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积压:订单、商店和补给背后的奥秘_订货会论文

畅销书积压:订单、商店和补给背后的奥秘_订货会论文

畅销品积压:订货、铺货和补货背后的玄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畅销品论文,玄机论文,订货论文,铺货论文,补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滞销品形成库存,说明企业在对时尚的把握和设计上出了偏差;畅销品也形成库存,则说明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出了问题。

畅销品也积压

畅销品居然会形成库存?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确实是很多服装企业的现实。

A企业今年秋冬装有一个畅销款,上市后很受年轻女性顾客的欢迎。年初订货时,经销商没想到这个新款这么好卖,订量都不大。等到了季节开始,这个新款一炮走红,各地经销商开始忧心缺货,频频递交补货单子。

这个款式要用到一种专门的面料,订货会新品订量不大,A企业也就没多准备。现在突然补货单爆棚,公司匆忙从台湾的面料厂进货,再组织工人加班生产,但等补货铺上柜台,已错过了多半个适销季节,补货有不少没卖掉。

B企业则是另外一种情况:适销季节开始后,哪些款式比较畅销开始明朗,各地代理商都会捂住自己的真实销售数据,向上虚报说自己这里也早早脱销了,避免总部把自己这里的畅销品调往那些已脱销的地区。不但如此,各地的代理商还会一窝蜂地跑到总部,把公司剩下的畅销品余货抢走。代理商的想法,是不管卖不卖得掉,先攥到手里再说。等到了季节结束,代理商那里没卖掉的畅销品就会像变戏法一样冒出来,退回到公司。

连畅销品也会形成库存,服装企业的库存风险可以说无处不在。

企业业绩的提升之道,就是畅销品少断货,抓住一切销售机会,滞销品少生产,降低积压风险。滞销品形成库存,说明企业在对时尚的把握和设计上出了偏差;畅销品也形成库存,则说明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出了问题。

畅销品少断货,把这个策略执行得最好的,是日本的UNIQLO。UNIQLO每年的新款大概只有200多款,上市试销后,一旦畅销,就大批量生产,形成销售放量。历史上,UNIQLO最有名的是一款“fleece”系列夹克衫,1998年下半年,该主题系列产品上市,半年时间销售200万件。马上,UNIQLO针对该产品推出一连串的宣传活动,同时积极组织货源。1999年,该款产品销量增长3倍多,达到850万件。直到2001年,销售了2600万件后,这款产品的销量才开始渐趋下降,其位置被新的主题系列产品替换。

四大品牌如何控制库存风险?

服装企业控制库存风险的手段有4个:

1.把风险转嫁给别人。如经销商100%买断,一经售出便不退不换。

2.换一个风险较小的产品。这往往意味着推出一些非时尚的服装,让企业产品在基本款、经典款中打转转。对这类产品,消费者对价格和质量更在意。

3.预测下一季的流行,甚至更进一步,通过影响意见领袖,引导流行走向。这是最卓越的服装经营之道,但也是绝大多数企业力不能及的。

4.不预测需求,而是对需求快速反应。缩短供应链,在需求窗口期间内,快速提供产品,取得一个满意的销量。

对香奈尔这样的奢侈品牌来说,其库存管理主要靠第3个手段;对耐克这样的品牌来说,主要靠的是第1个和第3个手段;对UNIQLO来说,依靠的主要是第2个和第4个手段。

依靠第2个手段,使得UNIQLO的营销策略有着价格战的色彩。UNIQLO最早就是一家低成本战略的廉价服装零售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UNIQLO把订单从日本国内转移到中国,但中国的厂商不乐于接受小批量的订单,UNIQLO开始探索超大批量的下单,就形成了少款式、大批量、低价格的业务模式,结果在有着从众心理和不出格文化的日本社会大获成功(但在讲求个性化的欧洲,UNIQLO就显得不那么成功)。

对于像ZARA这样的企业来说,则主要依靠第4个手段。

与ZARA齐名的H&M,则在企业内形成了两类并行产品线,分别是基本品产品线和时尚品产品线,其基本品的运作模式和UNIQLO类似,强调大批量、少款式、低成本;其时尚品的运作模式又和ZARA类似,强调小批量、多款式、及时生产。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H&M视为一个ZARA和UNIQLO的混合体。

原来这个经销商熟稔本地女性消费者看重款式和面料,因此在选货的时候,有一套“一摸二攥三润四吹”的土办法。

我们将GAP、UNIQLO、H&M和ZARA这四家企业排列,可以做个比较:

