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格发展历程与当代理想人格模式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中国传统论文,发展历程论文,当代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5)10-0057-05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不仅要绸缪经济和社会发展,还要绸缪国民人格的发展。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以主体人类学“人格结构与选择”理论为知识框架,回顾中国传统人格的发展历程,提出与伟大中国梦相适应的当代理想人格模式。 一、研究当代理想人格模式的价值 研究当代中国理想人格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经济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然而,国民人格素质发展不容乐观。今天,提高国民人格素质,重塑中国人的形象已是时代的切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民人格建构始终是目的和根本,是最重要的系统工程。科学地提出当代理想人格模式,使国民人格建构有理想人格框架参照,必将唤起人们追求人格完美的天性,激励人们沿着人格阶梯向上攀登,加速提高国民人格的素质水平。 二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环节。人格建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决条件”。一般而言,国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地理环境的优劣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民族复兴的关键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决定民族能否复兴的是人不是物,是国民人格的建构。可以这样说,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和前提是实现中国的人格梦——中国国民人格达到世界范围的卓越、崇高和完美。甚至可以这样说,只有实现中国的人格梦,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 三是实现个人梦的根本保障。经验告诉我们,完善的人格结构是人走向成功与幸福的根本条件。一般而言,人的成功或失败、幸福或不幸,不决定于天和地,也不决定于他人,而决定于自己,即决定于自己的人格结构和行为选择。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充分均衡发展,那么,在一定环境压力下,他的行为选择就可能正确,获得成功;而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有残缺,那么,他的行为选择就可能出现错误,导致失败。一系列成功或失败,就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的命运。人格结构和人格层次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一个人只有自觉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向理想人格攀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层次,才能从根本上掌握自己的命运,走向成功和幸福,实现个人梦。 四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立德树人”和“育英才”的战略目标,给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阐明科学而准确的“人”和“英才”的内涵,否则只能使“立德树人”变成空泛的“套话”和“空话”。当代理想人格模式与“立德树人”和“育英才”有着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当代理想人格模式是制定“立德树人”和“育英才”目标的基本依据,是“人”和“英才”的内涵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征。所谓“立德树人”就是培育具有当代理想人格的人,所谓“育英才”就是培育具有当代理想人格的人才。“立德树人”和“育英才”战略目标必然要求深入研究和解读当代理想人格模式,只有说清当代理想人格模式,才能明确“人”和“英才”的内涵,从而形成全国共识,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 二、中国传统人格的历史发展 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整体历程看,中国传统人格理论和中国传统人格模式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基本历史阶段。 (一)先秦时期理想人格模式多样化阶段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精神导师,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元典,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格理论和多样化的人格模式。依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理论,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距今大约两三千年,在北纬30度上下,独立地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的犹太教先知们,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他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至今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是人类“终极关怀的觉醒”,是对原始文明的突破和超越。凡没有出现这样“终极关怀觉醒”的古代文明,在而后的漫长岁月里,基本上都夭折了。每当人类遇到重大挫折,往往都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元典中去寻找智慧。这些精神导师和他们的元典,既是对原始文明的突破,也是从那时起延续至今的文明的发轫。那时,中国处在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诸子百家,可谓群星灿烂,硕果辉煌。至今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流派,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格思想,如以君子、贤人为理想人格的儒家人格理论和人格模式,以“真人”为理想人格的道家人格理论和人格模式,以“强者”为理想人格的墨家人格理论和人格模式,以“智能法术之士”为理想人格的法家人格理论和人格模式等。中国先秦时代具有人格理论和人格模式的多样性,是中国传统人格理论和人格模式发轫的时代,为中国人格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传统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占主流阶段 春秋战国时代结束,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的“君子”人格或“贤人”人格成为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模式的主流。 中国传统儒家理想人格大致有一个基本特点和四个一般特点。中国传统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特点是奉行“和合之道”,注重协调性品格。其中,“和”表示关系,即各个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并对关系抱有明确倾向性——承认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主张加强联系,一体化沟通,共生共存;“合”是联合、结合、合作的意思。