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七大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上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人类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内容要素上看,它不是孤立地指某个单一要素,而是诸多要素的全方位地协调发展,不是仅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某个单一要素的状态,而是指在客观上它们本来就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之整体运行状态;从时间上看,它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甚至是恒久的;从代际关系上看,它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同样能满足子孙后代人发展的需要;从范围上看,它涉及的不是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体的全局的问题;从空间上看,它不仅是一个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众多区域的,甚至是全世界的持续发展问题。
变化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新飞跃
从“图腾祭拜”到“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又到“绿色文明”,人类认识上的多次飞跃都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步步深入,并且越来越接近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工业文明”曾给人类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只顾发展,而未顾及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因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自己的偏见和短期行为,使自己走进一条死胡同,因此不得不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新的出路。人类既然能开发利用大自然,就应当会设法保护、治理大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共同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及实践,将使人们重新审视过去形成的某些传统观念的正确性,在人与自然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将发生认识史上的一次新的革命,从而使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观念代替旧的传统发展观念。
变化2:对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就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征服得越彻底越好,现在认识到了人对自然界只征服不行,还要进行保护,还要与其共存,求得和谐发展。
过去认为,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无限的,人类因此可以任意索取,随意排放,结果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从而危及当代人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现在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环境自然净化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要珍惜资源,节制排放,物尽其用,废而无害,求得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过去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异物,自然界的变迁和物种的多样化损害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界似乎是对立的,而现在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离不开自然界,也离不开其他物种,保护自然界、保护其他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一旦自然界受到严重破坏,其他物种相继灭绝,人类自己也就走到了尽头;
过去认为,自然空间和资源是无价的,是老天的恩赐和赠予,现在认识到自然空间和资源不但是有限的,而且是有价的,有些物质一旦失去,将永远无法再得到。人类必须树立节约的观念,摒弃浪费的思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人类共同的“家”。这个“家”哪个部位或角落失去平衡和出了问题都会殃及其它,这个“家”是整体的不可分割性的。因此,我们要关心和爱护好地球。
变化3:人类的发展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认为,发展就是一切,而不顾及其他。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生产方式追求产值和速度的传统发展观念似乎是正常的。现在,这种传统的发展现已被可持续发展观所取代。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产出,以减轻自然环境和资源受到的压力;从而实现人类与经济、自然资源和环境和谐发展;要求当代人不能只顾自己,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
联合国三个著名纲领性文件(“共同的危机”、“共同的安全”、“共同的未来”)成为人类的共识,是人类开拓现代文明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因为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人类才能在继续得到强劲发展的同时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减少不必要的排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人类才能改变对待自然界的传统态度,把自己当作自然界中的一员,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人类才能努力做到使自己和后人都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不至于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剥夺后人应拥有的合理的平等机会。
过去认为,发展效益就是经济效益,而现在则认识到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危害性很大。我们的效益观应是全方位的综合效益观,也就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那种靠耗费大量自然资源拼出来的低微经济效益是赔本的效益,靠排放大量有毒“三废”牺牲自然环境换来的经济效益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效益观,而代之以全方位的综合效益观。既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又有很好的环境效益的经济效益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真正有价值的效益。在全方位效益观这一战略思想指引下,人们在考虑和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时,尽量谋求和实践三个效益的统一,并力争效益值的最大化,而绝不能只顾追求经济效益,不去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不能为了经济效益牺牲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变化4:人们的环境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1)人们用三同步的思想代替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 西方工业国家走的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是一条失败的道路。今天,绝大部分国家都摒弃了这种做法,而奉信“三同步”的做法,即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运行。实践证明,这是控制工业污染非常有效的办法。这一新观念的确立给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落实提供了前提条件,也给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带来了希望,这个观念的确立对于人们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指导意义是巨大的。
