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公用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绩效评价论文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地方政府论文,绩效评价论文,公共事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是指用来反映和概括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水平的概念和具体示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的一个难点和焦点[1]。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中与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相关的指标有十大类(注:包括社会类指标、卫生类指标、教育类指标、社会保障类指标、环境保护类指标、公共财政类指标、公共治理类指标、公共基础设施类指标、信息化指标、科技类指标。参见陈潮升.政府改革与经济治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1-172.)。国家行政学院李军鹏先生依据政府公共产品的主要类别,提出政府公共供给指标体系由八大类33个指标组成[2]。国内外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很有价值。但是,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多只是从社会评价和经济测量的角度,将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分散在社会发展评价指标和政府公共供给指标体系之中,而作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不强。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缺乏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技术平台研究,使得指标体系的设计流于拍脑袋和满足于对已有指标体系的修补上,没有将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当前我国政府绩效信息统计工作联系起来,没有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相关数据信息存量,使得设计出来的指标可测性不强。本文在阐述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构建指标的甄选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因子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权变因子是指影响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诸种因素的总和。在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应根据绩效评价的特点,重点分析绩效评价目的、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的主客观条件及评价所需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四大权变因子对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的影响。

1.绩效评价目的因子

构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必须找到其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的目的。绩效评价的目的决定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政府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评价与政府组织管理绩效评价所选择的指标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致力于绩效改进的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绩效评价,在指标体系构建上比单纯的绩效评价更应注意影响绩效的潜在因素和改进方面的分析。事实上,能够用于评价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岗位的绩效的指标是多种多样、数量可观的,但进行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能选择那些以绩效评价目的为依据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否则,不仅绩效评价没有可操作性,而且也会失去意义,没有什么评价的价值[3]。

2.地方政府职能因子

从本质上说,绩效就是政府职能履行的程度和质量。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于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不同的职能重点,决定不同的指标内容;不同的职能关系,决定不同的指标结构。我们在构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全面、准确地把握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基本内容[4]。从宏观上分析,一级地方政府具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履行这些职能就会产生政府相应的教育事业管理绩效、文化事业管理绩效、体育事业管理绩效、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绩效、环境保护管理绩效等。因而,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职能及相应的绩效门类来设置评价指标。同时,不同的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导致地方政府在管理公共事业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不同职能对指标设置的决定性作用和影响,要设置一些通用指标,也要考虑一些特殊指标,或是运用数量分析技术,尽量缩小地区间职能差异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绩效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误差。

3.地方政府主、客观条件因子

不同地方政府,有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对其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设定也就不一样。地方政府主、客观条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上级要求,即上级制定的总目标,下达的任务、指令、计划及有关政策、法规、条例等;二是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及上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情况。三是外部环境,即相关区域、部门、单位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等因素。考虑和反映地方政府的主、客观条件是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实事求是地、全面系统地、具体深入地分析探究和掌握运用这些主、客观条件,才能确保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4.评价所需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子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讲,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就是一个信息的搜集、处理过程。信息是否充足、准确、真实、及时,直接影响到绩效评价指标能否具有可测量性及在多大程度上生效。为了保证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在构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评价所需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一是要系统分析和把握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信息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源与绩效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密切相关,评价的目的和对象不同,评价信息源也就不一样。一般来讲,评价信息源主要有自我评价、群众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社会评价以及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数据[5] (P128)。二是要科学运用绩效评价信息搜集的方法,使搜集到的绩效评价信息符合评价对象实际的评价标准。三是要根据可搜集到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调整和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甄选模型

1.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构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目标一致性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被评价对象的战略目标、绩效评价的目的三者一致。一方面,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引导、帮助被评价对象实现其战略目标以及检验其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设定和选择绩效评价指标时,应从地方政府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战略目标来设定和选择绩效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引导、帮助和督促被评价对象实现其战略目标。而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一层一层的层级分目标的实现来保证的。因此,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的目的也是分层级的。这就客观要求一定层级的绩效评价指标必须与同一层级的绩效评价目的相一致,要服从、服务于同一层级绩效评价目的的达成。

(2)可测性原则。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可测性主要包括绩效评价指标本身的可测性和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绩效评价指标本身具有可测性是指评价指标可用操作化的语言定义,所规定的内容可以运用现有的工具测量获得明确结论。不能量化的指标,定性描述也应该具有直接可测性;不具有直接可测性的内容,应通过可测的间接指标来测量。绩效评价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不能够获取充足的相关信息;二是评价主体能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

