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江苏省南京高中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追求_课程论文

以美育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江苏省南京高中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追求_课程论文

以美育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江苏省论文,高级中学论文,素养论文,协调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感性教育,其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重在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育,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和理性的审美教育使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于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当前,美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大家对美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学校审美教育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无法满足广大青少年获得全面发展的需求。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南菁高中”)创办于1882年,其前身是我国清朝江苏学政兼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在左宗棠协助下创办的“南菁书院”。清末,它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百余年来,南菁高中校名几经更改,校址数次搬迁,但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精髓却始终未变。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蒋新松等10位院士和10位将军,汪曾祺、顾明远、沈鹏、曹鹏等一大批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近年来,学校凝练了“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确立了“为国家民族培养未来强者”的育人目标,形成了“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审美见长”的办学特色,提出了“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的南菁气质要求。为落实学校的育人理念,南菁高中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开发了美育课程。2011年,南菁高中被确定为江苏省唯一的美育课程基地,美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逐渐系列化、体系化,以美育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成为南菁高中的价值追求。

      一、美育课程价值的多维审视

      “课程”这一术语源自古罗马战车竞赛的“跑道”一词。[1]对此进一步理解,课程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履历”或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包括教与学的活动、计划、实施与评价。一所学校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是基于学校的传统和特色,体现着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南菁高中的美育正是基于促进师生幸福成长的办学追求,为每位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机会,让学生在课程的实践中提升个体的生命境界,成就美好的生命和幸福的人生。其美育课程价值追求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促进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近代以来,古典教育关注人自身完善的人文性传统被逐渐淡化,知识传授和技艺的形成已成为现代教育最突出的特点;过于强调应试性和专业性,使教育背离了其原初价值追求,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价值性的发展方向被遮蔽。正如席勒所说:“在现时代,欲求占了统治地位,把堕落了的人性置于它的专制桎梏之下。利益成了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2]当代学生出现的人文素质偏低、艺术素养不高、重理轻文、高分低能等现象,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人文素养培育的现象,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重大转型。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越来越需要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科学素养看,现代工业需要能驾驭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工具的高素质劳动力生产智能、个性、创意的产品。同时,现代生产需要合作、分享,需要在生产中更加凸显人的价值,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生产的重要特质。从人文追求看,“人自身的需要”成为现代生产的终极价值追求,人不是物质的“奴隶”,而是自我的主人。由此,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命题就是如何通过教育进一步高扬人的价值需要,进而引领人的行动,走向智慧创新、主体关照的新阶段。因此,“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变得十分迫切。

      正因为我们被“物”所包围,我们被欲望所牵引,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媚俗和商业气息的所谓“美”,所以我们才迫切需要换一种思维关照自己的情感、灵魂与他人,关照这个静默不语却不断变迁的世界。[3]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以个体发展的完整性为指向,让学生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正如席勒所说,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纯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美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协调和谐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状态,为各种能力的高度发展和充分协调提供基础。[4]美育是充分发挥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意识,帮助受教育者在关心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追求精神价值;在追求知识技能的同时,也重视内心世界的丰富;在寻求个人需要满足的同时,也尊重社会与他人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必然导致人的畸形成长,更不用说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融合科学思维与艺术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首先,美育能促进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的想象能力,形象的想象能力在人的思维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是由已知形象创造出未知形象。想象力是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外来的审美信息或审美对象进入人的审美视野后,人凭借其个性化的记忆、想象和情感,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象。因此,审美活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特质。在欧美一些国家,艺术教育被明确定义为一种创造性教育。[5]科学研究有赖于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为凭直观形象进行模拟和推理。例如,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Wegener)正是根据“大西洋两岸边海岸线相似,非洲西海岸和南美东海岸像一张撕成两半的纸”的形象观察,凭借想象力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牛顿凭借对“苹果落地”的想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这种活动机制恰恰也是人审美能力的重要表现,直接发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

      美育能促进人整体创造能力的培养,包括创造欲望、动力,创造性实践技能与创造性思维意识。赫胥黎认为,能够从科学的推理中感受到优美、美妙和乐趣,能够从文学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理智,是受教育的最佳境界。[6]科学的思维与艺术想象力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源于人对艺术和美的追求。科学家往往遵循本能追求美而获得深刻的真理。美育是体验性与参与性高度融合的活动,是富有想象、直观感性、自由表现、饱含感情、身心投入、注重过程的愉悦体验。

