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办产业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校办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09(1999)03-0034-04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大学校办产业在全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迅速膨胀,几年发展,几年艰辛,现在各校都有了一定规模,形成了队伍,开拓了些项目,有了一些收益,但像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同方那样规模和效益的校产不多。大多数学校产业的实情是: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知名度小,效益较低,再加上有些学校被套住一批资金,引起职工议论纷纷:校产该不该办?怎样办?由谁办?办校产是不是不务正业?办校产的人是些什么人?是贪还是廉?这些疑虑和议论的前四个问题,一直到中央领导对发展高校产业有了明确指示,才逐步得到解决;后三个问题,只能由高校产业观念的整体进步和校办产业的正确实践、出色管理与明显效益的现实来说明和解决。
一、高校产业的作用
作为教学科研、培养人才、出学术成果的高校净土,办校产有何作用?多年实践证明,校办产业具有以下7种功能:
1.窗口作用。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特色、优势、个性需要向社会展示,校产就是展示的柜台和窗口。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不仅展示宣传了北大、清华的成果,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两校知名度,塑造了两校现代化教育的形象,为国内外所注目,他们的校产已成了两校的出色广告。
2.基地作用。高校肩负着培养新型人才、创造知识成果的责任。经济建设的现实要求高校,从培养一般文化理论型人才,转而到培养知识经济型、技术经济型人才,这类人才需通过校办产业真正实践的锤炼;现代化建设还迫切需要大批知识成果,不仅需要理论成果,更迫切直接地是需要能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经济效益的技术经济成果,这类成果的选题、研制、中试、转化都要通过校办产业基地来实现。
3.分流器作用。中国高校师生比很低,办事效益较差,人浮于事,积压了一批有用之才,通过校办产业可以实现人才分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教学、科研、产业、管理等几支队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4.转化器作用。校办产业是作为潜在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转化的转化器,可以把某些成果通过中试转到大企业中去,实现规模效益,同时,高校产业还可以把人才转型以后,向国有企业大面积输送。
5.蜉化器作用。某些高校成果虽科技含量高,有生产价值,但多半规模小,有些尚处在实验室阶段,需通过校办产业蜉化、加强、扩展、集约化并形成规模效益;宝贵的高校技术经济型、知识经济型人才,一时尚不谙市场运作和经济管理,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蜉化和磨练。校办产业就是蜉化科技成果和知识经济、技术经济人才的蜉化器。
6.充电器作用。中国经济要腾飞,需大幅度增加各种产业的科技含量,引进的技术需消化、吸收、创新,这些都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知识技术的帮助。因此,大专院校肩负着向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知识与科技“充电”的作用,通过校办产业完成技术的转让,向全国一、二、三产业进行知识与科技充电,从而全面提高国家各种产业的知识含量与科技含量。
7.高校经费支撑点作用。高校教学科研经费缺口超过50%,校办产业增加收益以后,可补充教学科研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和广大知识分子待遇,北大、清华校办产业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其教职工的收益高出普通高校的一倍,这足以说明,校办产业是学校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总之,高校产业的窗口作用、基地作用、分流器作用、转化器作用、蜉化器作用、充电器作用和高校经济支撑点作用,已逐步成为高校的共识,特别是通过产业转化科研成果,培养知识经济型、技术经贸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必将推动高校教育结构、教学体制和人才结构的改变,推动高校深入改革,把高校进一步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从世界范围看,作为“第一科技大国”的美国,从1993年大力发展经济,仅信息产业就带动了经济增长的45%,1997年经济增长高达3.9%,是近10 年的最高点;日本1997年2月把科技厅与文化省合并成立“教育科技省”,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欧盟1997年7月公布了《2000年议程》, 还发表了《走向知识化的欧洲》,迈向了知识经济时代;俄罗斯1996年8 月出台了第一部科技法,强调了科技教育的作用,大力培养知识经济人才。为落实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精神,国内各高校和科研单位也纷纷改革转型,发展产业,培养新型知识经济人才。这样做,对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伟大构想和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产业的优势
