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与南北关系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新发展论文,趋势论文,关系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年伊始,人们对全球经济发展普遍持乐观态度。联合国在一份颇具权威性的研究报告中说,世界经济正进入十年来最有力的增长时期。周期性复苏已扩展到所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说来保持了较快增长,而且进入高速增长的国家越来越多。从中央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收缩正在趋缓。但是,人们对世界经济抱有巨大希望进入新的一年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国际经济矛盾有加剧的趋势,尤其是南北关系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新情况。
一、世界经济复苏与经济国际化进程同步发展,趋势看好
世界经济增长已开始全面恢复,这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199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达到3.1%,比1993年高近2个百分点,是5年以来的最高速度。1995-1996年仍可保持这个势头。其根据是,第一,发达国家已经走出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基本实现了低通胀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有些西方经济学家甚至预言,发达国家经济很可能进入近代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复苏。1994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达到2.7%,比1993年高1.4个百分点;1995年预计可达到3%左右。通货膨胀率则保持在3%以下。1994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达3.7%,日本已经摆脱经济箫条,1994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达到1%,1995年将达到2.5%。第二,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今明两年都可达到5.6%以上,比发达国家高出2个百分点。拉美、非洲和中东的经济均在恢复之中,今明两年可分别增长3%左右。在拉美22个国家中,15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3%-6%之间,最高的达11%。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达8%以上,1995年仍可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第三,前苏联地区和东欧经济开始分化。前苏联地区仍为负增长,1994年为-8.3%,通货膨胀率高达300%多。东欧一些国家(如波兰和捷克)开始恢复经济增长,进入正常的经济发展时期。
90年代初的经济低速增长已经结束,国际经济体制变化和国际经济活动活跃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进入经济上升阶段。可以预言,本世纪最后五年的世界经济将处于相对繁荣时期。这是因为:第一,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较大幅度调整经济政策。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发达国家的政策调整强调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微观经济的灵活性。第二,许多国家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经济调整初见成效,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能力增强,出口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大。第三,发展中国家利用世界经济转型的机遇,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固定资本投资和私人消费增长加快。更为重要的是,此次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主要不是内需,而是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这个现象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对各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增加。人们所期望的经济全球化已经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作出贡献。
首先,世界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目前,世界贸易总额已接近4万亿美元。1994年和1995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可分别达到7%左右,实现了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率,也大大超过了1970-1993年约5%的平均增长率。与全球经济增长格局相适应,世界贸易增长主要集中于亚洲和北美。1994年,美国和日本的进口增长率可达到7%,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达到10%以上。制成品出口增长率仍大大超过初级产品,电子产品出口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是世界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到本世纪末,世界贸易仍将持续增长。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刺激了国际贸易。发达国家经济继续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对进口制成品的需求将继续增加。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其进口持续超过出口,提高了对发达国家产品和劳务的吸收能力。第二,国际贸易体制发展重大变化。一是贸易体制自由化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谋求的政策目标,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协议已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批准,范围更广泛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将更方便国际商品和劳务交流。二是地区贸易自由化迅速发展。由于地区贸易的增长,地区内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全球现象,并出现交叉趋势。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贸易自由化时间表的制定,使该地区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开放性的自由贸易区,并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相互交叉。继APEC会议之后,美洲首脑会议拟定了贸易自由化原则,将在2006年实现美洲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从而使东亚、拉美和北美的贸易自由化相互融和。此外,欧洲联盟与拉美南锥体共同市场将实行相互贸易自由化。这种融和将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其次,国际资金流动空前活跃。