      美育活动能促进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的各种能力、知识与技能得到全面发展。“优美的山野令人心旷神怡,它使我们的精神从人生的忧愁中解放出来,赋予我们以勇气和希望。奔流不息的大河使僵化的思维活跃起来,得以扩展死板的思维范围。郁郁葱葱的大森林还诱发出万物之源——生命的神秘感,唤起对生命的尊重意识。”[7]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潜能就是在这种对生命激情的唤醒中实现的。可见,美育不仅激发了人类巨大的潜力,发展了人类的技能,而且使人类的审美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键是具有广阔审美视野和较高创新素养的人才,因为这一产业的核心竞争是对人审美需求的满足。审美需求是想象力与实用性的统一,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思”是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新式竞争”。[8]诚如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赵勇所言:“中国正致力于由低端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向以创新为主的知识型经济模式转化。一个由创新驱动的社会一定是由创新型的社会成员组成的。而创新型人才绝不会是来自那些强迫学生们背诵考试标准答案,或是看学生能否反刍那些以填鸭方式教给他们的知识,来作为奖惩方式的学校。正因此,中国决心要把应试教育改变成为素质教育。”[9]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能力培养,而应该走向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引领,让学生的成长具有美的意旨,充满想象力,追求美的表达。

      (三)培育人的健康情感和审美观念,唤起人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

      价值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价值追求,让人类不断摆脱自我的束缚,走向更宽广的精神高地,进而追求人生价值的充盈和生命尊严的神圣,这与美育目标是一致的。美育正是通过审美体验活动培养人的健康情感和丰富深刻的审美观念,进而提升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自觉地追求充盈卓越的审美人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理论。而学校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泛滥和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化诉求,让教育很难真正充满诗意,教育培养人的使命被弱化了。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的课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美的思考和对价值的渴求。“人之为人不仅在于人有不同于动物的生理结构,更体现在人具有独特的创造能力以及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的不懈追求。人不满足于仅仅解决温饱问题,满足于口舌之快和本能欲望,更追求有品质的精神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超越现实,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10]

      康德认为,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根植于原则之上,“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这样就概括了它的全部。唯有当一个人使自己的品性服从于如此之博大品性的时候,我们善良的动机才能成比例地加以运用,并且成为德行美的那种高贵的形态”[11]。学校如何致力于德性和人性的培养呢?对此,南菁高中提出现代性学校建设,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现代化为根本出发点,提升学校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其具体包括教育场域中师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认识、知识结构、精神气质等内容的现代性转变,而这些价值理想都必须借助学校教育生活的重构来完成,如课堂如何渗透美育的理念,彰显人的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的要求,建设生成性、人道性、民主性的理想课堂;课程如何系统整合,引领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中去理解美、欣赏美,进而去创造美等。

      对审美情感的培育,可以让人心灵更加美化,使人的精神境界更加高远,进而使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达到完美统一。近代西方哲学认为,人的心灵与精神领域可以分为认知(cognition)、情感(emotion)和意志(will)三个方面,情感既包含着理性与认知的因素,又勾连着意志与欲望,在二者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在教育领域中,美育起着勾连精神领域知、情、意的重要作用。虽然脑科学、心理学还不能完全解释创新思维的特点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但通过考察科学领域有着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可以发现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对科学探究非常感兴趣,有献身科学的专业操守和责任感,善于合作等。这些品质的培养不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学习,更需要从小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感教育,需要引领学生走向求真、扬善、唯美的人生境界。

      二、美育课程开发路径:以美育重构校园生活

      美育功能的实现方式,不是靠抽象的思想灌输,也不是靠理性的认同与接受,而要靠主体的自觉参与、认同与选择,这是在主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评价过程中实现的。南菁高中遵循美育规律,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艺术资源的育人功能,构建综合性的美育课程体系,形成了学科全面渗透、课程综合调整、教育全过程覆盖的美育特色。

      (一)以学校文化涵育师生的精神气质

      品位高雅的学校文化具有和谐、包容的特质,处处给人以愉悦的美感,陶冶着师生的性情,孕育出师生心灵深处对美的无限追求。但让教育成为一件快乐的事的美好愿望却一直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由精神长期被压抑。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始终走不出应试教育的藩篱;以考试评价代替学业评价、分数至上的教育思维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以至出现“绿领巾”“吊瓶班”等教育怪象。

      学校教育应为师生营造愉悦的环境,引领师生追求崇高的价值。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引领师生过一种浪漫的校园生活,使学生乐学好学,教师乐教善导。学校的建筑、一草一木都应该被赋予文化寓意,体现出学校的办学追求,让人陶醉其中并受其浸润。雕塑、楹联字画、文化景观,甚至学校的铃声、场所的命名、道路指示牌,都可以作为文化的符号,阐释学校对美的追求。师生精神面貌是一所学校最显性的标志,朴素大方、文明有序、尊重包容、相互关爱、互相悦纳应是校园师生精神面貌的特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校园就会洋溢着自由创造的精神和蓬勃活力。