GAP已经做到了规范化和流程化,但设计上基本靠猜测,提前半年赌博式开发,一旦滞销就只好认命,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这已经显得过于缓慢;

UNIQLO则有了需求反馈的色彩,门店对后续订单安排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流程化的基础上企业进一步将经营决策权下移,组织变得扁平化;

H&M则到了内部信息透明化阶段,不再是传统的层级式组织,组织决策变得分散化和网络化,这使H&M能够适应更复杂的多目标任务。

相比前三家企业,ZARA处在快速反应状态:完全不依赖预测,就靠一体化的供应链,做到快速反应。

对于从现有的备货式生产方式,向快速反应模式过渡的企业来说,要结合自己当前的发展阶段,相应的借鉴GAP、UNIQLO、H&M和ZARA。

订货会的关键点

订货会的关键点是要帮助各区域经销商形成本区域的主推产品。

对服装企业来说,订货会是老板一年之内最看重的工作。国内服装品牌普遍采用代理加盟制,许多老板把订货会视为分散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订货会看做传递品牌营销策略的重要窗口。

不过,在实际中,许多企业的订货会,还是停留在任由经销商各自为战的放羊状态。这样做的结果,相当于让经销商在没有后方支援的情况下打游击战,一旦遭遇竞争对手成建制的部队扫荡,经销商以单兵抗群狼,很容易突然死亡。

利用领袖经销商的经验

很多有经验的经销商,都有一套“土”办法,对市场把脉很准。在公司没有出面统一组织时,这些领袖经销商往往独来独往,既不需要参考别人的意见,也不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心得。即便另外一些缺经验的经销商,虚心跟随,也很难从他们的脸色眼神中获得真意。

比如A公司在湖南一个二级城市的经销商,每年选货都很准,做得非常出色。以前大家都知道他眼光毒,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在公司的统一安排下,湖南地区的经销商开始互动订货,大家才了解,原来这个经销商熟稔本地女性消费者看重款式和面料,因此在选货的时候,有一套“一摸二攥三润四吹”的土办法。

当看着某个新款觉得不错,他就用手摸摸,看是否柔软;然后用力一攥,松开手看面料是否平顺展开;接下来再往面料上洒一滴水,看水晕化开得快不快;最后把面料蒙在嘴上用力吹一下,看透气性如何。这样简单一分钟下来,他对面料的贴身、塑形、吸汗、透气好坏就都有了一个估计,每年按这个路子选的货,卖得都不错。

形成区域主推产品

在订货会上,很多企业会展示全国的主推产品。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消费差异大,全国主推产品往往以经典基本款式为主。这样的产品,往往难以符合特定区域的消费者的购买偏好。

因此,企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区域范围,而后把区域内的经销商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在订货会上群策群力,形成本区域的主推品。这样,将会显著降低单个经销商的订货偏差。对多数企业来说,这个区域可以是一个省。

上面谈到的A企业,在每年订货会上,会按照季节到来的早晚,以及各地的消费习惯,将全国划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由区域经理负责。在新品走秀会后,召集辖区经销商聚到一起,逐一展示各款新品,让大家现场举手表示是否好销,过程中允许随意发言。这样,集合众人的经验,很快就能选出本区域的A、B、C类款式。然后,经销商的大订单,就都会集中在A类。最后订量最多的几款,就自然成为本区域下一季的主推产品。

做过实际工作的管理者都知道,尽管财务人员属总部派出,但为这样的“小事”,与分公司经理对抗,许多财务人员是顶不住的。

货到号清

对各区域分公司来说,做到“货到仓库货号查清”,是一个必须做到位的要求。

在服装行业,一款新品的最佳销售时间可能只有一个月,因此,在铺货的时候,要争分夺秒。这里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货到仓库货号查清。

所谓货到仓库货号查清,是指总部发货到区域分公司后,分公司要当日查清发来的货号及数量。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将货品开箱、配好,发往下辖门店(或各经销商)。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要做到,需要区域管理平台付出很大努力。一个总销售额几亿元的服装企业,在季节高峰期,每日发到省级代理的货品可达上百箱。把这些货在第一时间理清,并找出最急需上架的,在最短的时间内先铺上柜台,里面有大量的细节要做到位。

