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理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人类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作为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人类自身再生产,一开始就参与历史过程并成为重要因素之一
一、关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有关争议
目前,理论界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两种生产的理论,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1、认为两种生产的含义其实指的是一回事,即“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坚持着“生产本身又有两种”是同一内容。“直接生活的生产”这一概念中的“直接生活”一词,指的就是人的直接生存,即人的生命的新陈代谢和繁衍。
为了实现人的直接生存,一方面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以满足人类对生活资料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人类自身的生产,以满足人类自身种的繁衍的需要。两种生产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是继《资本论》之后又一次用大量的经验材料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观点加以证实而已。
2、在“两种生产”理论的适用范围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是原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始社会是受两种生产的制约,而阶级社会却只受一种生产(即劳动生产)的制约。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两种生产”理论既适用于原始社会,也适用于阶级社会,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3、对“两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1)实际上,恩格斯是把“两种生产”看作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生产”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两种生产”都表现为双重关系,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它们是通过双重关系的内在联系,具体地、历史地统一于社会活动之中的。人们共同活动方式的本身就是生产力,人们进行两种生产的活动,就是自己创造自己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不是同等意义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比人类自身的生产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更具根本性。在社会发展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决定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的生产决定于该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的需求量。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三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地变动着、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生产并不始终都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人类自身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决定作用,才让位于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有的观点认为:“直接生活的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而“生产本身又有两种”则是从生产的不同对象来区分的,并非指“直接生活的生产”,不能把“直接生活的生产”和“两种生产”等同起来,否则势必会把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都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导致“二元论”。
第四种观点认为:应该把两种生产的作用进行科学的表述。恩格斯在概述这种作用时,只提两种生产对于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因为制约只表示关系,而不表示这种关系的程度,制约作用可以大到决定性作用,也可以小到非决定性作用,就两种生产中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在史前时代和文明时代中各自对于社会制度所发生的作用而言,则既有决定性的,又有非决定性的。
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有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人类自身再生产进行了如下论述:
1、马、恩在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认为开始就参与历史过程并从中起了重大作用的因素,除生产必要的生活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外,还有人类自身的生产,即“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个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家庭便成为(德国除外)从属的关系了。”[②]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③]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社会物质生活再生产过程的角度,进一步阐明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关系,对文明时代人自身生产的内容做了科学的分析,可以概括为(1)人通过对物质资料生产提供的产品进行消费,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2)人种的延续体现为人口的增长;(3)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生产。其中,前两点就是指人类自身生产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生命生产——作为消费活动的自己生命的生产和作为人增殖他人生命的生产。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中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④]
4、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资本章第二篇中的“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指出:
(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关系,随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具有变动性,“因此,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⑤]
(2)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实质内容是:“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这种发挥,除了先前的历史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历史发展使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⑥]
当然“在资产阶级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期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⑦]
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一般理论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分别对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概念、特点、影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因素以及人类自身再生产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不同的表述。
1、关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概念
(1)从自然属性方面看,“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也就是人的增殖,或他人生命的生产。包括人口的构成和分布等量的方面,以及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素质等质的方面。
(2)从社会属性方面看,人自身生产是通过两性结合的婚姻形式(家庭)来实现的,所以人自身生产不仅生产出他人的生命,即人的增殖,种的繁衍,同时也生产出姻亲关系和血缘关系,创造了家庭形式,创造出人群共同体。再生产处于一定生产关系的个人——即作为生产关系承担者的个人的再生产。
(3)对生产者本身而言,人自身的生产就是人在劳动中自我诞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即人自身本质力量的不断自我展现过程。具体表现为人的素质、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总之,人口生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两个属性的统一,构成了人口生产的本质。其中,人口生产的社会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人口生产最主要的是社会因素。因为人口生产不仅是种系地延续和继承(生物遗传),而且还包括社会遗产的继承(社会遗传)。社会遗产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各种社会关系、语言、文化、科技、道德、传统,人对社会遗产的继承,是人口生产的实质性内容。
2、关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特点
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之一,与社会物质生产相比较,有如下特点:
(1)生产的周期较长。
(2)虽然婚姻、家庭形式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形式总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组成家庭进行的。
(3)生产的结果是为社会提供作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主体的人。
(4)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表现为:凡长期不断增长的人口都具有一种继续增长的趋势,长期不断缩减的人口则有一种继续缩减的趋势。
3、关于影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因素
人类在进行自身生产时,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经济因素,科学、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发展水平,文化及其传统的因素,生态环境、战争、社会制度等因素同样是影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因素。
4、关于人类自身再生产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1)我国和前苏联教科书中的传统观点认为: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的质量和数量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此外,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却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即总人口必须与全社会能够提供的生活资料相适应,劳动力人口必须与生产资料相适应,全社会的人口质量必须与经济技术的进步相适应。
(2)不同于教科书中的传统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类自身生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初期,人类自身生产是现实生活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和最终目的。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极不发达,所以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经济关系不起决定作用,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于人类自身生产的血缘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物质生产的发展,社会剩余产品的积累以及私人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最终导致血缘共同体的瓦解。物质生产从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手段转化为整个社会生产的目的。人类自身生产就逐渐退居到次要地位,而成为物质生产的主观因素——劳动力的再生产,从属于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所以在阶级社会中,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相互制约,既表现为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相互制约,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和生活资料的相互制约。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对立将被扬弃,实现和谐的统一,不再是人类自身生产从属于物质生产,而是使物质生产从属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物质生产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人类生活的一种手段,生产成为真正的人类自身生产。
总之,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在力图说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性,所以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制定发展规划、预测未来远景时,不仅要考虑到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潜力,而且应该考虑到人口的数量、劳动力资源以及它们的发展。因此,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行优生优育,提倡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义务普九教育,所有的这些措施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今后仍须做出极大的艰苦的工作。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6页。
[⑥][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