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供需分析_小额信贷论文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供求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额论文,农户论文,信贷论文,农村信用社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有着9亿农村人口的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需求增长缓慢,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与我国小额信贷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是由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所构成,连接供需双方的是适应不同金融需求特征的信贷产品。在农村金融系统内部,不同的供给主体根据不同的需求者的金融需求特点提供相应的信贷产品,以实现农村金融系统的有效运作,农村金融系统的功能实现就体现在供需关系之中。在农村金融系统内,目前农户的信贷能力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不同金融需求需要不同的金融组织和不同形式的金融供给来满足,见表1。

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农村金融领域内,由于缺乏合适的有效连接金融机构与农户的信贷产品,农村金融发展面临供给与需求失衡的困境。面对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和中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服务覆盖面窄的问题,199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信用社普遍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农户小额信贷是农村信用社根据农户生产经营的特点专门开发的产品,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广大农民愈来愈多地参与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资金支持。据调查98%农户有贷款需求,小额信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相对于农户旺盛的资金需求,农信社明显地资金供给不足。而且,在农户信贷需求多样性变化情况下,农户信贷供给模式未能随之发生转变,形成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非均衡。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供求函数

影响农村信用社对农户所提供小额信用贷款量和农户对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量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金融机构发展状况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为了能深入分析,我们简化了一些变量。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供给函数为:

其中:是指贷款利率,贷款利率越高,其供给量S越大;是指贷款沉没的风险,与供给函数成反方向变化;R-C是指该笔贷款的收益减去成本,其值越大,供给量S就越大;w是指其他一些因素,如分配在其他用途的贷款量,农村信用社所吸收的存款数量,央行及政府对小额信贷的政策扶持等。

农户小额贷款的需求函数简化为:

(2)

其中,是指贷款利率,其值越大,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越小,是指农户从其他途径得到的资金的利率,与需求函数成反方向变化;R’-C’是指该项投资的收益与成本之差,数值越大,对小额贷款的需求量D就越大;w’是指其他因素,如得到贷款的难易程度,从亲戚处取得无息贷款的难易程度等。

二、农户小额信贷供求

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1.从小额贷款的供给方面——农村信用社来看

(1)部分农村信用社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积极性不高。

从农村信用社方面来看:第一,以小额信用贷款供给函数S=f(,R-C,w)分析,目前比较低,而却很高,造成了R-C很小。据有关资料研究,小额农贷成本率比企业贷款成本率高出0.72%,而收益率却比企业贷款收益率低1.377%,造成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第二,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等级评定时对农户个人信誉、还款记录、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缺乏一套切合地方实际、科学完整的评定办法,信用等级评定主观性、随意性较大,农户档案较为粗糙,甚至存在应付的现象,操作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第三,农户小额贷款见效的缓慢性和长期性与金融机构考核机制的短期性发生冲突,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和带动是长期的和缓慢的,很难在短期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急功近利已成为通病的情况下,要农村信用社领导来做这种麻烦重重且成绩短期又见不到的事,有点勉为其难。因此,信用社对于推广农户小额信贷积极性不大。

从信贷员角度来看:信贷队伍力量有限,贷后管理难。一方面,目前基层信用社支农一线人员基本是主任和信贷员各一名,主任还要兼顾日常管理工作,而小信贷款遍及乡镇的各个角落,交通不便,人数众多,具有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工作量大等特点,每个信贷人员一般要管理不同村落的数百笔贷款,从贷款的调查到发放,都显得力不从心,直接影响了农户小额信贷工作的开展。而一旦增加相关的激励,如对管理小额信贷的信贷员增加奖金,无疑又增加了农村信用社运作小额信用贷款的成本。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中,一般要求信贷员对于贷款实行终身责任制,要求信贷员“包放、包收、包收益”,这种责任赔偿制度,必然使信贷员选择支持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农户,自身经营规模及实力不大的农户反而得不到农村信用社的扶持,这就违背了小额信用贷款的初衷。

(2)小额信用贷款的来源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市场主要金融机构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目前邮政储蓄机构是分流农村资金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网点所吸收的储蓄存款直接缴存给人民银行,而且邮政储蓄可在中央银行稳获“无风险收益”,比农信社有更大的吸储优势。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升至1.23万亿元,储蓄市场占有率达9.25%。到2006,全国共有7.6万个邮政营业网点,其中5.8万个分布在农村地区;3.6万个邮政储蓄网点,其中2万个分布在农村地区;4.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其中3.2万个分布在农村地区。截至2006年8月,中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1.54万亿元。一方面是农户强烈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是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农村的资金缺口很大。从对一些地区的调研和相关资料表明,农村至少有四成左右的资金缺口。

