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与刘俊达先生商榷_无穷级数论文

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与刘俊达先生商榷_无穷级数论文

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与刘军大先生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对真理论文,绝对真理论文,刘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读了刘军大先生《“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质疑》(以下简称《质疑》,载《武陵学刊》1995年第4期,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哲学原理》专题1996年第2期全文转载)一文之后,笔者对其所论,实难苟同,兹略陈管见,以作讨教。

一、关于列宁提出“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的背景问题

《质疑》认为列宁提出“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一是为了批判不可知论。说:列宁为了“批判马赫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认识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论断”。第二是为了批判唯心主义。说:“列宁为了批判马赫主义和‘物理学’唯心主义否认相对真理中的客观的内容,否认相对真理也是客观真理的错误。明确指出:‘绝对真理是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

在真理问题上依次有两个重大问题:第一是有没有客观真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分歧与斗争。第二是真理能否一下子实现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与斗争。在这里形而上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否认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到处滥用绝对真理、终极真理、永恒真理的概念,恩格斯批判的杜林就是如此;一种是否认知识的绝对性,把相对真理绝对化,否认绝对真理,列宁批判的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洛夫就是如此。第二个问题就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问题。刘军大先生显然是把这两个问题混淆了。应当承认,这两个问题是容易混淆的。当年的波格丹洛夫就把它们混淆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否定任何真理的绝对性,否定任何永恒真理”。因此,他只承认“在某一时代范围内的客观真理”。列宁指出:“在这里显然是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末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这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列宁接着说:“波格丹洛夫明确地、直截了当地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他根本否认绝对真理,并且因恩格斯承认绝对真理而非难恩格斯有折衷主义。”[①]所以,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二章第四节讲“有没有客观真理?”第五节讲“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或波格丹洛夫所发现的恩格斯的折衷主义”。可见,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问题上,列宁不是批判马赫主义者波格丹洛夫认为“客观世界是不能认识的错误观点”,而是批判他只承认相对真理,不承认绝对真理的相对主义即形而上学观点。同样,对所谓“物理学”唯心主义的批判也是这样。列宁在这里不是批判“物理学”唯心主义本身,而是批判产生“物理学”唯心主义的一个认识根源,这个认识根源就是相对主义。列宁说:“产生‘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对主义原理,即我们知识的相对性的原理……,在不懂得辩证法的情况下,这个原理必然导致唯心主义。”[②]这就是说,用形而上学来看待相对性原理,把认识的相对性绝对化,从相对性走向相对主义,并进而否认认识的客观性、绝对性,就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列宁说:“这个相对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对于说明马赫主义在理论上的厄运,几乎是最重要的问题。”[③]诚然,批判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也是对唯心主义的批判,但是,这同对唯心主义本身的批判是有所不同的,并不能加以混淆。有没有客观真理的问题是认识论的唯物论问题,在这里,列宁批判的对象是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辩证法问题,在这里,列宁批判的对象是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即真理观上的形而上学。道理很简单,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还有不可知论)相对立,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相对立,用唯物主义批判形而上学,用辩证法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叫找错了对象,或叫用错了武器。由此可见,《质疑》对列宁提出:“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命题的背景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二、关于有没有绝对真理的问题