截至1994年9月,全球新增贷款额为64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其中,新增股票发行额增长43%。各国(和地区)的外汇储备普遍增加。1994年上半年,全球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比上年同期增加5000亿美元。跨国银行存款增加1000多亿美元。1994年第三季度,日本的外汇储备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0亿美元,德国增加90亿美元,英国增加30亿美元。10个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增加了约900多亿美元。中国增加了130亿美元。国际资金流动主要表现为3个重要趋势:第一,在资金流动总量增加的同时,资金更倾向于流向实际投资项目。一是贷款者突破了传统的信用评估方法,把贷款与具体投资项目或项目收入来源联系起来。二是直接投资规模大。例如,今年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引的直接投资将超过400亿美元。第二,发展中国家吸收海外资金的能力增强。近三年来,发展中国家吸引的资金每年均超过1400亿美元,为80年代的3倍。第三,东亚发展中国家吸引的外资增长更快。1994年上半年,接受贷款增加200亿美元,超过1993年全年的增加额(148亿美元),证券投资也将超过去年的180亿美元。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显现活力,中国的经济地位上升
80年代,人们谈论南北差距扩大;90年代,人们却惊奇地发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有潜力,南北经济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变化。从过去一段时间的情况看,1974-1993年,发达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2.9%,发展中国家为3.0%。两者相差无几。而从今后的发展看,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将明显超过发达国家。一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东亚和南亚的经济增长率高,1974-1993年就分别高达7.5%和4.8%。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前者的投资率为25%,而后者只为15%。三是发展中国家有效地发挥了经济发展的“后发效应”。它们能够利用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生产技术,更可以利用经济起步阶段的较高利润率,使发达国家把一部分生产转移过来。因此,今后2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据世界银行预测,1994-2003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为2.7%,而发展中国家将为4.8%。到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将平分秋色(各占50%)。而且,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来源。过去,每当发达国家发生经济衰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随之放慢。90年代的情况则大为不同。尽管发达国家经济发生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却在加快。一是因为它们的内部需求增加,二是因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加。例如,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比重占其总出口的比重已从1986年的26%上升到1992年的37%。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第一,发展中国家已不再是单纯的初级产品生产者和出口者,而是世界制成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它们的不少出口制成品已成为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它们的制成品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已从1955年的5%增加到1993年的近60%;占全球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已从1970年的5%上升到1993年的22%,即全世界约1/5强的制成品是由发展中国家出口的。而且,一些制成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纺织品和鞋已占领发达国家的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已经变化。它们的优势已从自然资源转向劳动力,其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发达国家每小时平均工资为18美元,发展中国家只为0.5美元)。第二,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对世界市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过去的25年中,世界商品进口增长的三分之二来自发展中国家。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如果中国、印度和印尼三个人口大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的水平上,收入分配平等程度不变。到2010年,将有7亿人口的生活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如西班牙)的水平。这相当于美、欧、日人口的总和,其市场规模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世界商品市场规模的扩大将主要依靠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本流动也越来越倾向于发展中国家。1983-1993年,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净流入从162亿美元增至540亿美元,而发达国家从净流入200亿美元变为净流出1140亿美元。而且,流入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的资本增长更快,从1986年的300亿美元增至1993年的520亿美元。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佼佼者。中国因素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世界经济领域刮起“中国旋风”,各方对中国在本世纪最后五年的发展势头极为关注。
第一,由领导人出访带动的经济外交活动取得极大成功,不但扩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也进一步改善了周边经济环境。
第二,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在国际多边机构中起重大作用。在APEC非正式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对亚太贸易自由化时间表的赞同,对APEC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受到与会各方热烈欢迎。
第三,中国采取渐进方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受到世界关注。国际多边经济机构一改对休克式改革的吹捧,转而宣传和推荐中国改革模式。许多国家表示要借鉴中国经验。
第四,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对世界市场有重大影响。1994年,国际市场上的一些金属材料(如铜和铝)和食品(如食糖和小麦)价格上涨,与中国国内需求增加有直接关系。国际舆论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报道显著增加。
