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海南论文,旅游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当今旅游界的世界性课题。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研究。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批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宏观配置体系研究》为“九五”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成为旅游学科中第一个国家级重点课题;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对本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相比之下,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自然环境、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海南省,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薄弱。旅游业是最需要贯彻也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的领域之一。海南省有必要,也有条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海南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1〕, 是“对各种资源的管理指导以使人们在保持文化的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要”。〔2 〕其实质是要形成一种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旅游业急剧膨胀、繁荣背后的危机日益暴露的现实下提出来的,并迅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1996年,全球旅游总产出3.6万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0.7%, 旅游业连续四年登上全球第一大产业的宝座。与此同时,人们却也发现了许多新情况,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旅游资源枯竭现象”〔3〕; 巴布亚新几内亚出现土著居民与游客的争斗;大西洋、太平洋中的一些小岛由于游人大量涌入导致生态破坏而不得不宣布关闭……

即使在旅游业发展才短短十几年的中国,也出现了故宫、黄山游客严重超量,九寨沟旅游垃圾堆积,厦门黄金海滩沙滩消失,云南、贵州一些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因单纯商业化而魅力渐失等一系列问题。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危机,旅游社会冲突与旅游经济矛盾日益尖锐,已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海南是在近10年内迅速崛起的旅游热点地区。它以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从1986年到1995年,全省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三项主要指标分别按年均36.7%、 100%、21.1%的比例递增;1996年统计数据表明,全省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5%,旅游服务业(不含交通)上交营业税占地方工商税收的11.97%,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是,海南旅游业面临严峻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设计旅游产品,组织旅游开发,保持资源的吸引力和环境的舒适度,协调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既是由海南旅游业的现状所决定的,也是海南发展旅游业的要求。

海南以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属于易损型资源,而海岛生态和热带雨林生态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类型。游客的大量涌入,已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景观破坏、环境污染、野生生物的生存繁衍遭受影响、社会风俗习惯被改变、游人感受性体验降低等许多问题,已在海南初露端倪:

海口海滨泳场白沙门,原以其海水洁净、沙质白细而闻名。但是由于近年来缺乏科学的开发和管理,海水被污染浑浊,沙滩上到处可见瓦砾碎石。慕名而去的游客无不扼腕惊叹。

三亚的天涯海角,是海南的标志性景点,为游人必到之地。近年来客流量的剧增,尤其在旅游旺季,游览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遍地是垃圾,花草被折踩,景区管理无能为力。虽然1993年以后,该景点采取了扩大游览区范围的办法来分流游客,但仍无法满足迅猛增加的客流要求。目前该景点旺季时客流量为1—2万人/天,春节前后高峰期客流量通常超过3万人/天,远远高于景区的合理容量。

过去,一哄而上的旅游开发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也逐渐暴露出来了。一些部门和地方从自己的局部小利益出发,在滨海及温泉地区大量兴建度假村、游乐城以及不伦不类的文化村,结果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淡化了风情,影响了观瞻,还加剧了不正当竞争,使整个行业处于低效益状态。以住宿业为例,1995年全省平均开房率52%,79家主要旅游宾馆中有63家亏损,亏损面达79%;1996年全省平均开房率53.6%,考虑到持续的低价位竞争和巨大的投资成本,大部分宾馆仍为亏本经营。有识之士呼吁:让海南旅游业协调、持续地发展,即走一条资源、生态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的路子。

海南以其国内唯一的热带海滨和热带森林旅游资源及舒适的环境,在吸引休闲度假旅游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这意味着旅游活动对海南的影响,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将大大增强。

机遇也是挑战。海南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都要求尽快实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在旅游发展中的有机协调。海南旅游业有必要、也有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1.资源环境。海南省人口少、开发晚,自然环境遭受现代工业的污染较小。全岛绿地面积占60%以上,森林覆盖率40%以上,四季郁郁葱葱,常年有瓜果。国内外许多专家称赞海南是“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未受污染的长寿岛”,是“当今世界罕有的一片未受污染的旅游胜地”。而海南集自然风光、珍稀动植物、民族风情和文化古迹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热带海岛风光旅游资源,则是旅游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基本保障。

2.市场客源。立足于蓬勃壮大的国内市场,近10年来海南旅游接待人次以每年30%以上的高增长率增长。预计在今后10年内,仍将保持在12%以上。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则因为海南的交通、接待等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知名度的日益提高,在下世纪初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东亚、东南亚这个人口密集、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几乎都在以海南为中心,半径2500公里的辐射圈内。按旅游市场一般规律,国际休闲度假游多在20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可见,海南是具有大量吸引国际度假旅游的天时、地利优势的。

