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中医院 辽宁省本溪市 117000
【摘 要】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科就诊并治疗的患者共106名,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的方法,研究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观察一个疗程治疗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一个疗程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4.3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5.47%。经统计分析,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且易于实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缺血;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类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逐渐增多,成为了许多医疗机构神经科中常见的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后,如患者不经过有效的治疗,容易产生严重的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更有甚者,因为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死亡的发生[1]。以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式,多为西医西药治疗,即西药治疗以及开颅手术。西药治疗往往具有一些副作用,而开颅手术由于具有一定的风险,部分患者往往接受困难。近几年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尤其是针灸治疗渐渐被学者关注,因而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门。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拟探讨针灸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我院脑病科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经过临床检查和辅助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者(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患者入院时、治疗过程中,处理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外,不存在其他急性或恶性疾病;(3)在本院就诊后,住院且完成治疗者。排除标准为:(1)患者入院时和(或)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如凝血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和(或)恶性疾病;(2)因各种原因不同意或无法进行本研究者。经选择,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共106名。其中男性患者60名,女性患者56名;年龄最大者78岁,年龄最小者49岁,平均年龄为(58.5±2.5)岁;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名并统计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有无明显差异,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等相关机构的同意,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的方法。具体原则为:(1)口服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单位:拜耳医药保健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每日一次,每100mg;(2)静滴西药: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生产单位: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27)注入250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两周为一个疗程。[2]
研究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的原则为:(1)对针灸部位进行消毒;(2)选取患者的穴位进行针刺,主要穴位有:风池、完骨、百会、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3)捻转刺针,使穴位得气;(4)针灸频次为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穴位为10个左右;(5)针灸的穴位以研究对象的症状为参考,并需要注意针刺穴位在哪一侧。如患者肢体运动障碍,则选择对侧头部与肢体运动有关的相应穴位;如患者语言障碍,则选择同侧与语言有关的相应穴位。[1,2]两周为一个疗程。
1.3测量指标
评价一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分类和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版)以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1995年版)。评价标准为:(1)治愈:患者功能缺损减少达90%以上,且基本能独立生活;(2)好转:患者功能缺损减少达46%-90%,基本能生活自理;(3)显效:患者功能缺损减少达18%-45%,可以在辅助工具(如拐杖)的帮助下进行活动;(4)无效:患者功能缺损减少在18%以下,生活几乎无法自理甚至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加重。统计两组治愈、好转、显效、无效的人数,并计算治疗有效率,并加以比较。治疗有效率的计算方法为每组治愈、好转以及显效的人数总和占每组人数的比率。
1.4统计分析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4.3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5.47%。经统计分析,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情况
3.讨论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的各个脏器被各个经络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任何一个脏器的失调,可能会导致全身生理功能的失调;全身生理功能的失调,亦会在某个局部范围内表现出病理性症状。因此,中医认为,疾病需要整体治疗。从中医的角度而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卒中”、”中风”类的疾病,因此,认为神不导气以及窍闭神匿是该类疾病发病的原因。针对病因,应当采取开窍、醒脑以及疏通经络、滋补脏器的对因治疗的手段。故选取阴经穴以及任脉穴作为针刺的穴位,从而疏通经络、恢复神经脏器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除此之外,由于针灸成本较低、操作方法简单、副作用较西药小,治疗痛苦较开颅手术低,优势显著。综上,针灸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且易于实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少君.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673-674.
[2]余丰胜.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7):95-96.
论文作者:乔彦群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7
标签:缺血性论文; 针灸论文; 患者论文; 西药论文; 穴位论文; 脑血管疾病论文; 研究对象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