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馆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调查与分析&以贵州省三都水自治县为例_水族论文

水族馆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调查与分析&以贵州省三都水自治县为例_水族论文

中国水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调查分析——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个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族论文,贵州省论文,个案论文,中国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0X(2006)10-0077-04

1 前言

水族① 总人口有406902人,其中有90.86%聚居在贵州省境内,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云南富源、彝良等县。三都县总人口31万,水族人口占63%,是全国水族总人口的53%,还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因此,选择以三都县为个案研究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次调查的区域主要在三都县三合、九阡、廷牌、塘洲、山洞、都江等水族乡镇,调查方法主要是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调查时间是2005年6月至2006年2月。

本研究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为个案研究,了解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影响水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因素,探讨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等问题,旨在发扬光大水族传统文化,并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区域性资料,为在现代社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持和发展寻求新的思路提供参考。

2 水族传统文化的变迁

研究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对其文化的大背景有所了解。对水族传统文化的现状,我们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饰、建筑、语言进行调查。首先,最具保守性的服饰文化,在城镇青年一代身上,几乎完全消失,在三都县城里很少看到身着水族传统服装的儿童和年轻人,民族传统服饰成了人们珍藏的物品,只是在表演或上级领导、外宾参观时着装。在水族村寨,女童一般都有传统服饰,而男童则没有,大部分妇女和老人还保持穿传统服装的习惯。流行的汉族服饰已为越来越多的水族青年所钟爱,民族传统服饰则退居次要位置。其次,颇具地域、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也在现代建筑式样与建筑材料的冲击下变化,县城的建筑多为现代风格,很难见到传统式样的建筑,只是看到刻在县政府大门上的水书,才感到自己身临水乡。在水族山寨还保留有较多的杆栏式传统木楼,但现在只要建新房,很多村民都想建砖房,主要原因是本地的木材资源减少,建木屋的成本增高,且防火功能差。同样,工艺文化,如纺织、印染、酿造等传统工艺,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遭受冲击。值得注意的是,水族语言却保持得比较好,在当地的水族村寨使用非常普遍,是水族人民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除与外族人或不懂水语的人交谈时用汉语之外,在当地都说水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水族地区经商的人逐渐增加,水语也有所发展,词汇得到充实和发展,其使用面有扩大的趋势。汉、水文化的交流,并没有过多地影响水族语言的发展,很多青少年都能在一些场合使用双语(水语、汉语)。教师在1~3年级时常采用双语教学,孩子们也都会说汉语和水语。

3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

3.1 保持开展的健身活动在逐渐减少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水族社会中顽强地保留着,但保持开展的健身活动在逐渐减少,一些项目濒临灭绝。根据有关水族传统体育的一些文字、图片资料,我们对其运动项目进行了分类整理(见表1)。在这次调查中得到了水族文化专家和水族体育工作者以及水族村民的认可,并有少量的补充。水族文化专家石国义老先生说这些水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他们儿时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但是,如此丰富的水族传统体育活动,能保持经常开展的项目却不多,只是在节日庆典或民俗活动以及政府组织的活动中才能见到,在乡土生活中有水棋、儿童游戏、扳腰(摔跤)、扭扁担等零星的一些活动在开展,而在城乡的社区、学校、公共体育场所等处却很少见到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都是以现代体育为主,传统武术和一些民间技艺已濒临失传。据资料记载:“水族拳法有近20种,器械有近10种。其风格是动作古朴、刚劲有力,步法以十字线路、四方开合、左右对称为主,在当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在近一年的大范围调查中我们只在2个寨子寻找到水族武术,而且项目比资料记载的要少得多。由于水族古文字② 不能作为交流的工具,因此,传统体育文化大都是通过口授身传的方法流传下来。随着掌握这些方法的老人的逝去,许多项目已出现既无文字记载,又无技术传人的局面。

3.2 在节日和民俗活动中的传统体育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节日与民俗活动是水族传统体育不可缺少的载体,而传统体育则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两者相互依存、共生共长。在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一直存在于水族的社会生活之中,从未间断过。在节日活动中,传统体育不仅使节日活动的内涵更加充实,而且使节日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健康、丰富。同时,节日活动中的传统体育活动伴随着民族节日的开展而更具生命力,将世代传承下去。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在水族地区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大多与节日和民俗活动联系在一起。