“和合”加在一起,是强调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的文明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共生、共存、共荣。“道”基本指规律,“和合之道”就是人类联合、合作,共存、共荣的规律。中国传统儒家理想人格,首先就是奉行“和合之道”,提倡协调性精神品质的人格。 除基本特点之外,儒家理想人格模式还有四个一般特点: 1.“仁爱”,指发自内心的对同类和自然的关爱。人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存在。人来到世界上,一开始就是复数,而不是单数。作为复数的人,怎样才能存在下去?儒家认为,最根本的是“爱人”,要有“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的精神。孔子用两句话表达“仁者爱人”的内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前面一句表达的是人道,后面一句表达的是恕道。儒家理想人格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具备“仁爱”的精神,既具有人道,又具有恕道。 2.“守礼”,指自觉地遵守“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如果只有仁爱精神,人类还不足以生存下去,还必须有礼。礼就是最初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在孔子那个时代,礼含有法律、制度、道德和礼仪等多种意思,是人应该遵从的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礼是中国这块土地上,最初被系统化阐述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礼最初产生于饮食。后来,文明发展了,生活更加复杂化,礼的规定也就更加细密和复杂。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住什么房子,坐什么车子,听什么音乐,看什么舞蹈,对什么对象在什么场合应当有什么样的行为,等等,都有规定,不能率性而为。孔子十分看重礼。他认为,即使爱人,也要区分对象和场合,用恰当正好的爱去爱,也就是以礼去爱,按“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去爱,否则可能走向反面。他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意思是,要克制自己,按照周礼去爱,按照周礼去行动,才算得上仁。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爱是具体的、特殊的,爱的对象是有差别的,因而,爱也应当有区别。总之,孔子认为必须依礼去爱,只有自觉地遵守礼,才能成为“君子”和“贤人”。 3.“中庸”,指自觉地奉行“中庸哲学”。孔子着重阐释了“君子”必须具备的“仁”和“礼”以后,很自信,认为依据这种思想就可以解决春秋时代的混乱,由乱世转变为治世。于是,他率领学生周游列国,劝说各个诸侯国息兵罢战,恢复秩序。然而,周游列国14年,他遭到冷遇,没人接受,也没有人请他当官。他在68岁时返回曲阜,心情惆怅。于是,开始反思和追问。反思的结果是,认为自己的理论没有错。那么,既然没有错,为什么周游列国14年都没有人接受?后来,他就研究《周易》,发现并深入阐发了十分深奥的哲学——中庸之道。中庸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合理性,追求合理性。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必须在度之内做事,超过度就会走向极端,即所谓的“物极必反”。中庸的“中”,要求恰当、正好、不偏不倚。恰当正好就是中。引申开来,“中”的意思就是公正的、公平的、无私的、无偏的、恰当的、正好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实事求是地对待人和事;“庸”就是用。中庸就是用中的方法、中的态度,用恰当正好的合理的方法对待人与事,如“时中”“刚中”等。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有“中庸”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中庸哲学不仅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凡是华人,不管有没有学过中国传统哲学,都会或多或少具有某种程度的中庸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4.“刚健”,指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性格。中国先民赞美太阳、崇拜太阳。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黄昏的时候从西边落下去,第二天早晨又从东方升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太阳是阳刚之气的代表,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住它前进的脚步,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最终战胜它。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无比坚强。人应当像太阳那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儒家认为,君子和贤人必须具有“刚健”的性格,勇敢、顽强、坚忍不拔。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绝的文明,这与中国人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性格有极大关系。 三、“主体人类学”提供的知识框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与中国梦伟大实践相适应的理想人格模式,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可供实践操作的知识框架。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主体人类学所提供的“人的生命本体”知识框架。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主体人类学从解读具体的“完整人”的视角出发,科学地阐释和论证了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同时揭示和阐释了人的生命本体的具体构成——“三级结构八种力量”。主体人类学认为,人格是一个由“三级结构八种力量”所构成的具体的“完整人”生命系统。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性,对中国、外国都适用。 人的生命本体“三级结构八种力量”的具体构成如下: 第一级结构是人格需要力,指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的需要和欲望的力量,是人格结构的基础层次,基本功能是给人格行为提供原始能量和基本取向。它包含三种人格需要力:生存需要力(如食欲、性欲、安全欲等)、归属需要力(如爱欲、类群欲、尊严欲等)、发展需要力(如求知欲、成就欲、完美欲等)。 第二级结构是人格判断力,指存在于人格意识之中的决定人格行为选择的理性力量,是人格行为的主导力量。它由四种人格判断力构成: 其一是思想道德力量(可用习惯性概念——“善”来简述),指人格结构中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力量,其功能主要是调控和掌握行为的方向和性质,决定行为的基本对与错,主要表现为协调性精神品质。 其二是智慧力量(可用习惯性概念——“真”来简述),指人格结构中的知识和智力的力量,其功能主要是提供行为选择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决定行为选择的水平,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精神品质。 其三是意志力量(可用习惯性概念——“勇”来简述),指人格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精神力量和心理过程,其功能主要是支撑人格结构,最终控制行为,主要表现为进取性和坚定性等精神品质。 