有的企业通过IT物流软件,帮助分公司在第一时间获悉总部发货情况。但在服装行业,变化的速度太快了,很少有软件能解决一切问题。拿A企业来说,每年都有部分产品委托外协厂加工,为了节约时间,A企业会派驻厂验收人员查验货品质量,质量合格就由外协厂直接发货到区域分公司。这些货往往已经到了分公司,总部那边还没来得及把外协厂的发货信息录入到IT系统中。像这样的情况,就只有靠分公司尽责,才能确保在第一时间,将货品开箱、配货、发走。

全码铺货

每个经销商、每个门店都希望自己的柜台第一批铺上新品。新品刚到时,首批来货量有限,在量上肯定无法同时满足所有门店的要求。有的区域管理者为了避免被抱怨不公平,就用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做法,跳码配货,每个门店都匀上一点货,但码都不全,随后等货陆续到齐,再把每个店铺的缺码给补齐。

这种做法不足取,因为它不是最佳绩效的做法。

正确的做法,是首批到货后,坚持全码铺货。货品铺到的门店,消费者在光顾时,只要看上一个款,就肯定有合身的码,这样才能不丢失任何销售机会。

那优先铺给哪些店铺呢?二八法则告诉我们,20%的店铺,能创造80%的销量。这20%的高产出门店,就是优先铺货的门店。

优先铺货给高产出店铺,还有一样好处,那就是能够比较快地掌握新款的市场接受情况。尽管在订货环节,集合了经销商的集体智慧,但还是有可能看走眼。高产店铺都有较高的客流量,能吸引较多的标杆顾客,优先对这些门店全码铺货,能够最快发现订货好坏,使分公司能尽早应变。

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口口声声重视补货,但大多数服装企业的现实都不让人满意。补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倘若一个企业的季内补货量,能成为季内主要订单来源,甚至能超过订货会,那么,这个企业就有非常好的快速反应能力了。

影响企业补货效率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B企业,每月对各分公司考核库存周转率,然后在全国分公司评比排名,排在后面的要受批评。这看起来一切都没问题。可B公司却发现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分公司月末不补货了。

深入调研之后,B公司才搞明白,原来公司对库存周转率的计算,是销售收入除以各月的平均库存。财务部门在计算平均库存时,用了月初和月末库存的平均数代替。这样,分公司每月下旬就不愿意补货了,担心货到后,来不及赶在月末前发走,拉低库存周转率的排名。因此,即便下旬有补货需求,分公司也拖到下月初才提,好让总部发来的货到达后,来得及赶在月末前发出去。

这个例子说明B企业的这项考核措施,由于细节不善,实际是伤害了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我们还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

在B公司的IT系统中,有分公司仓库每个货号的剩余详情。但实际上,这个数据常常会不准。数据不准的原因,可能是分公司员工的电脑操作技能不高,把数据录错,也可能是货品交接中出了岔子。有的时候,月末软件会出现某个货号库存为“负数”。

对于这种库存为负数的情形,总部也进行考核,倘若出现得太多,就会处罚。为了应对这种考核,分公司经理就要求财务人员人为修改软件后台数据,在月末把账“做平”。

正常的做法,应该是先盘库,搞清楚负数的原因,然后财务人员确认亏库,在软件中录入,让账“做平”。但在销售季节,分公司压根儿抽不出人每月盘库。财务人员只能先人为凑数填平了再说。这么三改两改,系统中的数字同仓库的实际,就越差越多。当然,年底分公司会有一次彻底盘库,届时,财务人员逐月拍脑袋凑数做平的账,会在彻底盘库后又改正得库账相符。尽管年末盘库后,系统数据变得准确,但在一年中的其他月份,系统中的数据变得有虚有实了。当系统中的基础数据不准,补货自然也找不到依据。

有人会说,可以要求分公司财务人员拒绝分公司经理的要求,但做过实际工作的管理者都知道,尽管财务人员属总部派出,但为这样的“小事”,与分公司经理对抗,许多财务人员是顶不住的。

还有人会说,可以要求公司取消这项考核。这也不可能。对于B公司而言,需要通过考核要求来提高各分公司的电脑操作水平。

还有人会说,那就提高分公司的人员素质。这话说得千对万对,但人员能力提升,实在不是朝夕的事。

所以,补货最能检验企业供应链的循环快慢。一定意义上,提升补货能力,是不能单靠规范化、流程化这些技术手段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企业从无机的机械组织转变成一个有机的生命组织。

标签:;  ;  

畅销书积压:订单、商店和补给背后的奥秘_订货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