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探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伦理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005-0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新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想是继邓小平伦理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伦理思想之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它深刻而又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民生幸福”以及和谐共生等核心命题和观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伦理理论,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先进伦理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一、发展至上的伦理价值目标
发展是当代发展伦理的主题和首要内涵。发展伦理学是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上结合当今伦理学发展的趋势和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伦理层面审度人们对发展终极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探寻发展及其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并使发展朝着合乎伦理的方向发展。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在深刻总结和借鉴国外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提出来的一种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发展伦理思想。科学发展观讲的发展不仅凸显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涵,也是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实质上是一种既重视经济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而崇高的发展伦理。
1.发展是“第一要义”的伦理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1](P11)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不仅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而且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实践主题,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重要经验的概括总结,也是面对新世纪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P850),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深刻的道德进步性。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表现在发展伦理上,就是特别强调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至高目标,发展在国家战略和人们生活中具有至上价值。发展所以具有至上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它既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基本手段,同时又具有体现人的终极目的的属性和意义,另一方面更重要地还在于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存基础、发展前提和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如果没有高度的发展效率和水平,则意味着社会主义失去了实际的生存价值和发展的条件。只有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才能解决好前进道路上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伦理的基石和特点。这种发展伦理主张破除重物轻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种发展伦理重视GDP(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又不唯GDP,主张追求绿色GDP和综合GDP。GDP是世界通用的、反映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我们必须注重和关心GDP的增长。但是又不能陷入唯GDP或为增长而增长的陷阱,不能片面追求GDP和把GDP作为衡量发展和等同于发展的唯一标准。因为GDP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和效益,不能准确地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追求绿色GDP和综合GDP。同时,应当努力促进和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政策,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绝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诸种要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在现实生活中造成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不特使人成为经济增长的手段和工具,而且造成了社会关系的全面紧张和社会道德的滑坡与沉沦。要解决日趋深重的道德危机诸如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就必须注重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并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内涵,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在地蕴含着发展伦理学所强调的“正当”和“善”的价值合理性,凸显出合理地追求发展速度和效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兼顾人际、国际、种际之间的利益需求的伦理要义。
二、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的批判和超越,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伦理道德的发展要求。
1.以人为本的伦理进步性
以人为本科学地回答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等根本问题,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并把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价值目标。
首先,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它坚持人的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地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人在任何时候都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经济建设的基础、动力和保障是人,目的和主旨也是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把人当人看。它坚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物的发展为手段,坚持用人的发展来定义、规范、评价和控制物的发展,使物的发展切实符合人的需要和利益。以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评价尺度,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和核心价值,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目标追求。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主体价值和时代的道德进步性。
其次,以人为本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最广大的人民,“本”是指根本、本体和目的,实质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群众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根本,主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P850)。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价值原则、价值取向的根本所在。
再次,以人为本强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道德理念。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归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立论的伦理道德支撑。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完整、充分、和谐的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觉、自愿和自主的发展,是人自身能力、素质和人格的完善;人的完整发展是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社会交往关系和品格的协调发展;人的充分发展是人在摆脱了各种盲目力量的束缚,使自己的各种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基础上的最大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各方面关系得以协调基础上的均衡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人的尊严、自由得到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原则和最高评价标准。
以人为本集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提高人于一体,凸显了人在道德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
2.关注民生的伦理价值指向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构成。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伦理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体现着执政党的价值追求、治国理念和执政水准,是关系执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孙中山曾将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而这四要素的具体内容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初期,民生问题主要是城乡居民的衣食之忧,解决当时的民生问题也主要是解决人民的衣食之忧,解决温饱问题。经过30多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多数城乡居民进入了小康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便是如何更好地满足新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现时代更显露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
关注和改善民生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让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改善民生,不仅要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更要解决老百姓的发展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医是民生之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力解决老百姓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三难”问题,统筹城乡、支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一系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解决就业问题,全面破解社保难题,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民生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精神得到较好的贯彻。
关注民生彰显了我们社会的民生关怀,是关怀伦理在当代的新发展,体现了中国当代伦理精神的人本化和民生化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关注民生的理念和实践正在引领着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文明、进步的全新发展阶段。
三、和谐共生的伦理价值追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国际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道德生活的基本旋律。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从当今世界和道德生活的实际出发,崇尚和谐,注重发展,并自觉地将和谐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它所形成的道德观是纳和谐于发展之中并以发展来促进和谐的新型道德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昭示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谐伦理的追求和取向。
1.和谐社会的伦理价值目标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奋斗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价值目标集中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3](P706)这六大价值目标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应当践行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3](P712)。权利公平是公平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公平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权利。机会公平是公平的前提基础,是实现公平的基本条件和首要标志。机会公平意味着社会的一切机会应当向所有人开放。罗尔斯主张的“正义两原则”就包含着机会平等的内容,“所有社会价值——自由与机会、收入与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应平等的分配,除非任何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4](P66-68)。机会公平要求社会提供的生存、发展、享受机会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始终均等。规则公平是公平的存在形式,是实现公平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障。它所要求的是社会成员在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都必须正确地、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分配公平是公平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公平的实际体现和归宿。它赋予每个劳动者获得正当利益和社会保障的权利。为了实现分配公平,我们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没有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