第五,中国市场成为世界主要生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首选目标,也成为一些国家出口战略目标的主攻对象。海外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主要领域是基础设施项目和金融、商业、对外贸易等服务业。美国把国家出口战略的市场目标首先放在十大发展中国家,而中国位居这十大市场之首。
第六,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机构的广泛注意。国际多边经济机构加强对“中华经济圈”的研究。他们认为,三方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影响下一世纪的世界经济。
三、西方经济存在结构性难题,南北经济关系出现新动向
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加剧。1994年,发达国家失业率高达8.3%,高于去年;1995年,仍将高达8.1%。其中,以欧洲联盟的失业率为最高,1994年高达11.8%,比1993年高0.6个百分点,1995年,仍将处于11.5%的高位。今后几年,发达国家多达3500万的失业人口仍难以减少。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结构因素:第一,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在于固定资本投资有减无增。除了美国之外的发达国家的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3年下降,1994年为-0.6%。经合组织预测,1995年可望增长5.2%,但实际上很难实现。第二,政府财政赤字严重,被迫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加上国有企业私有化大量裁员,对失业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第三,劳动力市场僵化,过度的社会福利政策不利于劳动力就业。第四,教育和培训滞后,就业人口的素质不适应就业需求的要求。第五,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新的增长产业尚未形成吸引就业的主力。传统产业纷纷向海外转移,促使失业增加。为缓解失业压力,发达国家加强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压力增强。
发达国家惧怕通货膨胀率升高,利率不断攀升;全球争夺资金日趋激烈。1994年11月中旬,美国银行贷款基础利率已高达8.5%,英国为6.75%,德国为7.5%。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短期贷款利率也升至5%以上。据预测,1995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长期贷款利率和长期债券利率将升至8%左右。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和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达国家要弥补财政赤字等因素,将引发全球资金争夺。例如,发达国家的私有化将增加资金需求1000亿美元,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需1万亿美元,前苏联和东欧将增加资金需求500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贸易不平衡、利率攀升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投机导致汇率和股市的动荡,国际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价格波动过大。1994年,日元连续升值,对美元汇率终于突破100日元大关,从1993年11月的107日元升至1994年11月的98日元。初级产品价格普遍上升,一改近10年的价格疲弱趋势。以美元计算,1994年11月15日与上年同期比,初级产品价格上升36.5%,其中,金属价格增长74.1%,食品价格上涨26.1%。但原油价格仍处于疲软状态。每桶北海布鲁特原油在17美元上下浮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原料需求增加,石油输出国组织再次严格限制石油产量。据估计,1995年,初级产品(包括原油)的价格仍呈上升趋势。
发达国家把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归罪于发展中国家,南北经济矛盾有可能上升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矛盾。事实上,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较快增长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发达国家将近一半的出口是面向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其出口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可是,发达国家却提出了所谓“第三世界威胁论”。他们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但劳动力工资依然很低;来自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可能威胁发达国家,这使发达国家无法保持国民生活水平。欧洲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说,西欧失业的最主要原因是来自低成本的国家的竞争。美国政策的智囊——政策研究所公开提出来自低工资国家的进口已经威胁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发达国家以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为由对发展中国家施压。克林顿授权美国贸易谈判官员,要求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及环保问题作为贸易问题处理。发达国家指责发展中国家不执行“人道主义”的劳工标准,如劳动条件恶劣,使用童工,劳动工资过低;扬言若发展中国家不改善劳工标准,就要遭到报复。发达国家还以发展中国家不顾环境污染、生产低成本产品为由,限制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更有甚者,美国和德国的一些高级官员和国会议员把“第三世界威胁论”进一步具体化,提出发展中国家不顾劳工工作条件,搞“社会福利倾销”;不顾环境保护,搞“生态倾销”;不顾汇率的正常变化,以人为的汇率贬值,搞“货币倾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言,发达国家将把贸易政策与国家经济战略目标更紧密结合起来。因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新的世界贸易谈判议题将主要包括:(1)贸易竞争与劳工标准问题;(2)出口生产与环境保护问题;(3)国际多边贸易原则与各国竞争政策的一致性问题。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争议转移到上述问题,表明发达国家图谋扼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这势必引发南北经济关系的尖锐矛盾。
