢成本很高。首钢有26万人,负债200亿, 生产这

么点效益,还有什么好吹的?浪费的资金几十亿,积压的上百亿,就是

放在银行吃利息,首钢的日子也好过多了。不考虑效益,这恰恰是承包

制的弊端,也是后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因。企业是资本的经营

,要看资本的效率,由于追求产出而不计投入,首钢后几年资金的投入

产出我们都不敢算了。1979的以1988年以前,投入产出比是1:2.6,近两

年是1:0.4。由于不计投入产出,首钢没有对资金作统筹的调研分析和规

划预算,首钢的账没人说得清,资产负债表的概貌底数不清。

首钢党委办公室蔡环诗主任说:客观地分析,首钢承包弊端很多,

尤其是与市场经济相矛盾。市场经济要求是公平竞争,统一税制,所有

企业缴33%的企业所得税,首钢缴利润与别人相悖,1994年说完成利润

52亿,如果按“两则”计算,不到10个亿。另外,承包缺乏制约与制衡

,国有资产在企业中的资产无人监督,承包人行为不受约束。从产权理

论的分析,叫“内部人控制失控”,“内部人”自己做主,上什么项目

,怎么安排资金,全是自己决定,最容易产生短期行为。承包制容易只

看到利润,所以拚设备,利润虚增,弄虚作假,国有资产流失,利润加

得很大,折旧却很小,这些年首钢的折旧率是4.3%, 远远低于冶金行

业9%的折旧率。实际上首钢吃了很大的一块折旧。

在首钢,能认识到这样程度的人是极少数。有人说,首钢的遗患一

方面表现在经济领域,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思想观念。在首钢,长期以来

不重视学习外单位的经验,处于封闭状态,加上又灌输了许多不正确的

东西,首钢领导到现在担心的是:过去讲了多年“承包为本”,现在又

讲“承包制是一个历史过程”,怎么跟职工讲清楚?也怕干部和职工接

受不了。如此看来,在首钢“转变观念,拨乱反正,分清是非”,需要

一个过程。

首钢承包引发的思考

“实行企业承包制,只是在政企职责尚未分开、竞争性市场尚未形

成、企业组织制度还没有可能进行根本改革的条件下,给予企业坛些自

主权的一种过渡性办法,而不是我国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要

特别说明的是,这个说法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七八年前就由吴敬琏提

当我们今天以新视角看首钢时,是否应该多从制度安排的缺陷与制

度决策失误上考虑问题呢?首钢所暴露出的一切,首钢所付出的代价,

应该能够使我们对承包制这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企业

制度进行反思。

在签定承包合同时,是政府与承包人的一对一的谈判,不存在公平竞争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承包合同签定得如何,承包合同签好了,

就是管理水平低,同样可以改造、投入、发奖金;承包合同签不好,厂

长再拚命干也不行。承包合同成为国家与企业分配最后的决定因素。另

外,谈判中谁代表企业?签的合同是对政府及承包人有利,并不一定对

企业有利。所以,承包方式作为一个过渡阶段的形式,有其发挥某些作

用的地方,但作为长远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首创于农村改革、在中国企业实行了15年之久的承包制,随着中国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它即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虽然中央如今

对承包制的宣传采取低调处理,由新税制取代承包,采用缓缓的、渐进

的、温和的过渡措施。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已经确定,改革

是实质性的,原则是不可动摇的。

1995年2月14日, 北京市政府会同冶金部党组调整了首钢主要领导

人,时至今日已经10个月。摆在首钢新领导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他们

要渡过资金紧张、兼并包袱沉重、调整产品结构、向新税制过渡等难关

。我们相信并期待着,曾经作为企业实行承包的一面旗帜的首钢,能够

在一场观念更新中,及早跻身于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行

(据1996年第1期《新世纪》)*

标签:;  ;  

首钢合同制度的思考_承包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