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的主题、核心、主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干论文,常识论文,核心论文,主题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常识》的主题
综合教材各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经济常识是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问题展开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常识的教学主题,把握整个经济常识的内容,就应围绕此主题知识来建立认识结构。
第一课: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
本课对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核心问题是围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两个根本问题来分析价值规律的内涵、作用、作用过程,落脚点是遵循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胜劣汰,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这是整个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也是把握市场经济问题的起点。
第二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课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作了比较概括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重点是分析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和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落脚点是,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利用好市场的优势和宏观调控的长处,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教材体系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第三、四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两个层次上展开
从微观上,着重分析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回答企业在市场中如何生存和怎样生存的问题,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为此,企业必须遵循生产经营规律,不断提高、完善经营者的素质。这是对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深入和展开,也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进一步肯定。
从宏观上,分析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构成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问题的重点是国民经济的各大产业之间的结构问题,各大产业之间的结构除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外,还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落脚点是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强力干预。这是对市场经济内涵的深化与拓展,也是从宏观上观察国民经济的重要视角。
第五、六课:侧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之一的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展开和深化
国家力量介入国民收入中进行再分配,便产生财政问题;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渠道,税收制度是财政制度的基石;财政收入形成后,财政收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重大的影响。落脚点是财政和税收都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对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资金的汇聚、流通和使用,产生金融问题。金融体系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也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强有力的经济手段体系。落脚点是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实施有力的金融政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而且各专业银行、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本身就是市场主体。
税率、税种、财政预算、存贷款利率、投资等手段,都是国家掌握的调控经济的强有力的经济手段:一方面,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市场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由国家实施、使用这些强有力的经济杠杆,显示着国家在经济调控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经济的经济手段的多样化、具体化问题显现出来。
第七、八课:深入认识市场和市场规则
国内商品服务市场和世界市场,都是我国企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市场,从企业角度看,必须参与国内商品服务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遵循市场规则,赢得竞争优势。企业要扩大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市场,都必须讲究市场规则。从政府角度看,政府参与制定市场规则,应该维护市场规则的权威性。
以市场为基础,客观上,把企业和政府连结起来,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整个经济常识的主题,渗透在各课的主要知识之中。
二、《经济常识》的核心
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主要经济目标。
第一:为什么要优化资源配置?
(1)社会经济资源有限与社会需求无限的矛盾客观存在;
(2)从世界范围来看,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都是通过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来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
(3)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教训之一就是忽视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经济的粗放型增长;
(4)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方式已发生重大转变,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第二:经济常识教材的主要内容怎样体现代化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
第一课——肯定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就是优化资源配置;
第二课——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第三课——企业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合乎经济规律地实现和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为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课——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和重要表现,提升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积极调整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六课——由国家掌握、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优化资源配置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也是国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
第七、八课——不论是国内商品服务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起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只是其作用范围有差异。
可见,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
三、《经济常识》的主干
1.形成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中心问题的认识结构
(1)价值规律与市场的关系——注重理解价值规律的由来、内涵、作用及其作用的范围,是理解市场能够和怎样优化配置资源的前提;市场配置资源,其实是价值规律引导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当价值规律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经常地起作用,由市场来配置大部分社会经济资源时,市场经济应运而生。
(2)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获取和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取决于它能否遵循市场机制进行经营活动,即价格机制、效益机制、竞争机制;企业只能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此,企业必须自觉面对市场、适应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这种市场,从范围上讲,包括国内国际市场。
(3)企业之间基于市场而形成的关系——着重理解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取决于企业利益关系的状态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冲动。从企业来讲,必须参与竞争;从政府来讲,必须鼓励竞争、规范竞争,提倡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4)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的市场经济,既不是纯粹的自由经济,也不是纯粹的计划经济。从市场经济内涵中两种手段相互渗透的角度去分析,才能理解宏观调控手段的多样性、复杂性。政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间接管理和规范市场,弥补市场缺陷,此时发展经济有两手。“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国民经济朝前走”。
(5)产业与市场的关系——产业的兴衰,应理解为市场规律与产业结构调整规律的统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实质意义上是优化资源配置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淘汰落后的、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低又浪费经济资源的产业和部门,既要靠市场,又要靠政府。
(6)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去理解其关系,才能严格界定它们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地位、角色及其相互关系。这当中既有企业转变经营思想的问题,也有政府转变职能的问题。“不找市长,找市场;找了市场,找市长”。
(7)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宏观经济手段包括税收、财政、利率、汇率、利息等方面,它作用于经济发展有两个层面,即国民经济的全局和国民经济的微观局面。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
2.形成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涵为基本线索的认识结构
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能够配置资源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其信号包括价格、竞争、供求等。不论生产资料市场还是商品服务市场,也不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均是如此。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都是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企业:一切参与市场经营管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包括国有企业,而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满足市场需求,力争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切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不论企业参与哪一种市场竞争,都必须尊重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
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用好调控经济的所有手段,行使好政府职能,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责和应有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
上述三个基点,构成把握整个经济常识的一个总框架、大轮廓。
3.形成以社会再生产基本环节为依托的认识结构
市场经济的内容中突出了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构成、市场规则、宏观调控等要素的分析,在这些要素的分析中,隐含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内在关系。
生产:生产是基础、源泉,没有生产,其他环节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事生产活动的主要是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生产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组织者,企业和经营者、产业和劳动者,都是在生产环节中从事生产活动的因素。这些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市场主体与市场的关系来展开的。
分配:分配是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在生产领域进行初次分配,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进行收入的再分配,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收入。国家凭借权力介入分配过程并调节社会财富的走向,居民收入中的多余部分进入银行和储蓄等投资渠道。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居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交换:交换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以市场为基础,完成商品交换和劳务交换,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消费:消费既是生产的终点,也是生产的起点。居民的生活消费、企业的生产消费,都是通过市场来完成。商品服务市场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必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目前尤须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