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农业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经引导农民自愿变革,广泛采用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并将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它是由系统要素、系统功能、系统结构组合成的复合系统。搞好农业科技推广离不开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见图1)。
图1 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流程图
1 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体、功能
1.1 运行机体
(1)运行主体——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它是连接农业科研部门与目标团体(农民或农业企业)的中介桥梁。不论是政府的还是民间的农技推广组织;专职的还是兼职的农技推广组织;专业性的还是综合性的农技推广组织,都要履行推广职能。有组织就必需有推广人员,他们是新的科技成果的携带者、传播者,是改变农民行为的促进者。
(2)运行客体——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推广的对象)。 这里是指已经研制、待推广的符合农民需要的科技成果。从形态上看,包括知识形态的科技成果,如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新的耕作技术等,物化形态的科技成果,如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等;从权属关系看,包括“私人技术”、“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等。
(3)运行受体——农业科技推广的目标团体(农业企业)。 他们接受农业技术并将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以产生现实生产力。
1.2 功能
实质上,农业科技工作包括科技创新与推广扩散两个阶段。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农业科技成果研制、开发,并首次应用成功的过程。无疑农业科技专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中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非常重要。但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作用,不是表现为新的科技成果的创新,而是表现在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并带来巨大效益。和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扩散应用,必须通过农业科技推广这个中介。如果没有这个中介或纽带,再好的科技成果也只能停留于展品、样品阶段,难以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因此,农业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直接取决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农业科技推广具有科技成果的再创新、转化和检验的功能,因为已研制待推广的新技术,大多数是在实验条件下取得的。受农业生产条件复杂性、区域性及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性的制约,农业科技推广具有强烈的选择性。这就要求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进行试验、示范、培训等过程,以适应当地生产条件和农民的适应能力,这一过程凝结了农业科技推广者对原有成果进行的艰苦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它不是原有成果的复制,而是在原有成果基础上的再创新、再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农业科技推广,才能检验其功能价值,并能将农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及时反馈到农业科研部门。将农业科技推广的运行机体、功能,通过传导机制、动力机制、调控保障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共同作用,形成高效运行机制,即农业技术如何推广使农民接受使用,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核心与重点。
2 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理
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实质是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最终使技术被农民采用、传播(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蕴含着农技推广沟通原理、农业技术采用规律和传播扩散规律。
2.1 农技推广沟通原理
农技推广沟通是指农技推广人员应用行为科学原理,在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向农民提供信息、传授知识、推荐成果的同时,与农民互相交流,了解农民各种需求,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提高农技推广效率的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其实质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它贯穿于农技推广过程的始终,体现在各种推广方法的具体应用之中。推广工作的成败取决于:推广内容×沟通方法=推广效果
农技推广沟通方法有三类:一是大众媒介传播,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其特点是①信息具有权威性,除信息内容本身的好坏外,还带有发行机构的声望,它比个人传播更能使收视者容易信赖;②信息量大、成本低,能在短时间内与广大群众接触;③单向信息沟通性。二是群体接触,如讲习班、座谈会等。三是个体接触,如家庭访问等。在农技推广沟通中应注意到沟通的双方都是农技推广的参与者(技术推广的主体与受体),两者处于平等地位,缺一不可。但由于两者目的不同,作用也不同,推广人员常以沟通主体出现,应主动去适应农民,而不是让农民适应推广人员。同时要注重调动农民群众采用新技术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了解农民心理与行为变化规律,使推广项目的技术难度与农民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吻合,使推广方法符合农民的心理要求和认识规律,从而提高推广绩效。
