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新池镇中心小学 杨娟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我们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离不开我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特点 培养
一、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什么特点呢?
1、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小学生总是对自己见到、摸到、嗅到、听到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当你问一个6岁的孩子1+3等于几时,他可能抓耳挠腮,支吾半天不知道,但如果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三块糖,这时,你再问他一共有几块糖,他马上就会回答有四块糖。其实,小孩并不是不知道1+3等于几,而是因为他们的年龄还小,对事物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总是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
2、抽象概括能力较弱。
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还记得在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不理解,我在教学中就利用直观的教具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先拿来12块橡皮,按照1、2、4、5的顺序分给4个人,然后我问同学们“这是平均分吗?”学生回答“不是”。后来,我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人都分得3块橡皮。学生大声“这就是平均分,就是每个人分得的橡皮同样多。”在这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借助直观的实物橡皮来实现的,否则,学生在“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上不但会不理解,而且还会耗费不少宝贵的时间。
3、有效思维的时间较短。
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如果我们教师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新授内容的学习,而不变换花样,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4、小学生思维的内容浅显,不深入。
在教学找规律时,1、2、4、7、11、__、22、29中间的数应该填几,有很多同学找不到规律,就放弃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们的印象中像2、4、6、8、10和1、3、5、7、9这样的等差数列,才算有规律,因为它们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差2。而1、2、4、7、11、__、22、29,它们的差依次是1、2、3、4、5、6、7,有一定的变化性,学生学习起来就困难较多,这与学生年龄尚小的思维特点是分不开的。
5、思维缺乏灵活变换
小学生往往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旧经验来解决新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直角∟,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只有这样∟的角才是直角,而出现这样的 时,在学生生思维中与以前学过的直角不一样,所以,误以为这个角不是直角。正是由于学生思维的这种定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
二、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件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者内在“激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兴趣是人发展某种智力的契机,是学生探索、发现自己智慧的钥匙。那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除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2、培养学生的思维情趣。
情趣,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关,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关。激发数学思维情趣,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认识探究未知,获得探究、发现、成功的乐趣。所谓“未知”有两种情况:一是确实不理解,不懂;二是应该理解的却因为不关注不探究而未知。这两种情况,研究后者,更具“柳暗花明”的情趣。
3、创造学生乐于思维的条件。
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例如,两步计算解答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觉困难的,主要困难在于找不准中间问题,因此,在学习一步计算应用题时有意识地为此做准备:补条件、提问题,使学生们熟悉、感知并熟练掌握有联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知道三量之间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这样再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找准一个未知条件(中间问题)。即使碰到数量关系复杂的问题也会积极的分析思维。
4、鼓励学生独立思维。
小学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思考:“一个数除以17商3余5。如果这个数除以16,应商几余几?”大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像验算那样算出被除数,再除以16看商几余几。这样计算比较繁琐。但也有一些聪明的学生已根据等分除推理出:平均分成17份,每份是3,余5。如果平均分成16份呢,无非就是少分了一份,直接把这一份的数放到余数里就行了。所以商还是3,余数是5+3=8。对这种同学应该赞扬与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中的必然趋向。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大纲》
《浅谈小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论文作者:杨娟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小学生论文; 这一论文; 平均论文; 数学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