在南北经济竞争中,亚太地区成为南北经济关系新矛盾的焦点。80年代以来,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几乎都保持了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亚太地区。因而,发达国家的“第三世界威胁论”攻击的对象和南北新矛盾的焦点集中于亚太。而且,日本为化解美日经济矛盾,主要采取了转移矛盾的方法,即把对美出口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致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对美贸易顺差急剧增大。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把其扩大出口战略的实现寄希望于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因而亚太地区的南北矛盾可能趋于尖锐化。据估计,到2000年之前,世界进口增长的三分之一可能是东亚的进口,其总进口额将从1992年的7920亿美元增加到14430亿美元,增加额为6510亿美元,而美国只增加3690亿美元,欧洲只增加4720亿美元。发达国家为摆脱经济困境,必然把出口方向集中于东亚。美国商业部最近提出,到2010年,美国将把出口集中于“十大新兴市场”,对它们的出口可能超过日本和欧洲之和。列在这个名单前3位的国家是中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为了占领东亚市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将更多地动用单边主义手段,压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放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因某个发达国家漫天要价,使我国在去年底以前“复关”受阻,这正是南北经济矛盾加剧的集中体现。西方企业一方面看到中国的市场潜力,但又惧怕中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政府于是在国际多边经济活动中不断刁难中国。
四、南北经济矛盾更加复杂,发达国家变换斗争手法
首先,南北经济矛盾的主要内容从传统的不等价交换演变为三大矛盾。(1)不等价交换的矛盾,对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来说依然存在。(2)初级产品与资本的矛盾,即从1973年石油涨价到1982年发生世界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以初级产品为武器,发达国家以资本为武器,展开的一场近10年的较量。(3)劳动力与技术的矛盾,即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优势,向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制成品,而发达国家以技术优势冲击这一优势。在南北三大经济矛盾中,前两个矛盾,发展中国家是输家,在国际多边经济机构呼吁了多年,也没有结果,而在第三个矛盾的较量中,鹿死谁手,尚未成定局。过去,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妨碍了它们的工业发展;现在,则是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威胁了自己的某些工业。过去,使发达国家感到不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而现在发达国家担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问题。它们认为挑战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出口,使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就业减少,非熟练劳动力实际工资下降;二是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热将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扬;三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导致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增加,使价格上涨,会引发通货膨胀;四是高速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其次,发达国家为增强主动性,加紧动用各种力量反击发展中国家。第一,南北经济较量离不开世界市场,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不等价交换是在世界市场上实现的,资本与初级产品的较量以及技术与劳动力的较量,同样也要由供求关系决定:初级产品价格疲软来源于发达国家需求的疲软;资本价格上扬与世界储蓄率下降导致资金供给不足是分不开的。发达国家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操纵着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从需求因素看,它们是初级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其需求的微小波动都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产生巨大影响。从供给因素看,发达国家是制成品及其生产的主要供给者,发展中国家则是次要供给者。在制成品需求旺盛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起到对发达国家供给不足的补充作用;当需求疲软时,首当其冲受到危害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制成品。而且,市场力量对南北经济矛盾的主宰作用发生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由于物质生产所用的物质材料和人力相对减少,所需的非物质投入(主要是知识和技术)日益增加,决定市场竞争力量对比的传统理论——资源比较优势论已不再是那么灵验。换句话说,决定竞争力的资源优势被大大削弱,而决定加工能力的技术因素成为加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同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进行竞争时处于劣势。(2)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人力、技术和商品的流动速度更快,市场机制也更为灵活。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不够发达,市场机制不够灵活。这种滞后性使发展中国家在市场较量中处于被动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中国家纷纷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使之更面向市场经济时,发达国家却更重视动用政府力量。它们的经济政策出现了五个趋势:(1)国内经济政策国际化,表现在发达国家的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政策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影响。(2)对外经济政策超国家化,主要体现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地区集团化政策。(3)政策干预交叉化,这是指各种经济政策的交叉运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4)经济政策政治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发达国家以人权为理由干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5)经济政策出现反市场的倾向。发达国家本是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但由于二战后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政府参与市场活动的比重增加。同时,一些社会经济集团从其固有的经济利益出发,要求政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成了一股反市场的势力。美国把所谓劳工标准作为世界贸易谈判的内容,正是反映了这种倾向。总之,南北经济关系正在出现复杂的新情况需要我们作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郑宇、苑春强和郭少文同志为此文的编写提供了资料)
标签:贸易自由化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