《质疑》用数学上的无穷级数作比喻,认为数学上的无穷级数有收敛的和发散的两种。所谓收敛的,是指有极限的。所谓发散的,是指没有极限的。有极限的无穷级数可以说“总和”,没有极限的无穷级数是不能说“总和”的。“人类认识好像一个发散的无穷级数一样,没有总和存在”。表面看来,这个观点无疑是成立的。但实际上,这两种无穷级数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谓收敛的有极限的,就是说它是有终点的;所谓发散的无极限的,就是说它是无终点的。但是,无终点的无穷级数必然是有开端的。否则,这个无穷级数根本就无法把握,更无法开始计算,有终点而无开端的无穷级数和有开端而无终点的无穷级数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别。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就曾指出:“有终点而无开端的无限性,和有开端而无终点的无限性相比,不多不少,都是无限的。只要一点点辩证的洞察力就一定会使杜林先生知道,开端和终点像北极和南极一样必然是互相联系的,如果略去终点,开端就正好成为终点,即序列所具有的一个终点,反过来也是一样。”[④]有终点而无开端也好,有开端而无终点也好,既然都是无限,也就都是不可穷尽的,因而都很难说有一个确切的部分和整体。另一方面,如果有极限的无穷级数可以想象它的部分和整体,那么,没有极限的无穷级数也是可以想象它的部分和整体的。例如,我们讲世界观,就讲对“整个”世界“总”的和根本的观点。在讲“整个”世界时,又讲整个物质世界可以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部分。在讲自然界时,又说整个自然界可以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等等。其中都有部分和整体即部分和总和的关系。又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说整个世界的运动是一个常量。自然科学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样,我们可以认为物质世界的物质是一个常量,它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既不能增多,也不能减少的。自然科学上的质量守恒定律就证明了这一点。物理学上的原子概念是大家都熟悉的,它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结构单位,世界上的各种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被称为构筑物质宇宙的“宇宙之砖”。那么,物质世界的原子有没有个别和总和的关系呢?谁也不会说没有,至少在理论上应该说有。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原子究竟有多少?是常数还是变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都是无关紧要的。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这样。只要我们假定:(1)人的认识能力按其本性而言是无限的;(2)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是无限的;(3)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运动是无限地进行下去的;那么,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愈来愈逼近、愈来愈符合、愈来愈正确的。假定我们在想象中达到了对整个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将这一认识称之为绝对真理。世界上的事物从数量关系上可分为有限的和无限的两种,有限的固然有总和、整体,无限的也可以有总和、整体,“无限”的概念就是对无限事物的“整体”把握。哲学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无限性,所有的哲学概念、哲学范畴、哲学定律(规律)都是无限性的。不是无限性的事物和无限性的内容就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而且很难说其中有哪些无限性的概念、范畴、定律(规律)是有极限的和收敛的。人们在讨论哲学问题、研究哲学问题,即高度抽象的理论问题时,又局限于经验科学的视野,企图用经验科学的方法来说明和解决问题,这怎么可能呢?

三、关于承认“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就会割裂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问题

《质疑》说:“用‘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来解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必然要走进割裂二者相互关系的死胡同。”为什么?据说这就把“真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有限的过程了。一旦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真理过程就会完结,认识过程就会终止,相对真理就会消失”。“这就很明显地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因为在相对真理没有‘总和’成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当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以后,又没有相对真理只有绝对真理”。看来《质疑》作者对数学中的无限数是比较熟悉的,我们暂且以它来说明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我们说一根直线可以无限延长,这无限延长后的直线当然就是无限长的线。那么什么叫无限延长呢?所谓无限延长,无非是说沿着直线的方向把这条直线不断地延长下去而永不终止。或者说在这条直线上取任何一点,都可以继续往前延伸,不断地往前取点,不断地往前延伸,如此反复,以至无穷。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叫做“超出有限即无限”。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没有有限就没有无限,无限怎么能够脱离有限呢?无限是有限的终极目标,有限是无限的组成部分,有限当中就包含有无限的“颗粒”、“水滴”、“成分”等等,脱离了无限还成其为什么有限呢?有限和无限是无法“脱离”和“割裂”的。

实际上,客观世界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体,就整个物质世界而言是无限的,就其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和局部来说是有限的。客观世界的无限和有限、整体和局部是可以脱离和割裂的吗?客观世界的无限和有限、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就成为我们观念中的有限和无限的一对矛盾。无限和有限作为一对辩证法的矛盾,其矛盾双方是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结为统一的,而且可以互相转化。对有限加以无止境的延伸和扩张,有限就转化为无限;对无限加以无限的分割,无限就转化为有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也是这样。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的相对真理“总和”而成的,“总和”成绝对真理之后,其中每一个局部的、近似的认识仍然是相对真理。怎么“总和”成绝对真理之后就没有相对真理了呢?每一个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组成部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或成分,怎么能说在达到绝对真理之前就只有相对真理而没有绝对真理呢?这种说法就如同说,一个无穷数列,在达到无限之前只有有限数而无无限数,在达到无限之后就只有无限数而无有限数了。这不是非常可笑吗?本来是不可脱离、不可割裂的矛盾双方,人们却一定要设想把它们脱离、割裂开来,这只能怪人们头脑中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作祟。

四、关于“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和“真理过程论”相矛盾的问题

《质疑》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是和“真理是一个过程”相矛盾的。因为它“必然要承认人的认识总有一天会完结,真理过程终究会终止,客观世界迟早会被认识所穷尽”。不对。“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的命题并不必然得出上述“完结”、“终止”、“穷尽”的结论。因为“无数”本身就是不可穷尽的。如果说“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必然导致认识运动的终结,真理过程的终止,那就是说,无限的数是可以数完的。这不是非常荒唐吗?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人类的认识运动、真理过程也是这样。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运动,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达到了对某一事物、某一过程的正确认识,那么,对这一事物和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然后再开始新的认识运动。这种认识运动无限地继续下去,逐步接近、达到对整个世界的正确认识,就是无数的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所以,“总和”是存在的,“转化”是存在的,不过这“总和”、“转化”都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怎么能说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就总会有一天数完无限的数,达到那无穷远点?