其四是反省力量(可用习惯性概念——“美”来简述),指人格自觉地反省、超越和无限地趋向完美的水平和能力,其功能主要是进行人格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超越,主要表现为自我反省和超越的精神品质。 第三级结构是人格行为选择,指在外界环境压力下由人格需要力发动、由人格判断力判断而决定的人格行为。它是人格结构的功能,是人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的表现,既包含外向行为选择,又包含内向行为选择。 建构与中国梦伟大实践相适应的当代理想人格模式,应依据主体人类学提供的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框架(“三级结构八种力量”)进行。为了简约化和便于记忆,可以将上述指标系统进一步简化为习惯性概念系统,这就是“真善勇美”(也即“智仁勇美”)四项指标。“真善勇美”对应人的四种理性力量,即四种人格判断力,其中,“真”对应“智慧力量”,“善”对应“思想道德力量”,“勇”对应“意志力量”,“美”对应“反省力量”。所谓理想人格,就是“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反省力量”完整均衡发展的人格,也就是“真善勇美”(或“智仁勇美”)完整均衡发展的人格。 四、当代理想人格模式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主体人类学所提供的人的生命本体框架,可以这样简约地表述当代理想人格模式——集“多种人格力量”和“多种人格特征”于一身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也就是集“真善勇美”(或“智仁勇美”)于一身的理想人格。如果从“人的生命本体”角度看,依据主体人类学所提供的人的生命本体框架,人有四种理性力量,即“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反省力量”。所谓“集多种人格力量于一身”,指集“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反省力量”四种人格力量于一身。如果从人的现代化的角度看,就是集人的现代化的多种特征于一身,即集“进取性精神品质”“创造性精神品质”“协调性精神品质”“超越性精神品质”于一身。上述“四种人格力量”与“四种现代性精神品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中“思想道德力量”对应“协调性精神品质”,“智慧力量”对应“创造性精神品质”,“意志力量”对应“进取性精神品质”,“反省力量”对应“超越性精神品质”。“四种人格力量”与“四种现代性精神品质”之间是整体一致和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将上述“四种人格力量”和“四种现代性精神品质”进一步简约化,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真善勇美”(或“智仁勇美”)。当代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集“真善勇美”(或“智仁勇美”)于一身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 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需要出发,当代理想人格大致应有以下五个基本标志: 1.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正确(“善”)。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理想信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看待世界、国家、社会和个人问题。 2.具有合格的道德水平(“善”)。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爱国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仁爱之心,敬业和勤劳节俭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坚持公平和正义,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 3.具有较好的智慧力量(“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学习和正规教育,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性思维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4.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勇”)。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勇敢精神、竞争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好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控性。 5.有反省和超越精神(“美”)。接受自我与现实,但不满足于现实,重视反省和超越,趋向于完善或完美。同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当代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现实性和标志性。所谓“理想性”,指的是当代理想人格是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格理想、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最重要的人格载体,代表了当代国民人格建构的方向和目标,是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所谓“现实性”,指的是当代理想人格根植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经过努力能够具备的理想人格,也应当是当代中国公民的普遍人格和基本人格。所谓“标志性”,指的是当代理想人格是检验国民人格建构水平和质量的基本标志。多数社会成员是否基本具备当代理想人格是国民人格建构成败的基本标志,学生是否基本具备当代理想人格是学校人格教育成败的基本标志。 五、掌握“人格结构”一体化存在理念 当代中国理想人格模式——“真善勇美”(或“智仁勇美”)是一个集多种人格力量和多种人格特征于一身的完整生命系统,各种人格力量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规定,“一体化”存在。每种人格力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整体“人格结构”生命系统之中,并受整体人格和其他人格力量的影响和规定。每种人格力量之中也必然内在地包含其他多种人格力量的因素,并且受其影响和规定。认为每种人格力量可以单独孤立地存在、自我规定,是一种误解。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曾论述过此问题。孔子说:“‘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这段话的大意是:“爱好仁德而不爱学习,它的蔽病是愚昧;爱好耍小聪明而不爱学习,它的蔽病是放荡;爱好诚实而不爱学习,它的蔽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而不爱学习,它的蔽病是刺伤人心;爱好勇敢而不爱学习,它的蔽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而不爱学习,它的蔽病是胆大妄为。”可见,智慧力量对其他几种人格力量的渗透、影响和规定的作用。同样,其他每种人格力量也都能够对另外的人格力量发挥渗透、影响和规定的作用。“人格结构”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每种人格力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人格力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规定,“一体化”存在。因而,必须坚持人格力量整体均衡建构和发展。中国传统人格的发展历程与当代理想人格模式的构建_儒家论文
中国传统人格的发展历程与当代理想人格模式的构建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