2.和谐世界的国际伦理构想
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全面系统地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指出:“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各个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5](P995)“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既源于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中“和”之精义,又表达了中国政府对于当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战略抉择,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蕴。
从经济上讲,“和谐世界”强调共赢、共荣,致力于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国际社会不和谐的最根本原因是发展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应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互利合作,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应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消除贫困,积极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和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
从政治上讲,“和谐世界”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共处。各个国家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并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各国应该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各国有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该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保障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加强合作,努力实现地区和平稳定。
从文化上讲,“和谐世界”鼓励文明的对话,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应该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坚持平等对话和交流;各国根据本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的努力应该得到尊重,应该承认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不同文明和社会制度,应互相取长补短,应以平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彼此的差异。差异不仅不应该成为冲突和矛盾的根源,而应该成为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动力,使世界上所有文明、所有民族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和谐世界”新理念的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和谐世界”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主张各国以包容精神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在和谐世界中,各国内部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和谐世界理念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积极反应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世界伦理,是综合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对平等、正义、和平等普遍价值的共同追求的新的国际伦理,是由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所支持的新的全球治理伦理。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
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精神。自西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酿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同认为人类可以随意支配主宰自然,可以通过对自然的征服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的“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界的掠夺式开发,强调自然适应并满足人以及人适应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的价值与利益和自然的价值与利益的统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要求人类从过去一味强调“战胜自然”,转变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大自然的征服者,转变成为自然界的“善良公民”,它把道德调节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科学发展观将道德责任所适用的范围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进一步扩展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要求人类承担更多的、新的道德责任。我们在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由此产生了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这就是自然中的一切存在物都因其对人类的价值而应该获得人类的保护与道德关怀,人类对自然的存在和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再次,科学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所倡导的整体协调、持久永续和全面发展思想,蕴含着环境正义的伦理诉求,为解决环境不公和环境危机提供了现实路径。我们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心当代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满足,还要为后代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幸福。生态环境和资源宝藏是世代人类共同的财富,当代人对后代人要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2](P853)因此,要彻底改变和扭转那种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坚决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发展,以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发展。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培育健康的生态伦理观念。
最后,科学发展观主张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它要求人们重新认识生态自然对人类存在的价值,将生态自然系统纳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同时,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以求得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四大系统之间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而建立起包括自然界在内的新的伦理道德秩序。
四、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在深刻总结和借鉴国外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提出来的一种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发展伦理思想。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可谓当代发展伦理思想的要旨,又反映了当代经济伦理思想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无疑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重大发展,代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当代发展伦理的精湛智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国际发展伦理学协会”的成立为形式标志,以美国圣母大学教授德尼·古莱的《发展伦理学的任务与方法》等论著的发表为学理标志,发展伦理学正式成为一个影响日渐广泛的新兴交叉学科。古莱指出,“发展伦理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得发展保持人道”[6](P31),“提升一切个人和一切社会的全面人性”[6](P8)。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实际上使发展走上了一条过度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人自身发展的道路,致使经济、社会、政治与技术领域出现了全面的异化,“以物为中心”使发展成为脱离人性、人道的“伪发展”、“反发展”。
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深刻总结和借鉴了国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验教训,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认为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发展要依靠人;人又是发展的目的,发展应当为了人。离开人来谈发展,必然使发展成为“无主体”、“无目的”和“无动力”的异化物,这种发展只会导致道德主体性的“黄昏”或“沉沦”,无助于人类伦理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所推崇的“以人为本”,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个体和群体,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促进和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道德进步。当代伦理生活呼唤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彰显对人的需要和价值的尊重,并以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提升人作为自身的主旋律。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集中表现,也是当代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取向的生动反映。
2.时代伦理主题的理性阐发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国际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道德生活的基本旋律。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从当今世界和道德生活的实际出发,崇尚和谐,注重发展,并自觉地将和谐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它所形成的道德观是纳和谐于发展之中并以发展来促进和谐的新型道德观,或者说是和谐道德与发展道德的有机统一。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以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共生共荣或协调平衡为基本的认识视角,主张人我和谐、人人和谐、人群和谐、人物和谐、物物和谐与天人和谐,并以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动力,为目标,建构起了这种纳和谐于发展之中并以发展来促进和谐的新型道德观,坚持认为和谐既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发展的理想和目的;发展源于和谐又促进和推动着新的和谐。随着人类道德生活的发展变化,人类对和谐道德与发展道德的需要也越来越由分立走向融合,单方面的和谐道德或单方面的发展道德都很难适应人类现实的道德生活需要,人类需要一种既能兼顾和谐道德又能注重发展道德的和谐发展道德。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所推崇和建构起来的道德恰恰正是这样一种和谐发展道德,这一新的道德理念和类型必将成为引领人类道德生活发展前进的旗帜。
3.未来伦理文明的科学构想
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是对现代伦理生活基本旋律的科学把握,又深含着走向未来的伦理思考,其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的伦理观念、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无不彰显出前瞻性的伦理智慧和超越性的道德意识。它强调的发展不仅是当代人的发展,而且是子孙后代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是一种在良性和动态的情境中追求生态、经济与伦理的和谐。它所崇尚的伦理文明是一种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义利并重、以义制利、义利合一的伦理文明,是一种兼顾各方利益需要、谋求共同发展,妥善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以及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关系,兼顾不同阶层和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实现利益的共生共赢共发展的伦理文明,同时也是一种主张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在和谐与发展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整合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因素,实现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友相结合的伦理文明。这一伦理文明的科学构想无疑反映了人类伦理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伦理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它与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伦理思想有一种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关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是一个与道德生活的实践密切相关并以道德生活的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开放和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注入了活力,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不断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
收稿日期:2011-07-26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政治论文; 人类中心主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人类进步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时政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