农信社本来就资产质量不高,亏损大,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后,一方面由于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农信社资金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由于农信社在吸收存款上受到限制,如财政性存款、社会保险存款等规定不能到农信社存款农信社的存款得不到相应的增长;再由于中央银行为支持“三农”,要求农信社加大对农户贷款的力度,但政府在税收上却没有给农信社必要的照顾,这使农信社负担加大。农信社既面临着支付性风险,又要满足支农资金需要,资金问题最终成为农信社推广农户小额信贷的核心问题。

2.从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方——农户来看

(1)农户获得小额信贷的成本过高限制了申请的积极性。在农村信贷市场,依然存在着一些寻租、设租行为,如信贷员要求申请贷款的农户请客送礼,或者要求在获得贷款时,留贷款的一部分存在社里,这样就变相地提高了贷款成本。在需求函数,即公式中,成本提高使得小额信贷利率与其他途径的贷款利率的之间差距变小,甚至小额信贷利率超过

(2)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农户小额信贷中的逆向选择问题(Stiglitz和Weiss 1981)。农户小额信贷是一种无需抵押、以个人信誉担保的贷款,农户凭身份证和贷款证就可方便地获得规定额度内的资金,这是农户小额信贷的显著特点。但是有个别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双保证人和双关系人,以及多保证人和多关系人的“多重信用”现象,降低了信用评定小组和贷款证的信誉,背离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的初衷,增加了农民贷款的难度。农户小额信贷的贷款证制度使一些不符合信贷条件的农户与没有资金需求但有信贷能力的农户在“黑市”上交易信贷额度,导致信用社放款对象的偏差,个别没有资金需求的农户为他人贷款;不具备贷款资格的非农户或已经得到资信额度内小额农贷的农户,利用他人身份证件,以农户名义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套取农户小额贷款,形成了事实上支农资金“垒大户”问题。

(3)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小额信贷中的道德风险问题(Bester和Hellwig 1987)。农户对小额信用贷款的误解造成人为的坏账、呆账。有些地方尤其在一些偏远农村的农户对小额信用贷款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支农”、“扶贫”的性质决定其无市场硬约束,到期不用归还。在这种思想意识下,有的农户不是从自己的生产经营出发,不管自己有没有资金需要,就极力争取贷款;有的贷款到手后,不是用于发展生产,而是挪作他用;有些有偿还能力的农户则采取各种手段来逃避还贷。同时,由于这种偏差,农户对于贷款的各种成本收益缺乏基本的权衡,往往盲目扩大生产,降低贷款的成本预算,造成无法还贷。

(4)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主要还是靠天吃饭,抗风险能力不足。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呆、坏账的最主要原因。农民在受到自然风险威胁的同时,又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一些传统低值的农产品已形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种子、化肥涨价,粮价下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增加了小额信用贷款投入的风险。

3.农户小额信贷的供求结构性问题

自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开展以来,农户信贷需求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富裕农户信贷需求户数和需求量双增长,一般农户信贷需求户数和需求量在2003年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而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户数下降、需求量上升。

(1)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下,富裕农户信贷需求增长导致农户信贷需求总量上升。富裕农户主要从事较大规模的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运销和社会化服务等等,资金周转量大,使用期限较长,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数量较大。

(2)受收入增长的带动,一般农户资金自给率提高,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新农村建设带动消费性信贷资金需求上升,一般农户由于解决了温饱问题,有部分资金可用于提高消费水平,但是比起富裕农户资金尚不充裕,是农户消费贷款的需求主体。特别是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户消费贷款中,教育、医疗开支占绝对份额。

(3)贫困农户在农户信贷需求中范围最广泛,贫困农户收入状况较差,缺少甚至根本没有生产资金,贫困农户有信贷需求,但是受自身条件限制,实际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户数和金额较少。

在农户信贷需求多样性变化情况下,农户信贷供给模式未能随之发生转变,形成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非均衡。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大力推行小额农贷,有效地支持了农户发展。但由于现有农户信贷品种较单一、信贷管理规定及其他因素制约,农户信贷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农户信贷供给与农户信贷需求结构性非均衡现象日益突出。