世界的无限和有限,认识的可能和现实,真理的绝对和相对,都是矛盾,其中在具体的有限的范围内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在整体的、无限的范围内矛盾是不能解决的。但是,在具体的有限的范围内解决矛盾,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就是在整体的无限的范围内解决矛盾。所以,上述矛盾是可以解决,又不能解决。人们在每时每刻地解决这些矛盾,同时每时每刻又在产生新的矛盾。恩格斯说:“这种矛盾(指一方面人们要毫无遗漏地认识整个世界的所有联系,另一方面从人的本性和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又都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引者)不仅仅存在于世界和人这两个因素的本性中,而且还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它在人类的无限的前进发展中每天地、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正象某些数学课题在无穷级数或连分数中得到解答一样。”[⑤]“无限的东西既可以认识又不可以认识,而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⑥]

总之,“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同“真理是一个过程”并不矛盾。真理是一个过程本身就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离开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真理是一个过程”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

五、关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质疑》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并不是独立于真理之外的另外两种真理,它们只是真理的两种属性。人们从一个角度去看它,它是绝对真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它又是相对真理”。这里涉及真理的形态和真理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质疑》把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同时看作真理的两种属性,显然是把真理的形态和真理的属性混同了;而这种混同是不对的。现在我们大量的哲学教科书也是把这两者加以混同的,不过它们大都提出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概念,而《质疑》则连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概念也取消了。应当承认,哲学教科书关于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论述确实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一方面说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另一方面又说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既然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怎么又能说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呢?这里说的“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无非是如下两种情况:(1)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是指无数个真理的相对性的总和。无数个真理的相对性的总和构成一个真理的绝对性,显然是说不通的。因为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属性。(2)同一个真理中无数的相对性构成同一个真理的绝对性。一个真理当中怎么会有无数的相对性呢?如果有的话,这无数的相对性是怎么构成绝对性的呢?所有这些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实际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形态,两者是不能混同的。真理绝对性的含义有二:(1)指真理同对象的符合性。任何真理,静态地考察,都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都是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正确性、符合性对于所有的真理来说是普遍的、共同的,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指真理的前进性。任何真理,动态地考察,都是在对整个世界认识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都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接近了一步。前进性、接近性对于所有的真理来说也是普遍的、共同的,因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相对性的含义有二:(1)指真理同对象符合的不完全性、近似性。任何真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虽然都是相符合的,但这种符合并不是完全的、绝对的,而是不完全的、近似的。这种符合的不完全、近似的情况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随着条件的变化,认识的发展,这种不完全的、近似的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它是有条件的、可变的、相对的。(2)指真理对客观世界反映的局部性。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世界一个局部和一定发展阶段的反映,这一定的局部和一定的发展阶段都是有条件的、可变的、相对的,因此,对这一定局部和一定发展阶段正确反映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任何真理都是这样:一方面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这正确性又是不完全的、近似的,因而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所以,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种属性。

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呢?绝对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完全正确的反映。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整个世界完全正确的反映,一种是对世界的某一事物、某一过程、某一层次、某一方面完全正确的反映。前者可以称之为全局性、无限性的绝对真理,后者可称之为局部性、有限性的绝对真理。在关于绝对真理的研究中,有两种见解是不对的:或者只把对整个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看作绝对真理,或者根本否定绝对真理。两者都没有涉及局部性的绝对真理问题。实际上,局部性的绝对真理的成立是不成问题的。从逻辑上讲,既然有对整个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当然就有对这个世界的局部的完全正确的认识,既然对整个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是绝对真理,当然对这个世界的局部的完全正确的认识也是绝对真理,其差别不在于一个是绝对真理,一个不是绝对真理,而只在于一个是全局性的,一个是局部性的。如果我们把前者叫绝对真理,那么也可以把后者叫绝对真理的“颗粒”、“水滴”等等。从经典作家的论述来看,他们也是肯定的。例如,恩格斯虽然尖锐地批判杜林对永恒真理、终极真理即绝对真理的滥用,但是并没有因此否定绝对真理。其中对局部性的绝对真理还作了明确的肯定。说:“二乘二等于四,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于两个直角,巴黎在法国,人不吃饭就会饿死,等等,这些不都是这种真理吗?这不就是说,还是存在着永恒真理,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吗?”并且明确地回答说:“确实是这样。”他还进而分析说:“或多或少能用数学方法处理的一切科学,即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如果有人喜欢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大字眼,那末也可以说,这些科学的某些成果是永恒真理,是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所以这些科学也叫精密科学。”[⑦]列宁在同俄国的马赫主义者波格丹洛夫作斗争时也说:“如果你不能断定‘拿波仑死于1821年5月5日’这个命题是错误的或是不确切的,那末你就得承认它是真理。如果你不能断定它将来会被推翻,那末你就得承认这个真理是永恒的。”[⑧]事物的全局和全体是由它的各个局部和部分组成的,对于整个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是由对它的各个局部和部分完全正确的认识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内部是有结构的,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有内部结构的,绝对真理也有一个从部分到全体,从局部到全局,从微观到宏观,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把“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理解为在“总和”之前都只是相对真理,“总和”起来了就一下变成绝对真理了,是不合理的、不恰当的。

