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与唯物史观的关联性研究
安师峰 王初雄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 在马克思的一生研究之中,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是两个伟大发现,在马克思理论发展史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发现的剩余价值与唯物史观这两大理论成果相对应的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当然其对应的也就是在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历史形态下的历史哲学与一般社会形态上历史哲学的关系。剩余价值理论是从经济层面对唯物史观的详述、探究和发展,然而唯物史观则是对研究剩余价值进行的高度的理论总结,是一对细化和总结的关系存在。唯物史观为剩余价值的发展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方向引领,相反的是剩余价值也同样促进了唯物史观内涵的完善、科学论证基础的丰富与发展。由于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探索发现,促使社会发展加快了由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剩余价值;唯物史观
一、引言
剩余价值理论与唯物史观理论是支撑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力,是马克思对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支撑。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生产运动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发展规律的揭示,在科学意义上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科学严密的论证。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在一般意义上进行的科学理论的概括,为人类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意义上的认识工具。剩余价值为唯物史观进行科学论证,而唯物史观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指导,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实践的科学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也使得人们找到了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转变中困难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使空想社会主义转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剩余价值与唯物史观的关联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全部劳动由用来维持生存而转向一小部分用来生存,而大部分用来作为剩余,相对于不同的对象来说我们对于这一部分的剩余劳动有不同的名称,其对于劳动来讲是剩余劳动,对于产品来说是剩余产品,对于价值来说是剩余价值。唯物史观把现实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看作是其发展的重要着手点。“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唯物史观的基本含义就是人们从事政治、宗教、统治和哲学等方面的活动必须要进行维持生活所必要的劳动即必要劳动,人们如果忽视自身肉体的需要而去进行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人们的未来根本就不会有所进步与发展,而是停滞甚至是倒退。在事实上,剩余价值与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两大发现,二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化性关联,因而只有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梳理清楚,才能促进二者稳步的向前。唯物史观在科学理论指导方面为剩余价值奠定了科学的实践基础,同样的剩余价值也为唯物史观的建设提供科学意义上的论证,二者之间形成了内化性关联,并且二者为社会向科学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正确而精准的道路。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其监管主体不明确,分时度假市场呈现出“准入零门槛”的现状对该市场秩序十分不利。以类似于蚂蚁短租的经营分时度假的互联网短租平台为例,当分时度假的经营者无须经过任何资质认定即可称为服务提供者且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时,违法成本极低,就出现了Airbnb的房东偷拍事件,增加了分时度假的风险。作为行业最低标准的“门槛”的缺失,使得分时度假市场的产品良莠不齐,市场秩序混乱。以“乡村分时度假”形态为例,行业内部经营层次,服务质量,配套设施,在不同地区不同商家之间差距悬殊,而消费者又无法快速辨别,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秩序不规范。
(一)唯物史观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是指导其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②从中就可以看出,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首先,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唯物史观可以很明确地找到剩余价值的创造发明者。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地位的差别反映着一定的阶级差别的本质,因而经济是划分阶级地位的重要标准,因而也就需要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发展的程度上来看待人在社会发展之中的阶级地位。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劳动价值理论使其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与发展,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就是劳动力,由此也就可以想象出剩余价值的创造来自于劳动力。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与剩余价值,然而却与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失之交臂,得不到剩余价值。由此同样可以看出来,在看似公平的等价交换的情境下无产阶级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力换取资本家的工资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其实在这中间产生的剩余价值就是对无产阶级劳动者不公平雇佣的体现,其中剩余价值率越高表明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就越高。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劳动力进行买进,对劳动者的劳动力进行着高度的压榨和剥削,并从无产阶级赚取其更多的剩余价值,进而谋取更多的暴利。其次,唯物史观作为解刨刀将剩余价值的基本范畴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中解剖出来。马克思认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③正是因为“在这些经济学家们那里,资本的物质要素和资本作为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即和资本作为支配劳动的劳动产品的对抗性质)是如此地生长在一起,以致他们提出的任何一个论点都不能不自相矛盾”。马克思从商品中将其的价值由使用价值中分离出来,即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劳动。依据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一的劳动,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剥夺是其的劳动力,而并非是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明显地体现出了劳动的二重性。最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在资产阶级那里是不变的,但是从表面对其进行说明,未曾深入到其内在的本质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④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在剩余价值规律面前被高度暴露,展示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目标。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相对的和绝对的延长,并且不断地增强劳动强度,进行着生产技术的改造提升,不断地提升生产的技术,从而使得雇佣劳动者从劳动者那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进而使得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利润。剩余价值对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进行着支配的作用,并且仍旧不断地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且把握着资本主义生消的命运。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48 h后各组AGS细胞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如图4所示。与NC组比较,SI组CDK6、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而p2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C组与NC组CDK6、cyclinD1及p2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唯物史观从剩余价值中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资本论》在马克思众多的理论著作当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剩余价值为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分配的正确解析,解剖了剩余价值运动的基本规律,暴露了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运动过程,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性进行了深入的揭露,揭露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性的一面以及产生对立的二者在经济上的对立的根源,对无产阶级进行伟大的革命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中资本主义的阵地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攻占。
劳动价值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并且深入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微观之处,对其进行更加细致的解剖与发展。对资本进行人格的内化后,会尽量缩减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量达到最大化,从而使得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行的更加普遍,通过对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必要时间的缩短,进而使得生产力不断地得到扩大。生产关系变化、发展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其也有重要的作用,当劳动者生产的一个产品能够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利润时候,就会促使更多的资本家投入更多的资本对这一产品进行更多的投资生产,从而在客观基础上也就提高了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需要构建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其基础性的指导,但是如果脱离这个基础性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的存在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有在科学、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在各种条件满足之后,才能够实现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变革。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与导师的马克思与恩格斯使得社会发展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其主要归功于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二者的提出,其中二者具有科学合理的逻辑关系,二者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实现成为可能。