表1 水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统计

分类名称 功能

水族拳法有近20种:水族

拳、拐子拳、八步追拳、鱼

拳、虾拳、鸭拳、独凳拳法、

武术 双凳拳法等 主要用于御敌、防身、

健身和娱乐

水族器械有:水族双铜、双

刀、双头矛、链夹、坦耙、三

须叉、扁担棍法等

瓦棋、拱棋、三三棋、跳抬益智、休闲,在农闲和

棋、纺棋、封(官)棋等劳动休息时玩

(1)“端节”民间赛马、抢花灯 (1)在节日和民俗活动

(2)骑马夹、扳腰(摔跤)、 中的竞赛和娱乐活动

手腕、扭扁担、顶扁担等 (2)日常健身和竞赛活动

(3)儿童游戏 (3)玩耍、益智

(1)在祭祀、节日和民

(1)狮子登高、翻桌子、土

表演 俗活动中出现,主要是

杂技、舞龙、打鞋等

游戏类 展示技艺和健身、娱乐

(2)儿童游戏

(2)玩耍、益智

铜鼓舞(在第2届全国民宗教祭祀、娱乐活动、

歌舞类 运会上获优秀奖)、斗角

商业演出、参加民族运

舞、芦笙舞等动会

指在水族地区开展的

打手毽、斗牛(苗族)、跳扁

其他民族传统体育,主

其他 担(布依族)、划龙舟(布依

要在民俗活动中开展

族、汉族)

和日常健身

表2 目前水族保持开展的主要传统体育活动

参与人群 组织形式

项目分类 活动时间活动地点

直接间接

组织者

经费

在端节进行每年农 各村寨固定的赛马“端

寨中的男性

端节赛马 寨中全体男村委会或寨老 村里自筹

历8月~10月间 坡”

青少年

女老少、县里

每年定期举行(近

平坝子或公路上或民族

全县各乡镇

速度赛马 的各民族群众 县民委文体局 政府拨款

3年都没有举行)体育中心(2004年建成)

的骑手

铜鼓舞、斗角

各种形式的参观活 上级领导来政府或旅行政府拨款、游

城区或村寨的开阔地处

表演队的男

舞、芦笙舞动,节日、祭祀、 宾或旅游者社,寨中主事 客出资、村民

女青年

表演

参加民运会运动会上

和当地群众的人 自筹

节日或一些丧葬活 表演队的男政府或村委政府拨款村里

舞龙耍狮

街道、会场或赛主家门口 当地部分群众

动中 女青年们 会,事主请自筹,事主出资

重大节日庆典活

各寨或乡镇 政府拨款、村

斗牛 田地里 大量城乡观众 政府或村委会

动时 斗牛队 里自筹

棋类

农闲时家中或休闲玩耍的场所

部分村民少量村民 自发 无需经费

儿童游戏 放学休息时家中或休闲玩耍的场所

儿童儿童 自发 无需经费

3.3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变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各种文化交融的复合体,因而其生存环境的变迁也必然导致其文化本体的变迁。水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内容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变迁,也有水族人民思想意识的变迁。例如,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水族端节赛马的娱乐性逐渐减弱,竞技性增强。现今已很难看到原有的以休闲娱乐、相亲玩耍为主的“挤马”活动,我们参观的一系列端节跑马,均为有奖赛马,取得名次的骑手都有奖金,比赛方式和规则有较大的变化。比赛时先将参赛的马匹和骑手分为若干小组进行预赛,每组3~6人,小组第1名获得一面小红旗或写有小组第1名的小纸条,凭此参加下一赛次分组。参赛的马匹多时就增加赛次,模仿田径比赛的预、次、复、决的赛制,最后剩6~8名骑手进行决赛。比赛的裁判是由各村委会选派的村干部担任,裁判方法也较为简单,起跑时用哨声召集每一组比赛的马匹和骑手在起跑线后集合,听到裁判员出发的哨声后,众骑手便纵马飞奔驰骋,竞争非常激烈。终点裁判以马匹身位到达终点线的先后判定名次。现代体育竞赛方式的渗透,使这项古老的赛马活动有了现代的气息,也强化了一些竞技体育的特征。由休闲娱乐、相亲玩耍的端节跑马转变为以夺取锦标为主要目的的赛马,主要是文化主体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意识的强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同时,水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水族青年的文化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也是其娱乐性弱化的原因之一。而现代社会男女青年交往的途径增多,使赛马活动已不是择偶的主要方式,因而相亲的功能也逐渐退化[2]。另外,1980年以后,县民委和体委多次联合举办有奖赛马运动会,其比赛方式有所改进,一般是速度跑马,赛场也改到平坝子或公路上,赛程改为1000~2000m。起跑发令与终点计时用步话机联络,以秒表计取成绩,然后按成绩录取名次。1988年三都县成立了赛马协会,规定除“端节”赛马外,每年举办一次盛大的赛马运动会,并在“端节”赛马期间,县赛马协会派人员亲临“端坡”进行赛马裁判指导工作[3]。对于传统赛马的改革,水族的年轻人比较欢迎,普遍认为改革后竞技性增加,使比赛更加激烈精彩,他们更愿意参加。而部分老年人却担心传统的“端坡”赛马习俗失传,因而不大同意改革。而事实上目前两种赛马形式是并存的,端节的赛马活动仍承袭了许多传统方式,各村寨的比赛时间、顺序有严格的规定,场地、器材都基本一致,县赛马协会组织的有奖赛马运动会就完全按现代赛马的方式进行。