      (二)以学科全面渗透传递教育对美的追求

      美育虽然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非常重要,但在中学生课业负担本来就非常繁重的情况下,美育不能再依靠增加内容、占用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实现。因此,南菁高中将学科渗透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路径,将美育的要求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赋予课堂教学丰富的审美价值追求。学校主要通过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在基础学科教育中进行美育渗透,让学生喜欢并享受学习。课堂不仅为了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更包含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培育功能。因此,美育内容在学科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价值的深层建构,如语文的语言之美、数学的思维之美、外语的异域之美、物理的简约之美、化学的变幻之美、生物的生命之美、历史的智慧之美、地理的自然之美、政治的辩证之美、音乐的赏心之美、美术的悦目之美、体育的健康之美等。

      南菁高中要求教师将美育渗透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构建充满美学意蕴的课堂教学生态,改变课堂枯燥无味的局面。这也符合学科教学规律。例如,数学的结构美、对称性和简洁性都具有美的意蕴,这种对数学美的追求能促进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见,美育在学科中的渗透具有双重价值,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能让其发现学科中美的意蕴,激发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

      (三)以课程整合构建学校美育的理想平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围绕学科结构进行,分科教学容易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求知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审美和创造的欲望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发,导致生命活力和求知动力的逐步弱化。对此,学校要整合课程,实施全面的教育,而课程整合与学科渗透也是学校美育的有效载体。

      首先,在美育实施途径上,学校要确保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并突出艺术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其次,课程整合强调课堂教学向更全面的综合教育课程模式转变,更加强调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有研究人员指出:“加强学科统筹,一方面是因为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2]最后,将美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去感受社会美丑,在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素养。

      南菁高中美育课程整合的主导思想强调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动态生成的课程实施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等。必须强调的是,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美育实践,要实现何种美育目标,都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课程中所蕴含的美。学校要将师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纳入常态化教学,打造活动型课程、交互型美育课程群,促进学生向“求真”“求善”“求美”的多元方向发展。

      三、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以教育成就师生的人生幸福

      学校文化说到底要为师生营造一种愉悦的环境,引领人的价值追求。朱邦芬院士在谈到中美教育的差别时认为,中国教育哲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于大多数学生的比较规范的课堂教学和比较严格的课外练习,美国教育哲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为少数天才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和非常好的环境。[13]杨振宁先生也曾深刻地指出:“一般来讲,对于多数学生,90分以下的学生,中国的教育哲学比较好,能够训导他们成才,少走弯路,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至于90分以上的学生,他们常常不大需要训导。对于这些学生,美国的教育哲学一般能够提供更多的空间发展他们的才能。”[14]这表明,少数天才学生的成才主要得益于学生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当前,部分中学将升学作为学校发展的唯一价值取向,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和被教育奴役的对象,夸美纽斯把这样的学校称之为“人才的屠宰场”,其中的教育生活毫无美感可言。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以诗意的教育追求去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探求未知世界和创造美好人生的欲望。美育是情感的教育,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相协调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的教育,它通过解放和提升人的感性来培育健康人格,改善人的审美品质。

      以美育重构学校生活,让师生在美的体验中成就未来,正是南菁高中的教育愿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言:“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领域,一面又是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15]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构建审美的教育生活,能够积极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追求,给人以想象、启迪,予人以喜悦、同情;审美的教育生活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创造、参与和享受的过程,是人与人、人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一种“应当如此的生活”。

      南菁高中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来进行审美课程体系建设的。历经沧桑的百年南菁,以其融合历史与现代的校园风貌,为学生提供了美的生活学习环境;学校独有的沈鹏艺术馆、明远书屋、邢秀华书法艺术馆、民间艺术珍宝馆等全国知名艺术场馆,是学生美育的丰富资源。南菁高中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依托这些独有的文化艺术资源全面展开,其课程开发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器物研究,对艺术品的形式展开具体分析,突出科学的“求真”精神;二是文化研究,对艺术品的时代内涵、风尚与文化精神展开讨论,突出伦理的“求善”意识;三是鉴赏研究,对艺术品所展现的美感进行个性化的分析,辅以艺术创作实践,使学生得到富有个性的美育熏陶,突出个体感性经验的“求美”效果。学校开设有书画鉴赏、建筑环境与文化、陶艺、插画、建筑模型设计、欹器的探究与复制、文物鉴定与考古、人机互动的审美模型等课程,这些课程使南菁高中校园充满了“美”的气息。今后,南菁将构建立体的美育课程体系,让美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这一高瞻远瞩的时代教育强音指导下,美育要以培养富有审美眼光、保有艺术敏感、怀着天真之心的“人”为最终目标,成就师生的生命幸福。加强美育、立德树人,是党在中央文件中对包括南菁高中在内的所有学校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南菁高中将坚守全面育人的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标签:;  ;  ;  

以美育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江苏省南京高中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追求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