高校是人才密集、知识密集、信息量大的场所,这是高校的三个一般优势,但高校层次类型多,专业复杂,各有各的特色,不同的特色也是不同的优势,北大的学术、清华的技术、经贸大学的经济贸易管理、师范院校的教育心理等,特色纷呈,各有千秋。实践证明,学校的专业特色,就是产业特色,问题在于如何把特色产业化,把特色优势变成效益优势。
三、高校产业的困难
不必讳言,高校办产业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第一,观念转变难。在高校中,50 年代重成份重出身的人才观, 60年代提倡敢选择的人才观,“文革”中蔑视知识、造成高校观念一左、二僵、三保守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左”的影响,在高校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体制结构等方面都有深刻长期的负面影响,同时,高校在管理观念和方式上,在一定程度上,处处还都打上小生产的印记,形成了作坊式的产业思路,在资产问题上,要钱者众,挣钱者寡,在现有资产再分配中设法占有者多,开创者少,对改革大潮冲击的心理准备不足,对新生事物不习惯。这种小生产与计划经济结合成的观念,使任何开拓性的新鲜事,都难以办成。要把旧观念转换成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企业观念,需要一个长期甚至是痛苦的过程,有时不得不迂回等待和进行尊敬性地反复说服。
第二,政企分离难。高校中多数人把校办产业理解为“校办校办,学校党政去办”,甚至由学校党政领导直接管、直接办,党政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所以校办产业至今仍未做到“政企分开”,这就必然出现学校对企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无论赔多少钱、出现多少失误、被套住多少资金,都要由作为事业法人的校长承担无限责任。企业盈利,自发奖金或被调拨;企业亏损,学校补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因违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常识,是不成功的。
第三,小、散、乱,治理难。由于对校办产业目的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再加上旧观念和小生产的影响,因而出现急功近利,校、院、系、所、教研室甚至个人,一拥而上,这就必然出现规模狭小,力量分散,管理混乱,各单位负盈不包亏,赚了钱发奖金,赔了钱学校还,出现了失误“算交学费”的混乱局面。
第四,产业能力培育难。近半个世纪的传统教育体制,没有首先把培养人的产业经济能力、技术经济能力作为宗旨和目标,高校中无论是学识渊博的个体,还是群贤荟萃的群体,都缺少产业经济活动的能力。首先表现在学校投入资金力量上,因高校资金薄弱,缺乏向产业投入资金的经济能力,即使是东摘西借筹措点资金,按产业机制运作管理这些资金的能力也相对低。另外,还表现在企业人才能力方面,尽管高校有不少名人专家,但实打实地去管一个企业,则显得理论脱离实际,因而经常被骗、被套,办一个赔一个。再次,承担市场风险和竞争压力的心理能力脆弱,因而在产业实践中,有小小成绩就争功,出现麻烦就躲避,道听途说就议论纷纷,所以造成产业人员“赚钱的死,不赚钱等死”的尴尬局面。
第五,作风转变难。企业工作要求快节奏、高效率、守时、守信、务实求真,但高校文化背景和作风,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是清高风,羞于谈钱,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固穷”,因此认为学校办产业是“不务正业”,是为自己“下海捞钱”;其次,教师的职业“人之患患在好为人师”,坐而论道。再加上魏晋风度的影响,道学先生的庄重,往往对事情久议不决,不了解企业的实际艰难,议论起来尽管头头是道,但多半是虚谈玄论,对产业的困难和问题道听途说一点小事,就舆论哗然,众口纷纭,使某些正确的企业行为也难以运作下去。这种情况迫使清华同方不得不作充分准备,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全校干部教师举行“汇报会”,反复申明实情,以正视听;再次,高校风气中,对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已有定见,重文章、作品、著作、学历,不管经济效果,按计划经济方式要资金惯了,现在要办校办产挣钱,情况不同了,旧价值观念不适用了。再从已有资产再分配中去无偿占有现成成果也不易了,需要通过栽树、浇水、耕耘,用辛勤劳作取得收获。坐而论道更不行了,光谈不练也不中用了,迫切需要通过改革,使教育真正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要培养真正的知识经济型人才,高校也要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以自己的方式竞争拼搏,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四、办好高校产业的建议
怎样办好校办产业呢?
