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预见与产业发展理论的关系_经济研究论文

对技术预见与产业发展理论关系的一个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11)08-0020-05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与其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由技术而带动的产业发展,最终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技术预见的实践已经在世界各国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那么,技术预见能为产业预见进行关于产业创新的研究吗?如果可能,那么关于产业预见的研究与目前的种种产业理论是怎样一种关系?如此等等,本文将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目前技术预见是促进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产业作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环,其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它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具有更为重要的直接推动力,而技术的发展又早于产业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超前把握技术的发展方向,进一步预见到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产业预见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是进行产业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在研究技术预见的同时,更要研究产业,不仅对技术要有预见,对产业更要进行预见,甚至要预测其商业化问题。这里就涉及到了如何利用技术预见进行产业创新从而实现产业发展的问题。

1 从技术预见到产业创新

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下半叶以来越发受到重视,目前技术预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科技长期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也引导和推动了产业创新[1-2]。

技术预见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就是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对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选择那些能够对经济、社会带来最大化贡献的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也就是系统化预测与整体化选择。事实上,关于技术预见的内涵,英国学者马丁认为,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以及社会的未来进行综合性的、有步骤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选择那些对未来社会经济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技术预见的定义与此类似。因此,研究和应用技术预见不仅要关注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因,更要关注技术发展的外在力量,比如市场和社会。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祖云认为,技术预见是国家制定和推动某项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在技术预见的基础之上制定的规划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预见的目的不仅只是简单地预测未来,更重要的是技术预见能为国家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设计一个可行的、可操作的政策框架[4]。

技术预见的发展,按照其层次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技术预见只是根据技术本身的内在动力进行分析预见,实际上只是一种技术预测;第二阶段技术预见则把市场因素考虑在内,既注意到一种技术不仅仅受到技术自主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要得到市场的认可;第三阶段技术预见,也即当前各主要国家采取的技术预见体系,是属于系统化、整体化预见,将整个社会纳入了研究范围[5],从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大系统来综合考虑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最大化利益的关键技术领域,不仅要考虑从科学催生技术,由技术带动经济,引导新产业,发展新经济,由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要从社会对经济的需求并以此作用于技术、作用于科学,使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能够形成良性互动,这也是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以日本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每五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技术预见活动。2001年发布的日本第七次技术预见活动,预测的时间跨度是2001—2030年。此项调查的结果认为:2010年之前对日本未来最重要的三项技术领域依次为:地球和环境、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实践证明,2001年日本的第七次技术预见活动是比较成功的。事实上,它受到了日本国内企业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2005年,日本发布了第八次技术预见调查报告,此次预见活动将预测对象扩大到了科学领域,因此被称为“科学技术预见”(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esight);在预见方法上,有若干重要的创新,既包括一直使用的德尔菲调查方法上的创新,如改革预测内容层次结构、改进问卷等,也包括创新性地使用引文分析、经济社会需求调查分析、情景分析方法,并使得四种方法相互支持。日本2010年发表的第九次科学技术预见报告,其主旨则是“科学技术贡献于未来社会”[6-7]。

一般而言,技术预见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能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技术或者通用技术,而这些关键技术或者通用技术最终要用于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生产力的提高[8-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这并不等同于任何科学技术都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把关键技术或者通用技术应用于产业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也就是说,通过技术预见所选择的关键技术或者通用技术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产业、提高实在生产力所需要的产业技术,因为产业技术能直接推动产业的发展,而产业又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所以在运用技术预见的同时,一定要把社会经济这个大背景考虑在内。

技术预见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技术预见开始时只是根据技术本身的逻辑发展而发展,而是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现在的技术预见已经成为了一种系统化预见的科学体系,不仅要考虑到技术对市场、经济以及对社会的作用,更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对技术的反作用。通过对社会、经济以及市场进行整体化研究,有针对性地对产业现状以及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分析出市场对未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而确定对技术的需求。这是社会经济对技术的需求层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外在因素,这样就可以确立技术发展方向。另外通过技术预见可以筛选出市场对技术需求的优先序列,为产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以及研发方向提供依据,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序列也可以为确定产业发展目标提供依据,进而也可以为未来目标产业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反过来技术预见还可以根据未来产业发展的目标,分析出影响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壁垒,通过对这些技术壁垒的突破,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见图1)[11]。

图1 技术预见指导下的产业创新路径

可见,技术预见是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通过技术预见对技术创新方向把握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在向把握产业创新方向上的努力。因此,无论是技术预见,还是产业预见,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通过以成功的技术预见为基础来把握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方向。但是,产业不等同于技术,产业预见不等同于技术预见,产业预见要在把握社会未来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具有战略性的产业趋势,并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新兴产业领域。因此,产业预见与种种产业发展理论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 对三个产业发展理论的考察

在本文看来,产业预见与种种产业发展理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特别值得对三种已有的产业发展理论进行探讨。

