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据统计,肢体残疾的比例居各大类残疾之首,庞大的残疾基数决定了对这部分残疾人群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肢体生理缺陷儿童的研究至关重要。深入调查肢体残疾儿童的现状和特殊教育,对掌握全国肢体残疾儿童概况、开展肢体残疾相关政策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肢体残疾 心理障碍 特殊教育
生理缺陷儿童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与普通孩子有很大的差别,而教育是可以拉近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差距的。但是由于自身的缺陷,这类特殊儿童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而由此带来的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也相对棘手。当前现代社会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残疾儿童的发展。其中残疾儿童教育入学率低、教学质量无法保障、随班就读缺乏监督、送教上门流于形式等问题更是突出,使得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难以得到基本的保障,更不用说是高等教育。教育的缺失带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残疾儿童被社会边缘化,成人后更加无法融入集体生活。
自1978年全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以来,近40年人民生活水平、医疗服务状况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改观,残疾人事业也得到飞速的发展。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初步推算数据,2006年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达到6.34%,也就是说每16个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我国由于老龄化、慢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因素,人口面临残疾风险不断增大,残疾人口规模还将增加。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数据,肢体残疾人群占总残疾人(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和多重疾病)比例为29.07%,达到2412万人,居各类残疾之首。但是目前针对肢体残疾人开设特殊教育的院校少之又少,专门针对生理缺陷儿童的学前和中小学教育更是屈指可数,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少,使得后续的师资力量薄弱,同时愿意从事特殊教育的人也少,因此关于继续完善残疾人群的特殊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理缺陷最常见易懂的理解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致残和后天致残的儿童,加上不同的致残原因导致儿童的心理障碍严重程度和可接受教育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同时儿童所处的家庭和学习环境也是影响其继续正常接受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残疾儿童教育更是应该如此,知识课程教育的选择应根据每个儿童的情况和具体发展水平来决定,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性训练,让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和矫正。
对待不同原因致残的儿童需要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和教育诱导方式,和普通儿童教育一样,需要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老师进行传道、授业和解惑。
一、生理缺陷儿童的不同特征
先天性肢体残疾是指孩子出生时或出生后在外形结构方面异常或有缺陷、功能障碍等疾病。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就具有的疾病和损伤;二是胎儿在产出时在产道中发生的疾病和损伤。部分为遗传疾病,在肢体残疾的同时可能伴随智力等其他问题的残障。
这类特殊儿童刚出生至稍懂事的这段期间内,其心理发展不会和普通儿童有多大的差别,直到学前期,由于残疾带来的生活不便和与同龄孩子的游戏玩耍中形成的差异会逐渐引起或加深这类特殊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因此正确专业的教育需要适时地介入。
后天性肢体残疾是指出生时健康,但是出生后由于意外或者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残疾。
这类特殊儿童智力正常,是在已经形成自我认知、心理系统逐渐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人生的重大事故,从普通的孩子一下子变化为被另眼相看的特殊人群,其心理会发生特殊的变化,甚至造成对自己的怀疑,他们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对这类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更加地小心,相当于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重新构建他们的心理堡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生理缺陷儿童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对待这类特殊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寻求各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消除或减弱他们的心理障碍,增进他们在群体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提高知识文化水平。
1.随班就读,融合教育。
这一特殊儿童教育方法早在80年代就开始实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是“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并不高,部分地区的“随班就读”演变成了“随班就坐”,这些特殊儿童在班级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教育成果不理想。这往往是教育工作者认识不足、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缺乏等原因造成。对待这类仅仅是肢体残疾的儿童来说随班就读政策大大扩大了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范围,同时对他们自身也是一种挑战。因此这类班级的老师需要精心挑选,不仅是要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化培训工作,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在授课的同时关注特殊儿童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避免发生有心无力造成的严重问题。
2.环境陶冶法。
周遭环境是一个人形成认知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会如同春风化雨般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特别是对心理敏感的残疾儿童而言,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所处周围的人、物、情景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对物和情景的布置包括对校园环境的布置、学校活动的精心设置等,确定适合的校训、班训,例如“自强、团结、勇敢、勤劳”等中性、且易于通过无差别的自身努力获取得到的;适时地开展可全员参与的有意义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使特殊儿童也能参与到其中,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并能在无差别的规则中通过竞争获得成功,使他们形成自豪感。例如各类歌唱、板报设计等班集体活动;在学校各处对行走不便的残疾学生建立无障碍设施(如教室门前的专门行走道、厕所安装把手等),进一步方便残疾学生接受教育,提高他们集体生活的参与度;另外重要的是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定期向全校师生宣传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目的、意义,通过校会、班会、思想品德课教育学生平等地对待身边的特殊人群,必要时给予帮助。
3.挖掘个体闪光点。
正确认识自己是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获得成功的前提。对这类儿童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心理环境建设,使他们克服自卑感,这可以通过充分挖掘这类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来实现。而如何挖掘这类学生的优点,很重要的是让残疾学生平等地享受社会的物质文化成果,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自我处理和自我照顾的能力,进而实现助人自助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立远大理想,树立切实的生活目标,并发奋努力,把自己锻炼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此来提高和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天生我才必有用”,让学生在内心感知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一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贡献,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
4.树立榜样,帮助明志。
儿童的模仿能力是超强的,残疾儿童同样不例外。因此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来激励他们正视自己的缺陷,培养坚定的意志,增强他们在群体生活中的自信心。不同的特殊儿童的榜样选择应正确合理,因“才”选“才”,同样的境遇下,已获得成就的榜样能起到大大的激励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张海迪等残疾人奋发图强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不产生消极态度,有助于性格的陶冶。
一份耕耘才会有一份收获,生理残疾的儿童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但是如果有正确科学的辅导,残疾儿童的心理会得到健康的发展,消除心理的障碍,从而不断弥补其生理上的缺陷,拥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论文作者:孔勤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残疾论文; 儿童论文; 这类论文; 肢体论文; 特殊教育论文; 缺陷论文; 自己的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