高校要办好校产,实际是把教育和成果产业化,至少是把教育和成果的某些部分产业化,为此应迅速转换观念,开拓进取,抓住机遇,并重点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其一,任务和目标
按高校实际情况,如希望校办产业发挥以上7个功能, 迫切需要确定一个奋斗目标。比如,抓紧在20世纪末的一段时间,使某些部门和专业先产业化,办好几个实体,培育成几个支柱产业。经过几年发展,形成规模效益,这样高校的经济状况就会有个较大的改善,知识经济、技术经济人才,也会在教育产业实践中脱颖而出。
其二,结构和队伍
根据以上目标,结合高校实际,大多数高校能发展的产业主要有四类:(1)科技产业。应选择有市场前景的3~5个重点项目, 重点扶植,形成支柱,坚持下去创造较好效益,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技术经济型人才。(2)传统产业。办好现有校办工厂,稳定队伍, 通过人员和资源的优化组合,多创效益,同时校办工厂也可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3)资源产业要大力发展。高校周边、科研区、校园、 厂区有大量闲置资源,经统一开发利用,可以形成资源产业,北大的资源公司就是榜样。这样做,对落实211工程、美化校园,有现实意义。(4)文化产业。办学、出版、培训、咨询是高校的长处和特色,各校已有一定基础,以前积累了厚重的无形资产和选题,经统一管理,重组队伍,收益可观。问题的关键是,迅速实现产业化并开拓新选题、新领域。为了发展以上四类产业,高校需要理顺结构,统一领导,规范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科特色为依托,发挥高校优势,逐步使校产走向集团化。产业队伍与高校其他队伍不同,重点要培育知识经济、技术经济型人才,产业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有了人才,还应用好管好,为他们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和环境。
其三,项目和资金
办好校产,在理顺结构以后,关键是要有好项目,投入资金要真正到位,因高校资金确实困难,再加上对被套资金的恐惧心理,高校多半暂不具备向产业注入资金的条件和心理准备,要解决此问题,应当按着资源产业—文化产业—传统产业—科技产业的顺序,进行校产的战略布局,从而较快地完成资金积累过程。在战术上要做到“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则已,打则必胜”,“积小胜为大胜”。通过资源产业积累资金,文化产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传统产业稳定队伍,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择优而立;资金积累以后,应选择前景好的项目重点投入,形成科技支柱产业。
其四,政策和管理
发展校产应有稳定、连续、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政策和规矩。政策和规矩实质主要是处理好生产关系中各种要素的关系问题,在高校中现实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分配关系处理不当,因而出现了平调,负盈不负亏,乱发奖金实物,分配缺乏透明度,奖罚不明,这种情况,造成了某些人用行政手段占有有形无形资产,并向有利可图的现成企业占位的做法,曾挫伤了一批创业人员的积极性。管理问题的核心是抓好资金和项目的管理,根据高校实际,资金应统一管理,实行单项核算,各单位分别核算,严格控制风险投资的比例,确保资金安全。上项目要做到有可行性报告,有经济技术分析,有市场调研和预测,有投入产出比和周期的预测,做到上一个盈利一个。高校产业一定要做到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好资金、人事和固定资产。
总之,高校校产通过明确任务和目标,理顺结构,建好队伍,选好项目,解决好资金,政策得当,管理到位,发展还是大有希望的,经过几年发展,能成为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的骨干,创造双效益,这样对高校和社会的贡献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