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导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7月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模式从根本上进行反思。在战后的经济起飞过程中,东亚经济呈现出“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高增长”循环的显著特点,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被认为是创造“东亚奇迹”的成功经验之一。然而,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正是东亚经济增长的“引擎”——出口增长出现了大幅下降。因此,必须对东亚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成功原因和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深刻检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为东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顺利进入21世纪创造有利条件。
一、东亚经济体“贸易立国”的必要性
从历史上看,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之初都曾在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过进口替代战略,然后才转向出口导向战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约而同的战略调整,是因为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限制因素,这些因素使得“贸易立国”成为它们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首先是资源限制。东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国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有限。而东亚经济起飞所处的历史阶段又使得它们不能象西欧早年那样,通过移民和对殖民地的掠夺来解决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和原材料短缺问题。如果不通过对外贸易以进养出,经济的高速增长就难以持续。
其次是市场限制。早在十八世纪,亚当·斯密就已经注意到分工与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分工的发展又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东亚各经济体绝大多数属于小国,国内市场容量有限,仅靠内需拉动难以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那些规模效益显著的重化工业。
再次是资本和技术限制。东亚多数国家在战前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人民生活贫困,储蓄率低,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经济体系以农业为主,主要进行手工操作,技术水平低下。如果不实施外向型战略,从外部引进资本和技术,就难以跳出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
二、东亚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因素
东亚出口导向战略曾经成就斐然。从50年代中后期起,日本在战后的废墟上迅速崛起。60年代亚洲“四小龙”开始转向出口导向战略,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70年代以后,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也开始起飞,成为继“四小龙”之后的东亚“四小虎”。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使东亚经济活力波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今东亚地区已经历了30余年的持续高速增长,1960~1990年间东亚各经济体的平均实际增长率为5.5%,创造了“东亚奇迹”。东亚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既得益于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是各国主观努力的结果。
就外部因素而言,毋庸置疑,东亚经济的起飞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从50年代起的30余年中,世界一直处在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在这样的政治大环境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态度。同时,战后20多年,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繁荣时期,这些都为东亚出口的扩大提供了市场保证。二战后,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和转移:50、60年代着重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70年代加速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80年代以后又迅速向微电子、生物工程、光纤通讯、激光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宇航和海洋开发等高科技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将夕阳产业向海外转移,从而为东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来源。
不过,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东亚出口导向战略成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各国和地区根据有利的国际环境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1)产业政策。东亚不仅是产业政策的发源地,也是产业政策运用得最为成功的地区,其特点是利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有利时机,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在接受发达国家移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以不断获取新的出口竞争优势。(2)鼓励出口的财政、金融、贸易政策。为了扩大出口,东亚各国在税收、补贴、信贷、汇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虽然各国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都具有强烈的出口鼓励偏向,意在通过出口部门的前向和后向联系效应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3)基础设施先行政策。东亚多数国家在战前都是西方殖民地,经济结构畸形,市场机制极不完善。因此,各国在经济发展之初大都采用了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的不平衡增长战略。交通、通信、能源等设施的建设不仅本身具有强大的联系效应,而且这些设施投入使用之后,还能大大降低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减少私人投资风险,增强投资引诱。
三、东亚出口导向战略面临的困难