资本家将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然而资本家只是将其中的一小部分分配给了工人劳动者,而其中的大部分都被资本家无情的剥夺了,其中被资本家剥夺的那一部分就是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对于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压迫和剥削在剩余价值规律面前被暴露的所剩无几,从剩余价值理论来看资本主义就像以前的社会发展形态都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剩余价值通过解剖劳资关系从而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的矛盾暴露的淋漓尽致,指出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中对其将被社会注意发展的所攻破、被占领。由此,可以得出埋葬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伟大的力量,进而使社会主义的发展从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共产党宣言》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面世。
社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行,有着许多的发展环节,但是每一个环节都是必然存在的,都有着其发展的合理性。任何社会发展形态都必然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同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并非是永存的,它会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走向更高的社会发展形态。人的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追求的主要发展目标,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必然王国最终会走向自由王国,人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然而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的实践者,绝对不能将希望单单寄于历史伟人,但也不能够忽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寻找依据和根基,并且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尽最大努力去实践好科学社会主义所赋予的使命。空想社会主义者打算通过依靠有产者、和平方式和统治者的方式建立新社会的理想最终破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揭露了这种幻想存在的弊端,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初期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要充分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要始终坚信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始终是在一条发展道路上的。正如恩格斯所言:“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⑦
三、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转变的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充分显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当中雇佣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促进了社会主义在科学意义上发展的现实进程。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也将必然被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代替,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可以避免的,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并且,在资本主义将在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情况下,在资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随着资产阶级资本积累的扩大,社会的两极对立的趋势也在愈演愈烈,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性不断地增强。对于劳动者劳动力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不断盘剥进而构成了资产阶级的财富的主要来源,并且由此也造成了无产阶级工人的越来越贫困,致使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强。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⑤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被完全地提炼了出来,极大地扩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三阶段理论的内涵。商品的发展为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其的笼罩之下人与人之间都表现为一个一个的孤立的自由人。资产阶级使用资本来雇佣很多的劳动力,去进行长时间的劳作,从而使得资本家在其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获取更多的利益。无产阶级通过使用自己的劳动力而去为资产阶级劳动,从而换取资产阶级更多的工资以来满足自身的社会生存需要。由此,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性是建立在人依赖物的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源此,三种社会形态被马克思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提出来,即:“‘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基础的社会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与‘基础上的自由个性’”。⑥
(一)唯物史观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揭示出来
我们之所以将空想社会主义称之空想,是因为它们未曾对社会现实进行精准的考察,只是在头脑中,不能够提出适当准确的符合现实的实现路径。然而唯物史观则使得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充分站稳脚跟,将在头脑中想象的社会主义落实到现实的社会发展中来,力求在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社会变革,让社会主义成为有源之水,所有都应该从当前的社会现实角度出发,进而更好的实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顺利转变。资产主义对于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剥削本质在剩余价值理论面前被彻底暴露,更加应该组织更多的人进行斗争。因为有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的支持,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论证的支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才能够稳步前进,并且其是立足于当代的社会现实的,所以这条道路能够顺利实现,并且能够走得更加长远,其稳步向前发展的曙光终将照耀人们前进的道路。
(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秘密
很清楚的可以看出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本质进行的解剖和暴露,作为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形态。剩余价值理论将唯物史观看作是自己的指导方向,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科学的得出了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在科学的意义上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论证。
积雨金铺盼放晴,晚凉催进十番声。直庐不隔钧天听,月殿云开字最明。(自注:上每盼晴,辄令乐工奏《月殿云开曲》。)[3]208
(三)“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指出了无产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使命
1.积极响应中央战略部署,凝聚社会力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做好顶层设计,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广泛汇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智慧和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让年轻、讲党性原则、有奉献精神的农村能人成为党组织中的重要力量,让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稳步推进;要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公务员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多年轻、懂经济、有专业知识的行政人才保障;要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全员动手、全民参与,营造良好的农村环境。
四、结语
唯物史观认为并不能将某个人或者理性活动看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由此将社会发展就建立在了社会现实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暴露了出来,将实现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路径建立起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也是促使社会发展从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转变的要素。科学社会主义革命就不再进行政治活动,反对采取武力的方式去进行革命,主张使用温和的协商的办法去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依靠的是成千上万的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的支持与共建,然而如果没有无产阶级这一强有力的力量去组织、引导社会之中的广大群众,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就不会成功也不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受其唯心主义的局限,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忽视,认为只有个别的历史英雄人物才能够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由这种想法发展的社会主义将被纳入毫无意义的空想社会发展之中。
致谢: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72.32.
通过这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的学习,使我收获颇丰。非常感谢郑老师为我们耐心、细致的讲解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有关知识,使得我们对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郑老师所讲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课程的认真听讲及课后对相关资料的收集、研究,使我获益良多,并写了一篇论文《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与唯物史观的关联性研究》,其中主要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与唯物史观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及其二者使社会发展由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愿老师工作开开心心、顺顺利利。
[注 释]
总之,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要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逐渐在英语的熏陶之下获得更快乐的成长。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2.
③《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5.
④《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反应物溶解的时间明显缩短,但对反应产品的收率影响不大。考虑到产品工业化生产的成本及制约因素,如台时、原料成本及后处理产生的“三废”问题,本实验选取n(甲醇钠)∶n(对硝基苯甲腈)=1∶1。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4.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吕晓燕.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社会主义奠定科学基础[J].文教资料,2018.
[9]王一研.浅论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之间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中图分类号: B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35-0231-04
作者简介: 安师峰(1993- ),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王初雄(1995- ),男,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标签:马克思论文; 剩余价值论文; 唯物史观论文;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