(2)人们认识到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只靠自然界净化力不行,而必须靠科技进步,这是人们认识上的又一大进步。自然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运动而酿就的对污染的净化能力是十分可贵的,但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维系初级生产和低位污染的平衡,在现代化生产和排污面前,它就显得远远不够了,而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因为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降低要靠科技进步,少投入多产出倍增劳动生产率也要靠科技进步,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各种废物处理还要靠科技进步,开拓新的能源和新的材料,使发展越来越少地依赖自然资源,尽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更要依靠科技进步。只有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大力发展高科技的环保产业,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进步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人类才能在大自然中立于不败之地,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3)用全盘系统治理的思想代替个别治理的思想, 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过去,在传统发展思想指导下,人们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取得了某些成果,但是,终不能有大的作为,治理的效果弥补不了破坏的深度,致使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坏,环境和生态危机进一步加深,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日益尖锐。
实践证明,挽救已遭严重破坏的生态和环境,只用个别治理的办法不但遏制不住继续恶化的趋势,而且根本达不到恢复生态平衡的目的,必须用全盘系统治理的办法方能奏效。
环境治理以国家为基本单位。每个国家都有享用自己环境的权利,在可持续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清洁而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同时也有一种义务,就是保护环境,消除各种污染,维持生态平衡。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一个国家在享有资源主权的同时,必须尽到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义务,而且这个义务不仅国家要尽,所有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尽,不只在一段时间内要尽,而且由始至终都要尽,这样全国上下人人都有环境意识,方能形成全盘系统治理的格局,才会有好的效果。资源的享用和环境管理大都是有国界的,但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酿就的严重后果及其深远的影响都是没有国界的,一国的环境污染会影响其他国家,甚至会波及到整个地球。因此,《里约宣言》指出“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变化5 :对社会组织在解决人类与自然界诸多矛盾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过去认为,社会组织不论是政府组织还是非政府组织都起不了太大作用,现在认识到它们不但能起作用,而且作用是巨大的,是调节人类与自然界一系列关系和解决诸多矛盾的关键性因素。问题不在于对社会组织作用大小的评价,而在于社会组织对协调人类与自然界关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采取的调节手段及其调节力度。凡是认识到位,调节手段得当,调节力度较大的国家和地区,都收到了十分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颁布了相关法律,实行了八大管理制度,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民收入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更加严重的局面,而且有些绿色指标还有喜人的提高(如森林覆盖率等),这说明中国实施的环保政策和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富有成效的,也说明社会组织在保护环境、调节人类与自然界的诸多矛盾中是可以大有作用为的,也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变化6:对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认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消耗的资源和生活排放,对于广袤无垠的大自然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不会造成任何影响,现在认识到了人类的生活消耗和排放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不是没有什么影响,而是有巨大影响,影响力还很深远。认识提高了,就会设法解决所产生的各种污染问题。
现在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发布城市污染指数,这样可以便于发动群众监督,力求尽快把污染指数降到合理的范围之内。过去认为,生活超标,挥霍浪费是富有的表现,是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的标志,现在认识到了这是一种无知,是对自然界的犯罪,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侵权行为,是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的。因而适度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绿色文明日益深入人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新的公共道德。据联合国对15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意测验表明,75%的欧洲居民为了保护环境愿意交付额外的费用或多交税;88%的瑞典居民表示,为了挽救地球愿意降低物质生活水平;84%的人愿意把垃圾分类装入袋中,以便回收处理等等。这些生活小事都深刻地揭示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为此,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切实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在全民族范围内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新道德和新风尚。
变化7:对人口总量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过去认为,人怎样生育,地球都是能容纳得了的, 现在认识到了地球承载力是有限的,人不能无节制的生育,要用节制生育的思想代替自由生育的思想。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问题,是人类无节制的生产和生育行为超过了自然物质承载力而引起的问题。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越多,环境压力越大。在传统发展思想下,粗放经营,人多劳动力就多,向自然界索取就多,生产力就大,因而在生育政策上就鼓励生育或自由生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必须调整这一生育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重点在于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而不在数量的增多。另外,世界人口基数已经很大(60.6亿人口)增长速度又很快(每天新增25万人),如果不节制生育,将人满为患,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将日益尖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此,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人们(包括发达国家)都必须为挽救人类自身而实行节制生育,这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人类提高和发展自己的需要。
(2)在确定人口发展目标的依据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过去认为,人口发展目标只要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适应就行了。现在认识到了,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相适应并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才行。也就是说,人口发展目标及其构成,适应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求是必要的,“两种生产”理论也是正确的,但只考虑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不全面的,必须同时考虑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口发展目标及其构成要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相适应。这种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都处于可持续发展最佳状态下的人口数量就是我们应追求的未来人口发展目标。从以“两种生产”理论为根据升华和发展到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根据来确定人口发展目标是人口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新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人们的认识和行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上面点滴例举是远远不够的。但它却是一个好的开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准绳,检讨和审视过去的相关认识和行为,特别是那些已被公众接受了的观点、定式和“真理”,使我们的认识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更加接近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