90年代以后,东亚长期高速增长所积累起来的一些矛盾开始暴露,经济不断亮起红灯。首先,1990年作为东亚“领头雁”的日本经济因“泡沫”破灭陷入低靡状态,自此徘徊不前。接着,曾在80年代以12%以上的年增长率创造“汉江奇迹”的韩国出口严重受阻,对外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经济增长率连年滑坡。1996年,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背景下,东亚出口却出现了大幅下降。其中,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增长率下跌3/4,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东盟四国的出口增长率下跌2/3,分别由1995年的21%和22.8%降至1996年的4.8%和5.6%。(注: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发展展望1997和1998》。)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示警信号或是被当作个别国家的问题,未能引起广泛重视,或是被看作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以为只需采取应急措施即可。内部矛盾的累积再加上外部因素的干扰,终于引发了1997年的这场金融危机。这次危机表明作为这一“东亚模式”核心内容的出口导向战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这一困难首先来自变化了的国际环境。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国际竞争的焦点由政治和军事方面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样,不仅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美欧国家还以反倾销等非关税手段,在保护“人权”、维护“劳工权益”的旗号下,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出口采取了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有了很大发展,贸易自由化是其主要表现之一。目前,发达国家的关税率已从战后的平均40%降至不足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率也降到了15%,各国还正在努力减少和消除阻碍贸易自由化的各种非关税壁垒。国内市场的开放必然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出更高的要求。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而信息技术更是在经济战中取胜的制高点。世界经济信息化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成为市场的胜者就必须灵活应变、不断创新,这又要求政府和企业调整战略重点,增加科技投入,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另外,随着前苏联和东欧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和越南相继推行市场化改革,拉美经济逐渐走出80年代的低谷,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采取更加开放的姿态,国际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流向日趋多元化,世界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总之,由于欧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竞争,东亚出口导向战略在市场、技术、资金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压力。
面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东亚各国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剧了出口导向战略的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
1.地区内部分工格局单一,主导产业生产能力过剩。东亚各经济体基本上是仿效日本,按照“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科技密集型”的顺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因此地区内部的分工格局以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之间的等级式垂直分工为主。这种分工格局从两方面导致了生产能力过剩:其一是企业“全能化”,尽管近年来区内贸易增长很快,企业专业化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缺乏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资产;其二是在产业结构转移过程中,不仅同一等级的国家的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多有重复,而且由于次一等级的国家要赶超上一等级的国家,不同等级的国家所确定发展的新兴产业也雷同。产业结构相似使得东亚的石油化工、汽车、电子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处于明显的过剩状态。
2.产业结构升级步履艰难。具体来说,亚洲“四小龙”处于由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型阶段。目前,它们所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以加工组装为主,关键设备和零件仍需从美日等国进口。没有相关产业特别是后向联系产业的支持,高科技产业便难以独立,结果出口越多进口越多。东南亚国家正在努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这些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时间不长,便因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加入竞争而失去比较优势,因而它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形成产业升级的条件。不能根据动态比较优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就无法长久保持出口竞争力。
3.出口产品结构与市场过分集中。东亚多数经济体由于国力所限,往往集中力量发展某一个或几个出口行业。例如,新加坡的电子产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70%以上。韩国的出口集中于重化工业部门,重化工业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1995年达到70.2%,其中电子产品的比重更是高达30%。表1是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集中系数和出口依存度。由表中数据可见,多数国家的出口集中度和出口依存度都很高。同时,东亚地区在产品的销售方面也高度依赖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根据有关资料,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分别占中国台湾和韩国出口总额的70%以上,占香港和新加坡出口总额的50%以上,占马来西亚和泰国出口总额的30%~40%左右(注:《世界经济》1997年第7期。)。这种依靠少数几种产品出口实现高速增长而且市场又过分集中的模式风险很大,使得东亚经济对外部经济波动异常敏感。
4.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经济的迅速扩张必然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再加上东亚经济的增长迄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追加劳动投入实现的,劳动力需求就增长得更快。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发达国家消费示范作用的加强,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四小龙”和东盟国家,社会消费的热潮已经到来,这必然要求工资水平的相应提高。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快。韩国的工资水平在过去3年内增加了近一倍,香港和新加坡大学教师的工资已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马来西亚整体工资水平的增长也达到了劳动生产率的两倍(注:《改革》1997年第4期;《世界经济》1997年第7期。)。工资水平的上升虽然可以扩大国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但也推动了生产成本的上升和通货膨胀率的提高,从而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5.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研发展滞后。“四小龙”曾经以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成功地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和出口增长。但是,近1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的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减少,致使铁路、港口、机场等设施超负荷运转,大小事故相应增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础设施“瓶颈”的制约也日益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国内物流的通畅,引起流通费用增加,出口成本上升。