2.1 波特产业预见理论中的五种竞争力

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是波特产业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波特在其名著《竞争战略》中提出了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清楚能够使企业获利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时,必须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为此波特提出了决定产业盈利能力的五种竞争力,这五种竞争力分别是:新竞争者的进入、供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替代品的威胁、现有竞争者之间的对抗态势。

波特认为,这五种竞争力决定了产业的获利能力,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价格、成本和必要投资,也决定了产业结构,企业应当采用这五种竞争力,来评价某个产业的吸引力,再来选择竞争力强或领先的产业。波特的立足点是竞争现在,要在现实中选择一个好的产业。而国内学者张友苏、张力则认为,一个优秀的现代企业是需要竞争现在,但更要竞争未来。因此,他们认为,从现实角度而言,现代企业的确首先要考虑产业的选择问题,不过不是仅仅考虑现在应进入什么样的产业,而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未来应进入什么样的产业,这才是更重要的[12]。

因此,波特的理论讨论了如何预见和选择一个可能长期盈利的新产业问题。

2.2 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的产业创新理论

在波特研究基础上,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在《竞争大未来》中又提出公司必须独树一帜的观点。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认为,产业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这就意味着现代企业目前进入的产业在未来将逐步走向衰落。衰落的典型特征有四个:供给品需求大量萎缩、生产成本上升、技术进步速率几乎为零、产业盈利可能性极小。

在这种产业中运作,企业管理者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目前所处的阶段性以及产业的未来走势,从而适时改变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重新选择新的产业,使企业的长期盈利成为可能。唯有这样,现代企业才能算得上把握住了自己未来的命运,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但是不能以为选对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就能够一劳永逸,而是要有预见性,即使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也有一个衰退期,在产业出现衰退时,一定要提前再次做好产业预见,投资新的领域,发展新的产业。处于产业衰退期时如何作为,有三种变革方式:调整企业部门并裁减人员、改造工作程序并不断改进、彻底改造企业并重新建立策略[13-15]。

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对企业变革的三种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如果企业主管关心的不是未来的问题,那么最吸引企业的做法就是重组和改造,重组企业部门、精简人事是一种应有的变革,可以使组织变小,但重组不足以尽全功。改造虽说和重组有些不同,改造也可以使企业变好,但是改造亦非尽善之法。必须从组织机构改革到产业转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游戏规则,重新划定行业间的界限,重新建立自己的核心产业战略,创建全新的产业。当经济衰退时,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很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的理论指出,任何一个有潜力的产业都有一个衰退期,在衰退期应当如何突围,指出了在产业预见中,尤其是对处于产业衰退期,注意的要点就从产业选择成为了产业创新问题。

2.3 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和熊彼特的经济长波理论

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于1925年提出经济长波理论,从产业角度而讲,是为产业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可以通过这个框架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加速新兴战略性产业转化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后来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进而提出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长波理论。熊彼特认为,经济的长周期是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活动所引起的,每一长周期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扩散过程,对应的是新兴产业的产生和旧产业的衰亡。技术创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再经产业间的技术扩散、流动,发展成为主导产业,进而形成主导产业群,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另外,产业周期与经济长周期有着类似同步的发展,产业周期与经济长周期关系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产业周期与经济长周期是“同构不同步”的关系,这对于产业战略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启示作用。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6]。

图2 产业周期与经济长周期的关系

图2中,“前置效应”是指下一长波中的新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在前一次经济长波处于下降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展了[16]。这就要求必须提前预见到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不能等到新一轮的经济长周期已经开始之后才着手准备发展新兴产业,必须提前预见到产业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在新的经济复苏还未完全出现,新的主导产业还未形成之前,通过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进入该产业,获得先发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产业周期与经济长周期关系提示我们的是,发展新产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在前一次经济长波处于下降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展了,不能等到新一轮的经济长周期已经开始之后才着手准备发展新兴产业。

3 结语:产业预见与理论循环

进一步,当我们把波特的如何选择新产业,与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的如何通过产业创新而实现在衰退期的突围,进而联系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和熊彼特的经济长波理论,就得到了三个理论构成的一个理论循环,如图3。

图3 三种产业理论构成的一个理论循环

以上几种理论可以形成一种理论循环,重要的是技术预见和产业创新可以融入此循环当中。技术预见和产业预见作为一种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整体进行评价和判断的战略管理工具,增强了决策者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判断与决策能力。

当前,如何把现有的技术预见理论与产业预见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开展更深层次的预见提供依据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最后可以得出产业预见的机理或者一般模式,产业预见是以技术预见为基础,结合相关产业发展理论,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以及市场等因素,对未来发展产业的一种预见和前瞻;或者产业预见是以产业发展规律为基础,综合考察社会、经济等因素,对未来发展产业的一种分析和前瞻,技术预见是研究如何“用得好”的问题,产业预见则是研究怎样“好用”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1-01-17

标签:;  ;  ;  ;  ;  

论技术预见与产业发展理论的关系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