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研究主题的变化与趋势_哲学研究论文

中国哲学研究主题的变化与趋势_哲学研究论文

我国哲学研究主题的变化和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走向论文,我国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此之际,认真地思考哲学研究的命运,回顾以往,展望未来,对从事哲学研究将不无裨益。

回顾建国以来的哲学发展史,哲学研究主题的嬗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为建国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逐渐确立了主导地位。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多从苏联“引进”,其中虽有自己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阐释和使之中国化方面,最终形成的是以传统教科书为代表的哲学理论体系。因而,这段时间哲学研究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导地位在全国的确立和普及”,其最大的功绩是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在“引进”苏联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六十年代国内“左”的思潮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研究工作存在着教条化、模式化、简单化的缺陷。而且囿于国际间两大阵营对立的意识形态要求,哲学通常变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和为特定的战略、政策进行论证的工具。

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这段时间,是哲学研究空前活跃的时期。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哲学界开始打破旧的樊篱,向新的领域拓展。出现了两大引人瞩目的潮流——文化大讨论和对第一阶段哲学问题的反思,形成了这个时期哲学研究的主题:哲学反思。

文化大讨论的兴起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一些学者以极强的忧患意识,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根基上,对之进行了严厉的审视和批判,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现代化精神,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传统文化的拥护者们则历数中国传统文化之优点,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化的一致性和不矛盾性,拒绝中国传统文化要为中国的落后负责的论点。双方争论至今仍在持续。从整体上看,无论是东西文化优劣之争,还是体用、本末之争,都未从根本上解决当今中国文化的哲学根基问题,甚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亦缺乏透彻的理论说明。

这个时期的另一股潮流,是对建国以后哲学的反思。它表现为继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哲学领域出现的关于异化问题、人性、人道主义、主体性、实践观以及“三论”等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哲学研究的领域大为拓展,并使哲学开始摆脱教条的束缚。

第三阶段,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哲学研究的主题再次发生深刻的变化。即开始进入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哲学研究的新时期。目前正处于该阶段的开始时期。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我们现在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这个中心进行的。哲学研究的主题应当就是时代的主题,只不过它无法涵盖时代主题的全部内容,而只能是时代的主题所包涵和提出的同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最密切相关的部分。具体地说,哲学研究的主题应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哲学建构”,其紧迫的第一步应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观。

因为,当前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所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便是信仰的混乱和传统价值观的失落。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原有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怀疑或动摇,旧的价值观受到新的现实的冲击和破坏,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起来,遂使社会上多种现象良莠并存,出现了信仰和理想的“真空”。因此,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哲学理论,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时代摆在哲学和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艰巨的带根本性的课题。

这一哲学主题的重新确立,对哲学和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挑战包涵了两个基本方面。一、向哲学理论及其价值观提出挑战。旧的哲学理论及其价值观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它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和整体价值,漠视个人尊严、个体利益和个体价值,今天已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需要发展、完善或更新。二、向哲学的传统地位和框架体系提出了挑战。首先,哲学凌架于一切学科之上,指导一切学科的“王霸”地位受到质疑。哲学主题的重新确立表明,哲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只是视角不同,研究对象不同,侧重点不同而已,它并没有特殊的优越之处。因此,应当摆正哲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为其重新定位。其次,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已不适应哲学发展的潮流,应当对哲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和重新界定。

从哲学主题的变换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哲学的发展将出现以下趋势:

1.淡化意识形态。过去的哲学,不仅被直接视为意识形态,而且被视为社会意识的主宰者,因此,意识形态之争代表了科学的学术研究。过于偏重哲学的党性和阵营的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成了区分哲学先进与落后,正确与谬误的标签,马恩等经典作家的论述成了衡量事物的标准,却忽略了对现实进行真正的哲学思考。

近年来,意识形态化的哲学之争已大大减弱,邓小平同志“不争论”的论述,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这种学风的蔓延。哲学已从政治的奴仆的地位,取得了相对独立的人格。从近年发表的哲学文章来看,引经据典式的研究文章已经大幅度下降。可以预料,注重学术性、科学性将成为哲学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化的哲学之争,将进一步淡化。

2.哲学实证化倾向。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哲学研究主题的重新确立,从原则出发的研究方式被置于尴尬的境地,空疏的争论已失去了生命力。取而代之的将是对具体学科、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抽象的哲学把握。其次,哲学裁决一切的“哲学王”的地位已受到怀疑和挑战,哲学脱离现实抽象思辨的状况,引起了其他学科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人们有理由要求哲学论证及结论同样具有客观的依据和严密的科学性。因此,哲学的实证化倾向将成为哲学从纯思辨的泥潭中解脱出来的有效方法。最后,哲学的实证化趋势是历史的必然。哲学需要在其他学科中展现自身和吸收养料。也正是哲学的实证化倾向,能够促进哲学领域的扩展和部门哲学的兴起。过去,哲学同其他学科结合,出现了科学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艺术哲学等。哲学同经济学结合,产生了经济哲学;哲学拓展到科学、技术、社会领域,产生了STS(科学、技术、 社会)等部门哲学。可以说,哲学的实证化倾向不仅不会如一些人所担心,所预言的那样,导致哲学的消亡。恰恰相反,它会促进哲学的兴盛和寻找到新的再生点。

3.面向现实的倾向。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永远是哲学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当哲学的研究不再受意识形态的摆布,当其跳出纯粹抽象思辨的泥潭的时候,从现实问题入手和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便成了哲学研究最好的突破口和唯一目的(历史的研究是为现实服务的),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便成了哲学的聚焦点和哲学研究的兴致所在。固然哲学是对现实的抽象反映,要求哲学对具体事物亦步亦趋,有悖哲学的本质。但是,这绝不是哲学脱离现实和哲学研究可以躲进书斋的借口。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无一不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现实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马克思、恩格斯便是其中光辉的典范。哲学史证明,当一种哲学抛弃现实或不能解答现实问题的时候,现实也会毫不客气地抛弃这种哲学。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的初始阶段,急骤变化的现实在强烈地呼唤着新的哲学理论的出现,而哲学在几经曲折的发展之后,必将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探索之中,证实自身的价值。

标签:;  ;  ;  

中国哲学研究主题的变化与趋势_哲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