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县黄荆沟镇中心学校 威远 642450)
在《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那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实施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1、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往往不能分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解答应用题时往往不能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或者不能完整地表述解题思路。教学时就要多结合操作、直观,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性知识或解题的方法。学生有时不会正确地表述,教师要适当给以帮助,解答应用题时要教给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叙述自己思考过程的机会。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说,通过互相说给同学听,便于培养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思维的能力,从而使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评价,发表不同意见,活跃思路,并且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维。例如,中年级教学x+5=12,学生算出“x=12-5,x=7”以后,可以提问,“你根据什么这样算?”教学25×13×4,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简便算法,还要能说出根据。还要注意学生判断的逻辑严密性。例如,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提问,“12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2是倍数,3是约数。这个判断对不对?”学生回答后要说明理由。总之,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在教学《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课,教材呈现的是“教师带领学生到花园数花的盆数”的场景。我便通过创设“大象过生日”的童话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去看看动物朋友。今天森林里真热闹!哦!原来是大象过生日。他请来了许多小客人,有小狗、小猪和小猴……它们给大象带来了礼物,送来了鲜花……他们齐唱生日歌,祝大象爷爷生日快乐……从图上看,大象家来的客人比较多,排列有些乱,不容易一下子看出来各是多少。教师借机启发学生想办法让小狗站在一起,让小猴站在一起,让小猪站在一起(在此向学生渗透了分类思想),让大家很清楚地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它们各有几个,再去数一数进行统计,最后填一填完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通过这样一个饶有童趣地故事,引发了学生惊喜、新奇的情绪,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充满童趣的氛围中探究和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办法。
3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应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时,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和摆面积的方法得出图形的面积,设疑,如果是篮球场、游泳池,如果的知道它们的面积还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方便吗?从而引出需要一种简便的知道面积的方法,引出课题。然后出示了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正方形让它摆上8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观察、猜测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接下来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完成表格
长/厘米1264
宽/厘米123
面积/平方厘米121212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参与创新。
4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认识物体和图形》出示的是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等学生熟悉的实物作为背景材料,目的是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在教学中,我们将它设计成了五个动手操作的活动环节,活动一:玩一玩、摸一摸自己搜集不同的物品,它们各有什么不同地方,把你的发现记在脑子里,等会儿说给组上小朋友听;活动二:比一比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活动三:滚一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看哪个先到底?活动四:搭一搭各种图形,你搭得是什么?活动五:这些小动物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让学生玩一玩、摸一摸、比一比、滚一滚、说一说,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感知这些物体的特征,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课本中的主题图往往呈现的是静态图片或实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将这些静态的图片或实物通过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让这些材料呈现的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易于接受。如在教学《表内乘法(一)》,教材呈现的游乐场情境图信息量大,图中事物总数量少(用数数就能直接得出结果),致使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在不理解乘法含义的前提下很难找到相同加数,凸显不出列乘法算式的必要性。这时我就用多媒体制作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动画的游乐场,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将重点放在玩过山车的场景:将背景材料中呈现的6个双人坐增至15个。这样就利于学生产生知识冲突,引出乘法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教材首先提供了一个在圆形草坪上舖草坪的实际情景,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教学圆的面积时,可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探究图形面积时常用的方法,从而通过分割、拼组的方法将圆的面积转化为学过的直线图形的面积,体现“化圆为方”的方法。考虑到小学生空间想象的局限性,于是教学时采用了课件演示和实物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首先课件展示,让学生感知如何把圆分割成偶数等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接着老师利用实物演示将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全过程;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将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接着课件演示把圆不断细分,使学生了解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进而弄清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圆的周长、半径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数学中的极限和逼近思想;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由扶到放,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数学教学过程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师生的“双赢”,即:共同发展,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发展,而且教师也在成长。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归纳、类比、猜想与论证等,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数学推测,论断和解释,养成“推理有据”的良好习惯,能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和沟通,由形式上的模仿性“会学”,内化为行动上的创造性“会学”。教师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以需定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进行创造性教学。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勤奋探索,不断构建、完善,总有一天会具有自我特色与个性的教学艺术的诞生。自己工作方法会更适合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
论文作者:陈,钰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3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
标签:学生论文; 面积论文; 长方形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论文; 数学论文; 方法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3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