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南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 212001)
【摘要】 我党历来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能力培养,以前就分别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宣传发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创新力、战斗力等方面能力培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培养进行探析。
【关键词】 领导 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R197.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241-02
一、“公信力”的提出
“公信力”是一个外来词,其概念源于英文单词Accountalulity,意指某一事件进行报告,解释和训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是指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共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的一种公共、正义、效率、人道、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一词首先运用于媒体评价,1999年,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后运用对政府的评价。反映政府依据自身的作用所获得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度。说到底,公信力就是公众对之的信任程度。
从“公信力”的字面意义看,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公共事件表达的准确度,能否正确客观地反映公共事件的本质,既不文过饰非,也不夸大缩小,第一时间将真相告诉群众,反映了一个政府、公众人物的诚实度。二是对政府、公众人物的信任度,反映了公众对政府、公众人物处理公众事件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上世纪未,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弹劾案中,共和党人没有就克林顿的“生活作风”提出弹劾,而是抓住了克林顿在公开的场合以及宣誓作证的情况下他都斩钉截铁的宣称自己和莱温斯基没有性关系的小辫子,把克林顿扣上刑事伪证罪的大帽子,对他提出了弹劾。就是从公信力的角度对一个公众人物提出质疑的最好案例。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很多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由于公众人物不能在第一时间完整反映事件的真相、处理的进展,从而导致了谣言满天飞的现象最后甚至酿成更大的公共事件,例如“瓮安”事件和去年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就是最好的说明。相反,如果在一个事件刚处于萌芽状态,就告诉公众事情的真相,就会妥善地平息事件。例如我们医院今年7、8月份在对外合作过程中就遇到这样一个公共信任危机。因自有资金不足,在医院发展过程准备引进战略投资商注资用于医院发展。正在初步洽谈过程中,有人透露了部分内容并夸大事实,引起了少数不明真相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四处联络,扬言要集体上访,甚至在网络也有相关的言论出现,更多极少数人推波助澜,事态一时极为严峻。我们院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召开了全院班组长以上人员会议,院长、党委书记详尽解释了合作的全部意向和洽谈过程,更进一步表明了医院管理层在合作过程中的态度。院管会的态度得到了全体职工的认可和支持。事后,我们觉得还不够,利用科务会、行政查房等多种形式,通过支部、工会等群众组织和各部门职工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不仅交了合作的底,更和广大职工交了心,既让全体职工明白了我们的家底,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又充分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医院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这一事件也充分表明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我们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其效果更不相同,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公信力”十分重要。
所以,本人认为,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培养应该放到和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创新力同等重要的位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公信力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许多关于公和信的释义及阐述。《说文解字》说:“公从八从厶,平分也”,本义把属于个人私有的时间、精力、体力、财物等平分给大家。《春秋.无命卷》:公之为公,公正无私也。《贾子.道术》:兼霞无私谓之公。《墨子.尚贤上》举公义辟私怨。都作了这样的解释。关于“信”,《说文解字》中说:“信,从人从言。”本义是真心诚意,孔子说:“既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周易》:“人之所助者,信也。”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我们的老祖先一方面明确了“公”、“信”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把“公”、“信”放到了律己律人的道德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保持“公”、“信”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不断予以补充和完善,也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的意识形态也逐步渗进,市场交换的法则一旦侵蚀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势必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难免引导人们的思想波动。一时拜金主义,金钱至上,金钱万能,强调索取,不讲奉献,不讲诚实,不守信用的案例时有发生,而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早在2000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必要事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加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用为基本行为准则。”“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支持。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公信力的概念第一次正式提出,并成为新型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提高领导干部公信力的途径
无论是政府工作还是媒体舆论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要通过一定的人群去做,所以无论是政府的公信力还是舆论媒体的公信力都是首先通过为其工作的人的公信力来体现,所以人的公信力就很重要。建设一个诚信政府,首先要有一支诚信的干部队伍,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首先在提高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建设。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把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建设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公信力,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经:
1、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要不断加强宗旨意识教育,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我们的宗旨,要时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不是天赋,也不是神赋,而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人民群众能赋予我们权力,同样也能剥夺我们手中的权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慎用手中的权力。要坚决破除“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著”的封建官场文化的影响,改变官大于民的官本位思想,把权力当作服务,植被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理解和信任,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有话语权,才有公信力。
2、真正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取信于民。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反四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作为领导干部要真正了解人民群众想什么,就认认真真为人民群众做什么。切忌少数人坐在办公室拍脑袋想主意,作决策,自以为是民生工程,实际上是政绩工程。切忌朝令夕改,一个领导,一个思路,没有大局意识没有长远规划。更切忌搞形式主义花架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要把执政为民落到实处,通过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举措,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得到好处,得到实惠,从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感受到党员干部的服务诚心,从内心深处接纳我们。
3、真正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汲取群众智慧。我们干部常以为虚心听取批评,积极回应质疑,就丢失了身份,丢了面子,甚至削弱权威,消减威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对待,任何法理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出现批评质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茅盾拖延塞责,一错再错。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发酵的形成因素表明,回应失当,进退失据,才是公信力受损的症结所在。也才会陷入“信任困境”。相反,如果我们放下架子,经常深入群众之中,听取群众意见,在群众意见基础上作出决定,群众就会认同,即使出现了偏差,群众也会群策群力帮你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杨运秀.论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江汉论坛,2011,5.
[2]程雄.公信力评价领导者的重要尺度.领导科学,2003,17.
[3]王安顺.从制度层面构建从政道德建设的科学机制.党的生活,2013,8.
论文作者:史明南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0
标签:公信力论文; 领导干部论文; 事件论文; 人民群众论文; 政府论文; 克林顿论文; 公众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