(3)整体性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内指标全面、系统地反映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它要求指标体系不遗漏任何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各项指标的相互配合全面、系统体现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其次,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具体指标之间,在其涵义、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计算时间和空间范围等方面,要相互衔接,综合、系统地反映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再次,指标体系要有统一性。一方面,就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部关系来说,同一评价指标的涵义、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计算时间和空间范围等必须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就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外部的关系来说,必须与其相对应的计划指标等具有统一性。

(4)可比性原则。首先,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具有相互独立性,同一层次上的指标之间必须相互独立,不能交叉重迭,否则就无法比较。其次,指标必须反映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的共同属性,反映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属性中共同的东西。只有在质相一致的条件下,才能比较两个具体评价对象在这一方面量的差异。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比较时,除指标的口径、范围必须一致外,一般用相对数、比例数、指数和平均数等进行比较才具有可比性。为保证同一单位不同时间上的可比性,设计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时,既要充分体现当时当地的实际需要与客观条件的相对稳定性,又要对未来的近期发展有所预见而力求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5)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对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做出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指标要有针对性。根据特定地方政府的职能和绩效目标来设定绩效评价指标,做到有的放矢。既要全面反映特定地方政府的职能和绩效目标,又要突出特定地方政府职能和绩效目标的重点,突显特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的特色和优势。二是评价指标要有可操作性。能够量化的指标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指标,尽量使用如“优”、“良”、“一般”、“较差”、“差”等多阶段标准。同时,指标也不是越多越好,越繁越好,能精简的尽量精简,能简化的尽量简化,做到以精取胜、以质取胜。

2.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

平衡计分卡是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将企业的目标分解成财务状况、顾客服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指标组成的多元绩效评价系统。鉴于地方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本质区别,在借助平衡计分卡设计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按照公共部门的逻辑和内在规律修正和整合平衡计分卡的指标内容及其结构关系[6]。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应调整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业绩、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成本、地方政府内部管理三个指标。(1)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职能。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就是其管理的公共事业发展水平和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因此,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业绩计分卡应成为评价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最重要的指标。(2)财务与成本是绩效评价实践关注的最基本的指标。绩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组织或个人的行为效果与其成本的比率。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和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就是为改善政府公共服务,降低公共服务的政府成本而采取的两项措施。(3)良好有序的政府内部管理是保证政府绩效水平优良的关键。应该从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内部制约绩效水平的因素出发,把政府的内部运行状况与外部反映状态、动态运行评价与静态结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3.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根据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变因子,以平衡计分卡方法为分析框架,本文的研究从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业绩、成本及其内部管理三个维度构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从宏观上,本文把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按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划分为业绩、成本和内部管理三个功能模块。

在具体设置每个功能模块及其具体指标内容时,本文又选择了按照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和具体工作部门来设计。首先应界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工作目标,然后层层分解关键成功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各模块的具体指标。在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中存在着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的指标类型。不同性质的指标,其评价标准、指标处理的方式与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在指标设计思路上,应增加定性—定量指标维度,为后面对评价指标的计算处理提供依据。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甄选模型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甄选模型

设计指标体系时,一些指标本身具有不可测性,可以将这些指标分解成若干个子指标,从而形成结构合理的递阶结构。指标的第一层即目标层指标为综合评价指标;第二层因素层指标为分类评价指标;第三层子指标层指标为单项评价指标。一般而言,单项评价指标具有结构单一、简明可辨、容易测量等特征。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附图

图2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总体结构与层次

三、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1.管理业绩指标体系的构成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业绩指标是指地方政府在管理公共事业过程中的有效产出和成绩。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业绩指标必须根据其具体管理职能和公共事业的具体门类来甄选。因此,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业绩评价指标就由教育事业管理业绩指标、科技事业管理业绩指标、文化事业管理业绩指标、卫生事业管理业绩指标、体育事业管理业绩指标、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业绩指标、环境保护业绩指标和基础设施建设业绩指标这八大分类评价指标构成。

(1)教育事业管理业绩指标包括:教育事业费用占GDP比重、每百人在校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大学生毛入学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事业费用比重的增长,突出地反映了该地方政府教育事业业绩的不断增长。教育具有鲜明而严密的序级(初、中、高等教育)。评价地方政府教育事业的管理业绩,应该采用反映各序级和教育业绩发展总体特征的综合指标。当前,我国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进不同层次教育资源和设施的改善,因此,选择在校学生每百人拥有专任教师数指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好的代表性。大学生毛入学率这一指标进一步平衡了对不同层次教育事业业绩水平的评价,增强了业绩评价的整体性。另外,该指标还具有较强的国际通用性。