3.政府支持。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实行比其他特区更“特”的优惠政策,具有“三低”(低税率、地价、劳酬)、“三自由”(资金、物资、人员流动自由)的有利条件。而旅游业因其先导和支柱的产业地位,倍受各级政府的重视。不仅在规划、投资、用地、人才等诸多方面对旅游业进行政策倾斜,还大力积极推进旅游立法工作。1995年,国内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法规《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政府对海南旅游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4.经济和社会支持。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域经济有了巨大发展。1991年到9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8.5%,高出全国6.5 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平均递增47.2%;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完善,经济行为日趋成熟。“建设海洋大省”,“以海兴琼”的战略思路的提出,又为海南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注入了原动力。10多年的改革开放,也使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提高。居民也认识到旅游同保护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意义。

5.行业基础。1992年,省旅游局制定了《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几年来,全省旅游业以《大纲》为蓝图,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为目标,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全省已拥有各类旅游接待床位约5.5万张,旅游专用客车400多辆,推出六大系列拳头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八大片区度假游览地,涌现出一批诸如尖峰岭、兴隆热带植物园、南山佛教旅游园区等环境保护型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管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这一切,都为旅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调查研究旅游资源与环境。对资源和环境的清醒认识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情况,才能真正进行保护和持续利用。海南旅游资源类型多,分布广,价值评价及开发潜力评价难度大;地理环境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均较明显,形成多种多样的自然生态。而具体区域的环境容量测定必须把资源、环境与区域性主导旅游活动形式结合起来,所以显得更为复杂。这样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于目前已成热点的景区和度假区尤为迫切。

2.制定实施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规划的内容性质到规划的区域范围,都要层层分解落实。全省应以《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为总纲,形成由旅游业各部门规划、各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具体旅游项目建设规划等组成的规划体系。当前迫切需要做好六大中心系统和各市县的旅游发展规划,以使各地已经风风火火的旅游建设有据可循。另外,规划一经论证通过,就应具有法的效力,指导和规范开发建设的具体工作,而不应让规划仅仅写在纸上,束之高阁。

3.开展多种旅游活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日趋成熟要求我们推出多样化产品。跳出“三天二线”、“五天二线”的观光型旅游模式。在景点的选取、线路的组织、活动的安排上进行灵活组合。可考虑开展西沙群岛、大洲岛等的海岛科考探险旅游,尖峰岭、吊罗山等热带原始森林旅游;开辟海口——儋州——洋浦西部旅游线,陵水——保亭——通什中部旅游走廊;组织体育旅游、修学旅游、温泉疗养旅游等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新兴旅游方式,其中渗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海南省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尤其在岛的中西部,保存着世界上最原始的热带雨林和大片自然保护区。美国旅游规划开发专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莱曼先生和华尔西女士称尖峰岭自然保护区为“海南旅游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所以,海南应该大力提倡开展生态旅游。

4.加强基础设施与人才培养。建省以来,海南省交通、水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神速,多项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进出岛交通还过份依赖于航空运输。跨海铁路通道的建设将会大大提高海南交通的通达程度,极大推动旅游业乃至整个省的经济发展。岛内中、西线高速公路和环岛铁路计划的实施,也会对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虽然海南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但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来看,仍需要对人才的结构、数量、质量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整,并通过各种渠道从外地引进一些紧缺的旅游人才。

5.强化行业管理,规范经营服务。行业内的不正之风,是目前海南旅游业经济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旅游设施盲目上马,已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相互压价竞争,企业效益低下,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而导游、司机的高额回扣风、某些酒店员工的恶劣的炒作风,又使经营企业雪上加霜。经济效益低和服务质量低已经成为海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应运用法律的、行政的、行业的多种手段齐抓共管,尽快让旅游企业摆脱困境,即在用工上,推行执证上岗制度,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强制实行保护限价,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加强旅游质检队伍建设,强化行业监管职能。

6.完善行业间的协调补充机制。旅游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先导产业,旅游业发展能带动其他诸业的发展,但其他行业的发展,却往往会反过来对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综合协调各行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布局,对旅游业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合理分配旅游发展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收益,如采取税收、基金方式、来补偿对资源和环境的损耗的做法,值得参考借鉴。

7.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整个海南岛是个大环境。每一丝清风、每一棵绿树都是海南旅游业的本钱。各行各业各部门都要用长远和全局的眼光,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政府部门应继续强化环保的宣传、管理和监督职能,加快立法工作,限制污染企业,杜绝破坏性建设的发生,对乱砍滥伐,偷采偷猎及违章排污者严惩不怠。

增强人们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应从旅游行业本身做起:开展“绿色旅游”活动,加快中西部的生态旅游线路开发;在宾馆、度假村推广使用“绿色设备”、“绿色用品”,餐馆也要创造“绿色食品”系列;旅游从业人员更应自觉行动起来,形成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风尚,在导游词中增加环境保护内容。

只有全民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可持续旅游发展才能实现。

注释:

〔1〕匡林《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南开经济研究》1997 年第2期。

〔2〕徐德成等《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抉择》,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年第4期。

〔3〕Marchena M J/New Tourism Trends and the Future ofMediteranean Europe∥TESG——1995,86(1)21—31。

〔4〕孙大明、范家驹《海南省旅游规划与旅游开发》,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3年版,第39页。

标签:;  ;  ;  ;  

论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