虽然东亚国家和地区一向重视教育和科研,在这方面的投入不断增长,但与迅速增长的经济相比,教育和科研水平仍然滞后。例如,泰国只有60%的工人受过6年制义务教育,其它东南亚国家的教育水准甚至更低。“四小龙”的基础教育水平较高,但在高等教育方面仍远逊于发达国家。每10万国民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美国为5486,加拿大为6903,而香港只有1540(注:《联合国世界教育年报》1995年。)。东亚地区的科研投入则更显不足。1993年韩国全国的科研投入费尚不如美国一家大公司(如IBM公司)。1996年美国的科研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左右,而马来西亚只有0.8%,泰国为0.2%,新加坡为1%(注:《世界经济》1997年第7期。)。除了规模偏小外,东亚地区科研投入的结构也存在缺陷。包括日本在内,东亚长期以来偏重引进与模仿,忽视基础研究和自主开发,造成了对国外技术的高度依赖。以韩国为例,1990年韩国海外技术依存度是19.9,而美国为1.8,德国为5.2,法国为6.7(注:(韩)《经济白皮书》1995年版,第230页。)。教育和科研总体水平不高导致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缺乏,影响企业效率的提高,不仅阻碍国内企业的国际化,也削弱了对外资的吸引力。而重引进、轻基础研究的投入结构又造成本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缺乏根基,对于经济已经或正在走向成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来说,这种缺陷的后果尤为严重,它直接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四、东亚出口导向战略的调整与改革
东亚出口导向战略在市场、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有赖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政策的有效配合。然而,与战后最初20余年相比,国际经济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世界经济不可能再重复50至70年代的高速增长;其次,拉美、中东欧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对东亚形成了严峻挑战;再次,随着东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引进技术来推动产业升级的传统方法将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就内部政策而言,东亚地区的政府一向以务实高效著称,善于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但是,面对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日趋复杂的国内经济结构,曾经有效的政府运作机制开始显得僵化。在微观上,政府的干预过于细致,限制了企业的灵活性;在宏观上,政府的干预又过于广泛,未能及时退出已经成熟的经济领域,造成了产业结构过度倾斜。东亚地区盛行的以中央集权、经济过度管制为特征的“日本式”体制与目前全球倡导的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开放潮流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重新思考和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当前各国最重要的课题。在具体政策上,则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
1.扩大内需,提高国内市场开放程度。东亚地区的出口导向战略一直是以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向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部门过分倾斜,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农业萎缩。扩大内需有利于保持各部门之间的恰当比例,降低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此外,政府还应减少对某些行业的过度保护,通过国际竞争来增强国内企业适应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并遏制企业的过度扩张。
2.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强区域区经济合作。一方面,增加对美、欧的直接投资,以克服这些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另一方面,注重对拉美和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发,以改变对个别国家过度依赖的贸易格局,使出口市场多元化。其中,发展东亚地区的内部贸易,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尤其重要。事实上,东亚地区在过去30年中形成的“雁阵式”发展模式已经使各国经济之间形成了高度的互补性,地区内部贸易占本地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86年31%增加到了1993年的43%。今后,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将为东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持因素。在加强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在目前垂直分工的基础上发展水平分工,即就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生产进行的分工或工序型和资源型分工,以纠正各国产业结构趋同的倾向,解决主导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3.提高教育水平,加快技术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将逐步丧失,要保持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术创新来提高效率和开发新产品。需要指出的是,东亚地区在增加教育投入的总量时应注意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对于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企业家阶层是至关重要的。科研水平特别是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和雄厚的科研队伍,而东亚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偏小,人力资源有限。解决的方法是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加强各国在科研领域的合作。
东亚出口导向战略的本质精神是外向和开放,这也正是日益加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本质。因此,出口导向战略本身是正确的,无论是就国内条件还是国际环境而言,东亚地区都没有理由丢弃这种战略。但是,国际经济关系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变化,固守过去某一固定模式的具体政策就不可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东亚国家必须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具体政策措施。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调整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