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文学接受心理与阅读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阅读教学论文,心理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小学教育界谈论着报刊上的一则消息:“冰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春天。”——多么富有灵性和诗意的回答啊!可就因它与教师的“正确”答案(“水”)不一致,而被无情地用红笔打“×”了。——这个红红的“×”不仅画在学生的作业簿上,而且刻在学生幼小、稚嫩的心灵里。这样的教育使学生在最富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年龄段丧失了创新精神。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道德与审美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文本解读。
由于初中生处于特殊的年龄段,他们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审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因此他们的文学接受心理也是有别于成人的。(1)从阅读动机看,求知动机和受教动机最为明确和强烈。他们对文本中传达的知识性的东西的刺激反应特别强烈,记忆最深刻。比如,阅读《三国演义》,他们对关羽等人的武器特别感兴趣,这些武器的名称、斤两是他们津津乐道的,并能准确无误地铭记在心。同样,阅读《水浒传》他们很少去考虑什么“官逼民反”,而更多地关注着各好汉的绰号和排行。(2)从阅读效果看,初中生作为一个文学审美者也是不成熟的,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较为笼统,还不够分化”,所以他们往往还停留在“好看”或“好听”的初级审美体验中,但由于他们审美想像力和审美投射能力的增强,往往会产生独特的、出人意料的审美体验,可又“缺乏在形象直观之中领悟艺术作品的深刻理性内涵的能力”。所以文学作品在他们心中激起的情感往往是偏激的,他们对作品中的坏人恨之入骨,对好人就连缺点都认为是好的。总的来说,初中生作为审美者,他们的审美欲望仍是消遣、娱乐、游戏等浅层次的心理动机。他们的审美动机虽强烈但不成熟,他们的阅读期待往往只是获得情感愉悦、心情畅快。(3)从审美批判看,初中生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者是幼稚的。文学作品当中文化信息密集,不仅有文学价值,还有宗教学、哲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各种价值,而初中生往往对这些知识是一知半解甚至茫然无知,所以很难让他们对文本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进行阐释,更不用说进行批判,所以初中生的文学接受动机中的批判动机是微乎其微的。
因上所述,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和接受水平,让学生自己作为一个有自主权的“读者”去解读文本。离开学生的接受心理进行文本解读,无异于对牛弹琴。既然如此,那么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就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师生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相互主体渐变关系,即教师是教导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是教导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文本要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把这些感受、体验、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图式、接受心理有选择地进行传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阅读,必须还学生独立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这就要求教师:
一、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不要过高或过低,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
初中生的阅历经验、知识文化修养、理论水平毕竟有限,而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历经了时间、空间检验的经典佳作,这些文本的“隐含读者”一般是成人。所以,凭他们的认知结构,是不可能完全理解文中所蕴涵的深意,尤其是其中的文化价值。文学作品往往以象征、梦幻、隐喻、假定、虚构、变形等方式来描写世间万物万事,暗示生活真理,即使是“隐含读者”也不一定能读懂全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仔细斟酌。学生在阅读中经过文本的刺激能迅速产生正确反应的内容点到为止;学生不能迅速作出反应,但经点拨可以理解的内容应讲透,学生凭现在的认知图式无法作出反应的则应不讲。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诗中每个字的字音、字形、字义是学生自己可以作出正确反应的内容,教师不应多讲。由于初中生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多数学生吟诵这首诗时头脑中会浮现出一古人登上高台的画面,并产生朦胧的历史感。因此教师应在“画面”和“历史感”上做文章,激活学生头脑当中的画面,并引导学生去体会历史感背后的沧桑感、孤独感。而这首诗最深层的含义——深邃广袤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哲理性”——是学生所无法接受的,所以教师不应要求学生的理解达到这样的高度。
上述的例子中,诗中的字词音义属于认识层面,初中生凭自身的认知水平就能解决;诗中所蕴涵的画面和历史感,属于审美层面,初中生是不成熟的审美者,因此教师应在他们自主阅读后形成独特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分层次的点拨;而对待文本中隐含的深奥抽象的文化价值(这首诗主要体现为哲学意义)教师应主动舍弃,若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使他们产生惰性,久而久之丧失乐趣和进取心,无法达到学会阅读的目的。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解读意见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们的接受心理不仅与成人有别,就是每一个学生之间也是天差地别的,所以面对同一文本,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都有了显著发展,所以他们往往会对文本产生独特的见解,“横切苹果,发现苹果核处的五角星图案”就能说明这个道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解读方法去解读文本,并尊重他们的解读意见,而不应让学生五条件地服从自己或教参的解读结果,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发现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本进行对话。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将在无形中不断提高。
三、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阅读的鉴赏就是读者以自己原有的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进行比较、同化或顺化。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看待文学作品。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评价的差异。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决定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级的水平。要提高初中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必须拓宽他们的“期待视野”,也就是使他们造成“视野的变化”。比如,在教鲁迅的文章时不必急于把文章的含义(如其中反语、讽刺蕴涵的深意)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先去读一读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文章,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体会鲁迅文章的丰富内蕴,就省力多了。
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名著,让他们在阅读中深入地积累生活知识、语文知识和审美知识,建立和完善认知、审美等文学接受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提高其鉴赏水平,提高文学接受水平。
四、形成新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形成了以“标准答案”为标准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的弊病貌似公正、公平,实则钳制了思想、抹杀了个性。既然文学作品的阅读必须从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出发,那么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就必须“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水平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文学接受理论这个全新的阅读理论可以给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这个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相吻合的。初中语文教师若能认真学习文学接受理论,潜心研究初中生的接受心理图式,从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出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真正实施“个性化”阅读,那么,让学生学会阅读将不会是件难事,也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