那么,相对真理的总和是怎样构成绝对真理的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扩张,一种是由不甚符合到较为符合的逐步逼近。前者如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扩张。后者如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再到刻卜勒的天体运行三定律的发展。其间有一点是交叉的,即对世界局部的完全正确的认识对局部而言是绝对真理,对整个世界的全局而言则是相对真理。它是一身而二任。这就是说,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如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在一定范围为普遍性,到了另一一定范围则为特殊性一样。这样,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就有这样几层内容:(1)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而言,相对真理可向绝对真理转化。这是对世界局部性的认识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2)这种局部性的绝对真理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则是相对真理,对整个世界全体的正确认识是由这一部分一部分的正确认识发展、积累而来的。(3)对整个世界全局认识的逐渐逼近。物质世界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数学加和的关系,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因此,认识了其中一个一个的要素并不等于就能达到对世界全局整体的正确认识。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系统的认识是如此,对于整个世界系统的认识也是如此。例如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都认为宇宙是有限的,到布鲁诺才明确提出无限宇宙的见解。对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人们也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见解和假说,并在不断地接受检验中向前发展。如从欧洲中世纪的上帝创世说,到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从宇宙的层次结构说,到大爆炸宇宙说等。它们并不是要认识宇宙的某一具体事物和具体过程,而是要认识宇宙的整体演化和整体结构(这里说的宇宙整体或整个宇宙还是自然科学宇宙学意义上的,它和哲学上的物质世界或整个世界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宇宙学中的所谓宇宙,只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很微小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宇宙岛,犹如无边无际、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内到外、从隐到显的发展过程。开始是一个事物内部隐含着的矛盾双方,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这事物内部隐含的矛盾双方就外化为外在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例如,正电和负电本来是原子内部隐含着的矛盾双方,当电子的流动造成有的原子电子盈余,有的原子电子亏缺时,正电和负电就分布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一个物体带正电,一个物体带负电,表现为两个物体之间的外在矛盾。在原始生物时期,生物界的雌雄两性是同体的,后来才分化为雌性生物和雄性生物两种异性生物。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原始人的脑力和体力是混浊不分的,到了后来发生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于是就外化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矛盾。在物质生产的早期,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是潜在的。在出现了商品交换之后,就慢慢发生了分化和外在化,形成为货币和商品的矛盾。认识领域的情况也是如此。开始,认识就是认识,无所谓真理,也无所谓错误,或者说既包含真理,也包含错误。后来,正确的方面和错误的方面逐步发生分化,并且都得到发展,于是真理和错误的矛盾就外在化,一部分认识是真理,一部分认识是谬误。真理的矛盾运动也是这样。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是一个真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在真理的矛盾运动发展进程中,这矛盾的双方各自都得到发展,于是,真理的绝对性就外化为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就外化为相对真理,形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矛盾。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种属性,是一个真理的内在矛盾;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形态,是两种不同真理形态之间的矛盾。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展开,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和根源。两者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否认它们的联系是不对的,否认它们的区别也是不对的。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混为一谈,是因为只看到两者的联系,而没有看到两者的区别。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则是只看到两者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如果既看到两者的联系,又看到两者的区别,就不会把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既看到两者的区别,又看到两者的联系,就不会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

注释:

① ② ③ ⑧《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第314~315页、第315页、第131页。

④ ⑤ ⑥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90页、第76页、第555页、第126~127页。

责任编辑注:刘军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质疑》一文见本专题1996年第2期。

标签:;  ;  ;  

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与刘俊达先生商榷_无穷级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