(1)信贷产品缺乏针对性、富裕农户信贷需求难满足:1、贷款金额小,不适应富裕农户规模化经营信贷需求。2、贷款期限短,不适应农业经营活动周期信贷需求。

(2)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基本满足了一般农户的信贷需求,但仍存在结构性矛盾。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主要投向农业生产经营,对农户消费贷款限制较严,实际发放的数量较少。部分农户出于消费的需要,在无法正常申请消费贷款的情况下,只能以生产费用的名义贷款,一方面使贷款被挤占挪用,另一方面造成信贷统计数据失真。农户消费贷款的推广程度与农户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后,农民在改善住房及其他物质生活条件的信贷需求将更加广泛,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3)贷款对象缺位,贫困农户信贷供给问题被忽视。贫困农户的信贷供给基本处于空缺状态,大量的贫困农户难以得到信贷扶持。

最后供求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形成行为差别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入,使小额贷款的供给主体——农村信用社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而小额贷款需求主体——农户首先考虑的则是贷款成本与方便性。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农业经营空间较大,农业生产受市场、自然条件和技术等多重风险的困扰,农村信用社往往会高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加之贷款终身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信贷员的放贷积极性。信贷需求主体——农户则由于传统经济思维定式作用及对市场缺乏全面必要的了解,往往会低估农业经营的风险。互相攀比心理导致个别农户不是从自身需求出发,而是先把钱贷到手再做打算。这样二者就会产生明显的矛盾,一方面是信用社“惜贷”,一方面是农户“盲贷”,小额贷款资金难以充分发挥其效用。

图1所示S和D表示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如果农村的资金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则供给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均衡点E,此时的均衡的利率和资金数量为r*和Q*。由于农村正规金融的资金供给有限,如S[,1]供给曲线,在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如果规定最高利率不能超过r*;则存在资金缺口Q*Q[,2];如果政府适当放开利率管制,允许利率在一定的幅度内浮动,但规定最高不能超过,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Q*Q[,1]的资金缺口。这意味着,在政府对农村贫困户支持力度还不够的情况下,将有一部分的农户想贷款却无钱可贷,因此从宏观上说这不符合农村贫困户的大多数人的利益。

图1

三、政策建议

首先,农信社自身要加大吸收组织农村闲散资金的工作力度,通过改进服务,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通过盘活旧贷,增加支农资金实力。在目前大多数地方实行农村信用社县联社统一调度资金的基础上,应逐渐扩大范围,建立区域性的农村信用社资金融通网络,条件成熟时可以建立全国性的资金市场。

其次,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合理安排农村金融机构布局,疏通横向资金融通渠道。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的自然条件、产业构成不同,信贷资金供求状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地方资金严重不足;有的地方资金过剩,需要找出路。由于农业投资和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余缺问题,单靠短期拆借是难以解决的,这就需要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资金应逐渐改中央银行“集中收购”为进入市场融通,可以通过同业借贷的方式,转借给当地农村信用社使用,也可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债券。同时,稳定农村信用社与中央银行的资金融通关系,也是完善农村融资结构,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积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降低小额信贷运营成本。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于额度较小、贷款对象分散,相对管理成本很大,再加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属于典型的零售业务,小额农贷的发放面涉及千家万户,操作成本高于商业银行一般贷款操作成本,其存贷利差只有高于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小额贷款利率应超出资金成本8%-15%左右在中国,但按目前我国农信社的资金成本3.5%左右的水平计算,小额贷款利率应在11.5%-13.5%之间,而目前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一般在6.9%左右,大大低于国际上通行的小额贷款的利率区间。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农信社走向良性循环,关键是利率问题,只有放开利率,农信社才有出路。

从国外经验来看,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经历了从补贴式、只针对贫困家庭的运作到现在的商业化运作这两个阶段。从它们的实践来看,原有的模式积累了大量的贷款损失,而采用商业化运作后,取得了双赢的局面。其中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实行了利率市场化,其利率一般高于商业贷款利率。我们从农户的贷款需求函数也可以看出,如果小额信用贷款的利率比其他途径的利率高,农户也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应积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以弥补小额信用贷款的高运营成本。

第四,中央银行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投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向农业投资的积极性,拓展直接融资的渠道。

标签:;  ;  ;  ;  ;  ;  ;  ;  ;  ;  ;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供需分析_小额信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