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传递中国文化基因
吕端振 青岛科技大学
摘要: 传统艺术的传播与继承,需要传承者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大众的支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氛围,使传统艺术扎根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传统艺术才能真正的“活”起来。传承者需要具备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意识,受众也应给予传统艺术一定的耐心,主动接受和学习传统艺术。
关键词: 传播技术;创新;移动互联思维
据统计中国戏曲剧种,由上个世纪50年代统计的368个,2005年,这一数变成了267个,树十年有100个曲种消失,现存的许多地方剧种也已经渐渐淡出舞台。
2.4 红外指纹图谱的建立 取12批样品,按“2.1”项下方法制样,测定获得红外指纹图谱,见图1~2。从图中可看出,12批滇黄精药材的原始红外光谱图其峰形、峰位大致相同,但吸收峰的强弱存在一定差异,表明12批药材的主要组分相似。采用平均值法获得12批药材的共有模式图谱,见图3。可见3 353.6 cm-1、2 933.2 cm-1、1 623.8 cm-1、1 419.4 cm-1、1 128.2cm-1、1 051.0 cm-1、825.4 cm-1为滇黄精药材的主要特征指纹峰。
一、传统戏曲艺术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交往方式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通过研究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新方式,划分出积极和消极因素,促使传统戏曲艺术融入百姓生活。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能极大的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交往方式,传播技术是其他技术的核心”①媒介改变了社会组织形态和人的交往方式,在人类社会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学生麦克卢汉也肯定了传播媒介的独特作用,媒介本身就是讯息,可见传播媒介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样,传播媒介在戏曲传承变革的过程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大学生对戏曲接受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从来没到剧院看过任何一种样式戏曲演出。这虽然不是大多数人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从侧面足以证实传播媒介的重要性。现在,戏曲借助现代传播媒介,俨然成为了一种大众艺术,进入大众传播的阶段,经过摄像机的加工复制,演出的节目能够传输到全国的各个角落,改变了传统的观戏习惯。戏曲爱好者可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戏曲欣赏活动,改变了以往只能在剧院欣赏戏曲节目的方式,这种改变符合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精神的享受,也方便了人民对时间的合理支配。
二、移动互联技术与传统戏曲的融合
戏曲和电视相融合的最大难点在于节奏,电视艺术和戏曲艺术隶属于不同的艺术种类,其展现艺术本质时,侧重点不同。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化视听艺术,以现场表演呈现。电视艺术利用摄像机,运用不同的景别对事物拍摄,经过蒙太奇剪辑加工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电视艺术多注重对事物的编排,是一种主观视角的呈现,和戏曲艺术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律。20世纪60年代初,电视艺术刚刚在中国兴起,节目制作量非常小,适合播出的节目不多,还未能进入大多数人的视野,急需要戏曲来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电视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电视制作人员越来越有经验,电视制作水平显著提高,电视制作者把戏曲演员请到演播室,开始运用电视制作的方式处理戏曲节目,全方位展现戏曲艺术;《中国之星》的华阴老腔,舞台美术极具绚丽,灯光调度极具艺术效果,节目制作精良,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戏曲技艺相互融合,电视节目创作人员以及歌手谭维维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恰到好处。现代技术的光环只起到一个点缀作用,更好的突出了华阴老腔的质朴沧桑之感,中国古老的传统摇滚乐与西方现代流行摇滚的相互碰撞,为摇滚音乐的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也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播找到了新的方式。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中国之星》的华阴老腔借助现代传播媒体,再一次焕发生机,走进了大众视野,电视传播媒体也借助着新奇的结合,冲击着年轻受众的感官,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这是传统艺术与现代传播媒体的双赢。
三、传统艺术借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并创新
中国戏曲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戏曲要想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就要不断革新,与当代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合,同时吸收借鉴其他地方戏的经验、戏曲样式、戏曲元素,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把其他地方戏的精华为自己所用。虽然将皮影、演唱等分拆开,但是老腔的风格一直在延续,展现人性的东西没有改变,老腔之所以打动人,就是源于他是原生态的东西,把关中农民憨厚朴实、艰辛豁达保留着,把日常生活在舞台上还原,观众看着是在生活,其实是在表演,是对日常生活的模仿和高度的总结,一场表演能把数十天,甚至数十年的日常生活中的趣事一一呈现。在舞台表演中,当想发泄时,不管做什么动作,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都是最美的展现,老腔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曲调,更多的是在叙述北方豁达淳朴的农民气质,是一种农耕文化的展示。
四、传统艺术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