(2)科技事业管理业绩指标包括:R&D公共支出占GDP比重;专利申请量(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R&D经费占GDP的比重,是衡量这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R&D占GDP的1%以下,该国家或地区处于开发实用技术阶段;在1%-2%的,处于引进消化创新为主的阶段;只有在2%以上才能进入完全自主创新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般大于2.2%。专利申请量往往反映地方政府在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机制以及鉴定、奖励和推广科技成果等方面业绩水平的高低。

(3)文化事业管理业绩指标包括: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本文评价地方政府文化事业管理绩效水平时,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和国内通用的“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指标。人均公共图书馆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在指导、规划地方文化艺术设施建设,推进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业绩。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是衡量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和文化设施最基本的指标。

(4)卫生事业管理业绩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事业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病床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卫生医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增长,医疗资源建设得到加强。我们选用了公共卫生事业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病床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来衡量地方政府卫生事业管理业绩。

(5)体育事业管理业绩指标包括:县级以上运动会举办次数。体育事业管理业绩的提升直接地体现在地方政府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运动会的举办、运动会的夺金次数等方面。综合考虑到指标规模与指标的易获取性,我们决定选择县级以上运动会举办次数来评价地方政府体育事业管理业绩。

(6)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业绩指标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社会救济总人数;收养收容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个数。目前,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社会保障指标成为评价地方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工作效果的重点。地方政府社会保障事业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组织再就业培训,负责组织制定并实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社会保险政策和社会救济事业等。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保障体制转轨和制度改革时期,很多项目的统计信息和统计口径并没有完全建立和统一起来,给地方政府社会保障事业评价指标的选择带来了困难。这里,我们选取较为科学和系统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社会救济总人数、收养收容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个数三个指标。

(7)环境保护业绩指标包括:城市维护费占GDP比重;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地方政府对城市维护费的财政投入占GDP比重的高低,是评价其环境保护业绩的核心指标。该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易测性。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是反映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绩效水平的重要指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是衡量地方政府监测环境质量能力、治理环境工作绩效的主要指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必须根据环境污染标准来测量。

(8)基础设施建设业绩指标包括: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地下排水管道长度;人均园林绿化面积。这里的基础设施仅指狭义的城市公用事业。衡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指标有很多,考虑到指标值的易测性和指标的通用性,我们选择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地下排水管道长度、人均园林绿化面积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指标。

2.管理成本指标体系的构成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成本是指地方政府在管理公共事业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支出,包括地方政府管理内部成本和地方政府外部成本。政府成本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其管理绩效的重要方面。

(1)内部成本指标包括:国家机关在岗职工年工资总额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行政管理费用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国家机关在岗职工年工资总额是用于支付公务人员的工资、补贴和劳保等各项支出。行政管理费用是维持政府机关自身运转的一切有形、无形成本的总和,是地方政府管理公共事业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在评价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时,应予以考虑。

(2)外部成本指标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公共财政支出;特定公共项目投资。外部成本是政府向社会和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总支出。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例行的公共财政支出,另一部分是特定的公共项目投资。前一种具有确定性、常规性,后一种投资则具有不确定性。

3.内部管理指标体系的构成

平衡计分卡在评价企业绩效时,十分关注内部经营过程与学习和成长指标,把企业的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短期评价与长远评价两者结合起来。在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内部,政府内部管理状况是制约其绩效水平的重要方面。由政府自身内部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自我改革与学习带来的政府管理长远动力和潜在因素也是绩效评价必须关注的要点。因此,政府内部管理综合指标体系可分为勤政廉政状况、行政效率、人力资源状况三个分类评价指标。

(1)勤政廉政状况指标包括:腐败案件涉案人数占行政人员比率;机关工作作风;公众满意度。勤政廉政状况是衡量政府内部管理状况的最基本的指标。勤政廉政状况是通过政府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廉洁状况反映出来。在测度该指标时,一方面可以直接统计政府腐败案件涉案人数占行政人员比例和调查机关工作作风来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测量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公众满意度来实现。

