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733399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激发兴趣、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引导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探究为主,自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不断完善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并通过实验、操作、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以及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探究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
新课改目标下达之后,我国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思想和基本教学方法都应该转变,以此来适应社会用人需求和素质教育需求。之后在此基础上深度加强学生学习方式创新与调整,做到关注学生与关心学生,稳步提升学生本体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探究能力等。旨在有效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探究性教学方案实施势在必行。首要一点便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较为正规的学习观念。不断培养学生优良学习能力,以至激发学生群体的潜在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首先,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式有诵读、表演读、演讲、课本剧表演等,可以有老师指导性的表演,也可以是学生的参与性表演、交流性表演、汇报性表演等。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以配一段音乐,老师模拟毛泽东同志站在江边,看滚滚江水浩荡千古,心中满怀豪情壮志的形象,大声地朗诵出这篇不朽的诗歌,把学生带入到毛泽东同志的阔大胸襟与远大抱负中去。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创设情境。学习《我与地坛》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地坛的现状,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拥有兴趣对于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乌申斯基曾说过,强制一个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去学习,将会扼杀他对于探究真理的愿望,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亦同此理,毕竟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种痛苦的负担,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们才会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从实践中寻找答案、认识真理,在书本中遨游知识的海洋,丰富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更能从中体味到无穷趣味。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新乐趣。比如在学习《窦娥冤》时,因为该课文不仅篇幅长、生字多,而且某些用词很难被现代人理解,如果按照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将会耗费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但因为该课文的特殊性,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窦娥冤》的故事进行表演,在课前便组织学生自由报名参演文中的角色。经过这样的精心布置,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课文的情节、人物形象更能印象深刻。
三、在合作中学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某些方面,通过同学们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才能得到更好效果。比如为了使学生对课文《雷雨》进行更加透彻的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表演,加深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如果学生总是独自一个人思考,难免会陷入思维的困境,因为在他思考的过程中迟迟没有新想法的加入,或许就离真理的发现永远远了那么一步,最终只会钻入自己的牛角尖。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在同学的合作中共同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互相讨论中促进思想的碰撞,丰富知识层面,并且还能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差的同学,发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有利于某些学生改变内向胆小的性格,更能让每个同学在小组的分工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思维能力,而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积极思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究性学习是围绕阅读文本而进行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延伸联想的空间,从课本学习到课外阅读,从古代到现代,从音乐美术到影视录像,从民间俗语到诗词典故。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容易找到知识中的空白,思维中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找到探究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联想到古今中外其他作家文人描写荷花、荷叶的诗词文章,可以联想到荷花的形态品格与人的形态品格的关系,从中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高洁、蔑视世俗的优良品质,还可以联想到朱自清的其他文章,近而可以进一步探究朱自清的文章风格与思想感情。古人说得好,“心游万初”,探究性学习就给予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去“逍遥游”一番。语文文本只是展示了一个探究的平台,学生对语文文本的认识有很多片面性,所以我们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要辩证地去看问题。
参考文献
[1]万行全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浅谈[J].文学教育(中),2011,(11),89-90。
[2]洪小江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实践[J].文学教育(上),2010,(04),43-44。
[3]杨丽萍 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78-79。
论文作者:严金秀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学生论文; 探究性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文论文; 兴趣论文; 情境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