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管理异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6年到2008年,管理学的变化在于“生产”和“创造”的不同。
这不仅仅表现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工作者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更是表现为管理上的截然相反,具体来说,工业时代是“求同不求异”的标准化管理,而知识时代是“求异不求同”的个性化管理。好在中国人一点都不愚笨,并且悟性很高,几乎是无师自通地领会了知识时代的管理真谛,包括了“如何运用想象力、如何面向未来、如何主动创造需求”。
异动1:董明珠力倡“工业精神”
格力电器公司总经理——人称“铁娘子”的董明珠,喊出了一个清晰的、令人振奋的、有别于传统商业精神的“工业精神”的口号,可惜响应者寥寥。据说,这是董明珠读《亨利·福特自传》悟出的一个管理真谛。
“工业精神”的实质,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就是“专业、专业、再专业”,而对于工业企业家来说,就是“专注、专注、再专注”。
异动2:江南春把“想象力”当成管理关键词
分众公司掌门人江南春以一篇《创意创造你的生意,想象力创造你的利润》,终结了中国企业持续高烧不退的“执行力”管理时代。
知识时代的管理不仅与“生产”无关,也与“执行”这个词毫无关联。知识时代的管理只意味着两件事,一是面向未来,二是主动创造(创新),连起来说就是“面向未来去创造”。因此,与其说“创造力”是受制于知识的不足,还不如说是受制于人的思维方式。
异动3:“创意企业家”名头叫响
如果说中国第一代企业家譬如张瑞敏、柳传志等是“工业企业家”的话,那么,中国第二代企业家譬如马云等就可谓是“创意企业家”。
工业时代的所谓“创新”,主要是特指科学技术的发明,而“技术发明”则是典型的显性知识,相反,代表着“隐性知识”显著特征的一些东西,譬如想象力、经验、智慧、直觉、甚至是灵机一动的突发其想等等,通常并不会被当作是创造力的源泉。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的最大区别,就是工业企业是以“显性知识”为知识源泉,而知识企业是以“隐性知识”为知识源泉。
异动4:陈春花提出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指出:“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是知识”,他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只有当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时,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社会。
还是中国管理学者陈春花说得恰如其分:“知识经济的唯一特征,就是人力资源变成资本”。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情况,当一个重要的员工离职后,相应的客户也同时被带走了。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客户关系问题,实际上却是客户对特定知识的依赖。由于知识(主要是指隐性知识)的独占性和与个体的不可分离性,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异化为特定的员工与客户的关系。
异动5:从知识经济到创造性经济
当下的中国社会,已经显露出了工业产能趋于过剩的现象。
据相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显示,就消费品的生产层面而言,2007年,中国成品鞋、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分别是68%、47%、45%和60%,中国已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厂”,但“世界工厂”声誉的背后却埋下了消费品生产严重过剩的隐患。事实上,所谓的“产能饱和”指的是生产过剩,而不是需求过剩。
当下,中国流行的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其实就是试图从生产效率时代走向自由创造的时代。大体上,企业组织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产品时代”,第二是“服务时代”,第三是“创造时代”。这其中,“产品时代”属于典型的工业企业时代,而“服务时代”属于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之间的过渡时代,只有“创造时代”才属于知识社会。
标签:企业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