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业和农村档案的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模式论文,农村论文,档案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是在90年代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由于发展历史短暂和特殊的体制转轨的背景,目前,对农业和农村档案管理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如何构建合理的管理模式?我认为应尽快改变重微观轻宏观的“一杆子插到底”的管理工作现状,建立一个以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规划、协调、监督和指导为主的宏观管理,以乡镇农村、基层站所、乡企档案管理为基础的微观管理,组成以农业专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档案管理机构部门为辅的承上启下的中观调控控制体系。形成一个宏观、中观、微观的三机制管理模式。
所谓农业和农村档案的宏观管理就是指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上级档案部门提出的规划、规范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本区域内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进行全盘考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的发展计划,并制定出各类档案的管理制度、办法、标准及运用政策法规进行监督实施的措施。中观管理就是协调和隶属管理。承担中观调控的组织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有中观调控手段;二是具有承上启下的协调功能;三是能直接参与和及时掌握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情况并作出迅速瓜的功能。目前只有农业专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档案管理部门同时具备以上条件。因此说农业和农村档案的中观管理就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农业和乡镇有关部门建立起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网络体系,由农业专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有关部门承担本行业、本区域内的档案管理职能,条块结合,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具体的讲,就是以农业专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档案管理部门为主体,形成的一个管理体系。在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下,实行“母体管理制”,即由“母体”农业专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档案管理部门代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使档案管理职能,对隶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负责监督和指导。对档案的实体管理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一是职能型模式,即在“母体”的统一领导下,“母体”负责管理本身的档案,对下负有监督、指导职能;二是实体型模式,即成立农业档案管理中心或乡镇综合档案室,对本区域内农业和农村工作形成的全部档案实行集中管理;三是信息型模式,即成立农业和农村档案信息中心,对本行业内的档案、情报、科技图书、资料等各种信息实行综合管理。所谓微观管理就是根据上级计划的各个不同环节,制定奋斗目标,对本部门的工作进行数量、质量上的定性,通过局部的控制,以最少的人力,最恰当的物力、财力投入,达到全局的目标实现,从而产生档案应有的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种管理体系共处于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这个统一体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它们执行的主体不同,《档案法》规定了宏观管理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和任务,因此说宏观管理的主体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微观管理的主体是乡镇、行政村、基层农业站所及乡企等立档单位;中观管理的主体是农业专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其次,管理内容和方法不同。微观管理是管理内容微观化,宏观管理是管理方法行政化,中观管理的方法是协调、控制。若用系统论观点来看,三者存在着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宏观管理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基本保障,是提高整体功能的重要途径。微观管理是基础,是提高自身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中观管理是对宏观管理的辅助和补充。在实际工作中,若只有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发挥作用,而与农业专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档案管理部门失去联系,得不到他们的积极配合,宏观管理也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若单纯采用微观管理,就一个县来说,因条件、环境、活动内容、规模有较大的悬殊,战线拉得长,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无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力,只有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才能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全面、平衡、健康地发展。这种三机制、多层次、复合型的管理模式,就是系统理论在档案工作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是个渐进的过程,还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逐步改进和完善农业和农村档案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