2.2 农业技术采用规律
农民对某项技术的采用过程,需经过认识→兴趣→试用→评价→采用等阶段。对不同的农民来说,对同一技术采用的时间有先有后。美国学者罗杰斯(E.M.Rogers)根据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时间与采用者人数的关系,发现两者呈准正态分布曲线,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了不同时间的采用者比例。罗杰斯还根据应用者的创新精神程度把应用者分为五种类型:①创新者;②早期使用者;③早期大多数应用者;④后期大多数应用者;⑤落后者。国外大量事例证明: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从试种到全部采用要比其他采用者需较长时间,而后期采用者中起步晚,但从试种到全部采用仅需很短时间(出现“随大流”)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推广人员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2.3 农业技术传播规律
农业技术传播是指一项技术从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传播,扩散给更多采用者或地区,使技术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认识和掌握农业技术传播规律,有助于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1)农业技术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大体可归结为四种模式:①传习式:主要采取言传身教、家传户习的方式。又称“世袭式”,其技术是“微变”。这是原始农业生产技术传播方式;②接力式:在技术保密或封锁下,其转移与扩散有严格的选择性。又称“师徒单线式”,只引起技术的“弱变”,这是传统农业技术传播方式;③波浪式:由科技成果中心将技术成果呈波浪式向四周辐射、扩散,又称“辐射式”或“一点带面”。其“辐射力”与科技成果中心的距离成反比。这是当代农业技术推广普遍采用的方式,可促进技术“渐变”;④跳跃式: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激烈、信息灵通、交通便利、传播手段先进,使农业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呈跳跃式发展,即新技术成果直接在任何时间引到任何一个地方,促进技术的飞跃,引起技术上“突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展,这一方式将被广泛采用。
(2 )农业技术传播可分为四个阶段:①突破阶段:是“创新者”受改革“内在驱动”采用新技术,克服各种“静摩擦”——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如传统意识、经济风险等,进行试验、评价、决策等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一旦成功,证明技术有效时,就完成了“突破阶段”;②紧要阶段:实质是技术成果从“创新者”向“早期采用者”进行扩散的过程。“早期使用者”也可以说是农村中“潜在的改革者”,他们对“创新者”的行动颇感兴趣,开始是观察,寻找机会了解技术的试验进展情况,是于信服便很快行动。③跟随阶段:又叫自己主动推广阶段,一旦发现技术采用卓有成效,“早期多数”便主动地采用;①随大流阶段:当技术传播已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时,个人几乎不需什么驱动力,而被周围群体推动,被动地“随波逐流”。“后期多数”及“落后者”就是所谓随大流者。以上是农业技术传播基本规律,具体到每项技术还需具体分析。农技术推广人员只有掌握农业技术传播过程规律,才能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传播手段和对不同类型的采用者运用不同的沟通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技术的传播速度和扩散范围。
(3)农业技术传播具有周期性。 农业科学技术总体发展在时间序列上是无限的,而每项具体的农业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时间是有限的。这种总体上的无限性与个体上的有限性的统一,使农业技术推广呈S型传播曲线(见图2、图3)。
图2 农业技术成果生命周期示意图
图3 农业技术S型传播曲线
“S 传播理论”揭示了农业技术传播周期内的阶段性技术的时效性和新旧技术的交替性等规律。首先,阶段性决定了农技推广与农业技术成果生命周期四阶段相适应。一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传播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度在发展期,效益在成熟期;其次,时效性说明一技术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因无形磨损技术若不及时推广就会被新技术所替代而“过期失效”,因有形磨损虽技术未被新技术取代,但其自身的优良特性因使用年限的增加会出现退化。因此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应注意:①技术出台后,尽早组织试验,果断决策,进行示范。②加快发展期速度,使其尽快从早期试用阶段进入成熟期,使其在“青壮年”时期充分发挥效益。③尽可能延长成熟期时间,防止过早衰退;最后,交替性说明:①要不断“推陈出新”,即在一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尚未出现衰退迹象时,就不失时机地积极引进、储备和开发新技术,保证技术传播的连续性。②要选择好适当的“更替点”,即要使前一项技术充分发挥其效益,又要使新技术及时地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
* 山东省科委软科学课题《农业科技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内容之一,主持人冯承明教授。本文得到冯教授的指正,特此致谢。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沟通管理论文; 三农论文; 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