4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原因

4.1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消退的主要原因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逐渐消退,显著特征是传统体育保持开展的项目逐步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目前,水族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电视、广播等信息传媒工具广泛普及,交通、通讯逐步发达,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了许多,人们文化生活的内容呈现多样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已不像从前那样是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选择内容。第二,现代体育文化对水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现代体育运动在水族地区广泛传播和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等运动项目受到水族人民的喜爱并广泛开展,其丰富的内容、激烈竞争形式,深深地吸引了水族青少年。第三,水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缺陷所致。例如,水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农耕民族文化特色,竞争意识淡薄,体育活动以休闲娱乐的项目居多,对现代的水族青少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且,活动较多局限于在节日活动和民俗活动中开展。其四,一些水族传统体育项目已不具备独立的日常健身功能。从调查情况来看,水族地区城乡学校的体育课基本上没有传统体育的内容,群众健身活动也少有传统体育项目。可见,水族传统体育的日常健身功能已经退化了,仅属于民族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再有,虽然水族同胞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在逐渐增强,但缺乏具体的行动和深入的思考,许多传统体育文化是被本民族的人不知不觉地抛弃了。最后,水族地区经济落后,制约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三都、荔波两县都是国家级的贫困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传统体育文化的抢救和保护都需要较多经费的投入,而当地政府和群众都无力承担这一费用。

4.2 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仍能世代延续的原因

第一,水族传统体育仍是其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传统是民族的“根”,是“活”在人们现实中、头脑中的东西,是深入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是一个民族进行新的文化创新的根基[4]。水族传统体育是其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水族同胞均认为传统体育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他们对节庆活动中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无一例外地表示非常喜欢参加民俗活动中的传统体育活动,都说在节日和各项民俗活动中如果没有传统的体育活动,肯定无滋无味,过“端节”没有赛马活动,那就不是水族“端节”。第二,水族传统体育仍是其各项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族传统体育活动大多仍未从各种民俗活动中剥离出来,水族端节赛马、婚嫁丧葬习俗中的敲铜鼓、舞龙、耍狮……这些活动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水族人民的生活,成了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是民族节日与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不论面临什么冲击和灾难,只要这个民族还存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活动方式就必然在其具有多重综合意义的民俗活动中层现出来[5]。第三,水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变迁,是文化主体自觉的文化调适过程,反映了水族文化良好的生存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体现了传统体育文化在水族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2]。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现代化的碰撞中推陈出新,不断丰富与发展,这种变化,是民族进步的一个标志。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我们不能因过多地担心传统的缺失,而躲避这种必然的碰撞。事实上民俗活动中的传统体育活动大多仍保持原汁原味的风格,只是其中的优秀成分被吸收、升华而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这种发展不会使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随碰撞而消失,而且还可能有效地克服水族传统体育的地域和民族局限,为其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5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当前,对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首要的任务是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抢救与保护。飞速消逝的传统文化,一旦消失就不能复原再现,我们就再也无从研究。关于其抢救和保护,我们主张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传统体育进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抢救。全面抢救,即对所有水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可视、动态、数字化的保护性记录、摄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清理、登记和编辑出版(目前,我们已进行了一些摄录和数字化的保护性记录以及项目分类的工作)。重点抢救,即对民族特色显著、健身效果好、娱乐性和趣味性强、与传统休闲活动联系密切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一般性抢救保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其创造良性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使之得以长期保持和继续发展[6]。例如,水族赛马活动、水族传统武术、水族民间舞蹈等。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水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存的历史资料很少,只在有关水族传统文化的书籍、史料中发现零星叙述[7],目前投入的研究经费和参与研究人员仍很少。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被世人遗忘的境地。例如,水族拳法有近20种,但现存的拳谱、图片等资料寥寥无几,这些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将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消失。因此,对其抢救和保护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注释:

①水族世居连成一片的地区,在1956年以前的漫长历史中是以荔波县为中心,195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后就以三都县为中心了。文中所指的“中国水族地区”是指西从独山县之翁台拉林乡起,东西榕江县古州镇之高兴村古依寨止,南从荔波县之永康水族乡起,北至都匀市奉合水族乡止,总面积约为2388平方公里左右的水族主要聚居区域。

②水族古文字,称为“水书”,其形式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但只有400多个单字,不能民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主要用作信仰习俗中记载吉凶祸福、祈神祛鬼及时日、方位等。

标签:;  ;  ;  ;  ;  ;  ;  

水族馆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调查与分析&以贵州省三都水自治县为例_水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