传统民居现存数量较少,相关研究也很匮乏,因此可以通过BIM模型对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变化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处理。BIM技术是保护和修缮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形成准确可靠的传统民居建筑信息库,从而有利于开展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以及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BIM技术在传统民居的保护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保障。因此,应大力发展和应用BIM技术,进一步推动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
五、传承者需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
老腔老艺人虽有对华阴老腔的真挚感情,但没有创新的思维。如陈仓所说“传统文艺品种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落后,”传统的华阴老腔表演中没有或者少有女艺人,这与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极大的关系,儒家文化和封建礼教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给老腔艺人艺术创作带来了诸多局限,另一方面,老腔艺人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缺乏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他们只能一再沿袭老一辈的曲目。在文化馆副馆长的党安华的带领下,老腔艺人开始转变思维,将原有的表演形式改变。同时,老腔的演出中增加了手持纺锤的女性角色,使得原有的老腔更具日常生活的气息,更加充分体现关中的民情风俗,更具艺术表现力。表演形式的改变,改变了老腔幕后表演的传播方式,增添女性角色,符合现代男女平等的理念,紧紧抓住了时代的主旋律,迎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新媒体要超越一个传统媒体,成为一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体,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的。”②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传媒业为了提高收视率,相继制作了多种类型的戏曲电视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戏曲的发展。现代的电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走出了借助戏曲招揽观众的阶段,开始大量引进外国成熟节目的版权,将外国电视节目的模式加以变动,在各大卫视播出,新鲜体裁、明星面孔,使得以往名家名段、戏曲小品等节目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华美的舞台美术、激情的音调、动情的旋律成为年轻人的首选。这为致力于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电视节目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受众的审美需要,制作观众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制作观众喜爱的节目,并不代表满足受众的所有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受众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优良的思想作风、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电视节目制作者需要具备创新意识,紧紧追寻时代发展的脚步;需要充足的调研,制作观众热爱的节目;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团队,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电视制作技术,与外国电视节目制作者合作,让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走向世界。
六、传承者需要具有移动互联的思维
传承者可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存储、传输、复制等特点,建立戏曲戏剧剧目、曲谱、等相关资料的数据库,录制大师的表演,也可以录制名家名段的评析,解决以往口传心授的尴尬局面,把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可以随时存储随时调阅,形成一种“库传播”的模式,把优秀资源共享。传承者以及相关人员需要利用现代移动互联技术,对存世的唱词、曲谱等文献加工整理,延长纸制文本的存世时间。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把相关的技术可以运用到传统艺术传统保护之中,这需要传承者需要具有开创性的眼光,新颖的观念,善于联想的头脑,在保护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加强现代移动互联网的学习,推进现代科研与传统艺术的融合,传承人是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和传播的关键。拉斯韦尔曾提出了传播具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功能,这里所讲的传播功能在传统戏曲传播过程中指的应该是传承,传统戏曲的传承不仅仅包括传统曲目、曲调、词牌等的传承,还应该包括传承人的继承。传承人作为所有技艺的承担者,他需要精通传统戏曲的精髓,还需要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加以创作,丰富发展自己所继承的传统戏曲样式。探析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华阴老腔传承者的改变,展现了传统戏曲的发展现状,摆明了传统戏曲发展的障碍,传承者应该作为传统戏曲传承的重要因素考虑。
注释:
① 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270页。
② 郝雨:《新闻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传播社,2008第一版。
②河道治理和城市水系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提速。晋城市城区完成了东西两河治理和清水复流工程,阳城县完成了获泽河改造一二期工程,沁水县完成了县河治理工程,高平市完成了丹河一期治理工程。完成了 《沁河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成立了沁河综合治理项目部;城市水系建设列入晋城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花园头河水系治理开始实施;沁河的重要支流——长河河道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晋城市政府出台了《晋城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全市河道采砂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参考文献:
[1]马晓霓.论现代传媒技术对戏曲本质美感的消解[J].中央戏剧学院报《戏剧》,2016 (3).
作者简介: 吕端振(1993-),男,山东聊城人,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