(2)行政效率指标包括:行政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信息管理水平。在政府管理任务一定的情况下,行政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小,其行政效率就越高。因此,可以通过统计行政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政府的行政效率。政府管理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的过程。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行政效率,是衡量地方政府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3)人力资源状况指标包括:行政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领导班子团队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是组织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政府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特别是行政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领导班子团队建设情况以及组织内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制约其管理绩效最重要的潜在因素。因此,我们选择行政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领导班子团队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从人力资源状况的角度来衡量地方政府内部管理情况。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构成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构成

综合评价指标 分类评价指标 单项评价指标

  教育事业费用占GDP比重(%)

 教育事业管理业绩指标

在校学生每百人拥有专任教师数(人)

  大学生毛入学率(%)

  R&D公共支出占GDP比重(%)

 科技事业管理业绩指标

  专利申请量(件)

  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册)

 文化事业管理业绩指标

广播人口覆盖率(%)

  电视人口覆盖率(%)

  公共卫生事业支出占GDP比重(%)

 卫生事业管理业绩指标

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张)

地方政府公共事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

业管理业绩指标

 体育事业管理业绩指标

县级以上运动会举办次数(次)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GDP比重(%)

 社会保障事业业绩指标

社会救济总人数(人)

  收养收容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个数(个)

  城市维护费占GDP比重(%)

 环境保护事业业绩指标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人均道路面积(m[2])

 基础设施建设业绩指标

人均地下排水管道长度(m)

  人均园林绿化面积(m[2])

  国家机关在岗职工年工资总额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内部成本

地方政府公共事

行政管理费用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业管理成本指标

公共事业财政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外部成本

  特定公共项目投资(万元)

  腐败案件涉案人数占行政人员比例(%)

 勤政廉政状况

机关工作作风[*]

  公众满意度[*]

地方政府公共事

行政效率 行政人员占总人口比重(%)

业内部管理指标

信息管理水平[*]

  行政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

 人力资源状况

领导班子团队建设[*]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

注:指标后打*的,为定性指标。

四、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合理性求证

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以后,我们要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查和修正。通常,衡量指标体系合理科学与否的是指标体系的效度与信度。可以通过计算指标体系的效度与信度来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科学性和可行性[7]。

1.评价指标体系效度的检测

评价指标效度是指评价指标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评价对象的特征范畴并反映了评价目的,即评价指标反映评价对象客观要素的准确性程度。在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中,如果确立的指标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这一评价对象的特性要求,那么,该指标体系就不具有较高的效度。如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只关注地方政府管理的经济绩效,而忽视地方政府管理的社会绩效,只关注地方政府的眼前绩效,而忽视潜伏的政府绩效,都是不科学的。评价指标效度的评定主要通过经验判断进行,可以请一些熟悉该测量内容的人员来评判,并确定指标与所需测量的内容范畴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评价指标效度评定常用“内容效度比”来表示,缩写为CVR。它的计算公式为:

CVR=(ne-N/2)/(N/2)

(1)

式中的ne为评价主体中认为某指标很好地表示了测量对象范畴的评价人数;N为评价主体的总人数。这个公式表明,当认为指标体系适当的评价人数不到半数时,CVR是负值;如果所有评价者都认为内容不当时,CVR=-1;当评价者中认为指标项目适合和不合适的人数对半时,CVR=0;而当所有评价者都认为指标项目内容很好时,CVR=1。对于本文所提出的指标体系,我们征询了10位有关专家的意见,通过统计算出了各个指标与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这一评价对象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即内容效度比CVR,将专家们的意见统一起来,得到了各指标的内容效度比值,约有87%的指标的效度比值在0.6以上[1]。因此,该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效度,大部分指标很好地反映了测量对象的主要范畴。

2.评价指标体系信度的检测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是指指标数值在观测中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是一个由多项指标要素组成的体系。高信度的指标体系应该是指标之间独立、内部结构良好、指标关系一致的体系。在检测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评价指标计算克朗巴赫( Cronbach) 内部一致性系数来观察评价指标信度。克朗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评价指标的一致性程度和内部结构的良好性,它是目前评价中使用最广泛的信度评价方法。克朗巴赫α系数计算公式为:

附图

式中k为指标体系所包含的指标个数,当指标体系包含若干个子指标层时,k为子指标层所含的指标个数;S[,i]为各指标的标准差,S[,i][2]是第i个指标的方差,S[2]即是总分的方差。克朗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计算比较方便,关键是要求所测量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内部结构基础。

标签:;  ;  ;  ;  ;  ;  ;  

地方政府公用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绩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