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1]2013年在《我国国债金融效应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文中研究指明国债的发行、流通、还本付息等活动必然引起市场资金的变化,进而对货币供给量、市场利率和汇率等产生影响,国债的这种影响与效果即为国债金融效应。201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中介目标将由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向着利率中介目标过渡,国债金融效应能否充分发挥不仅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还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条件。目前,国债期货正式上市交易,既可以促进金融市场创新和债券市场发展,又可以为宏观调控提供关于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预期的隐含利率,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现实经济中,国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调控工具。从财政的角度看,国债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增加财政来源、筹集建设资金。与税收、货币发行等相比,国债发行具有迅速、灵活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国债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货币吞吐和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等作用。因此,国债具有金融和财政的双重功能,国债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自从国债产生以来,其功能经历多层次变迁,已经拓展到许多领域。在财政方面,国债是融资工具;在金融领域,国债是流通工具;在宏观调控方面,国债亦发挥着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调控市场需求,维持经济运行等作用;在经济与金融改革方面,国债为推进改革提供融资渠道,起到巩固改革成果的作用。随着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国债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深化,为我国经济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国债金融效应也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债功能逐步凸显,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债金融功能与金融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国债金融效应”为题进行研究,旨在深化金融效应的内涵与外延,服务于金融市场完善与社会发展。论文共分为九章,各章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与难点、论文结构安排、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为国债理论。在这部分中首先对国债的基本概念、国债功能和国债理论的演进进行阐述;接着,从古典学派的效应理论、凯恩斯学派的效应理论、布坎南的国债负债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国债理论及当前主流的国债观点等方面对国债效应的理论演进进行梳理。第三章为国债经济效应研究综述。在这部分中,将从国债对公共支出、民间支出、民间消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债的经济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四章国债金融效应研究综述。这部分将分别从国债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汇率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国债金融效应的文献进行梳理。第五章为我国国债发展及中美日国债市场现状。在这部分中,首先我国近代国债的发展历程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债现状进行系统的介绍;接着,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债市场给予简单的阐述,并对中国国债市场和美国、日本国债市场进行对比分析。第六章为国债金融效应的理论分析。这部分分别对国债货币供给效应、国债利率效应及国债汇率效应的影响机制、传导途径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七章为国债货币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首先,对实证分析中使用的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具体包括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长期均衡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接着,分别利用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衡量货币供给量,测度国债发行和国债余额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程度。第八章为国债利率效应的实证分析。分别使用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度量利率水平,分析国债发行和国债余额对利率的影响效果。第九章为国债汇率效应的实证分析。选取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债发行和国债余额对其的影响程度。第十章为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这部分将基于对国债金融效应的理论分析及我国国债金融效应的实证检验,得出国债金融效应的研究结论;接着,从国债金融效应的研究结论出发,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最后,基于前期文献和本论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研究展望。实证分析过程中,考虑到1994后我国国债市场开始快速发展、2005年7月我国的汇率体制改革、2006年起实施的国债余额管理制度,本文将以1995年3月-2012年12月为样本期、采用月度数据对国债货币供给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进行分析。以2006年1月为分界点,将1995年3月-2005年12月定义为阶段一,2006年1月-2012年12月定义为阶段二,分别在两个子样本期内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阶段一和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在货币供给不同的度量方式下,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其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出以下特征:(1)根据协整关系,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货币供给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表现为:国债发行不会对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但是国债余额与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均呈现负向变动关系。阶段二,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表现为:国债发行额上升会引起现金的下降,但不会对狭义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却与广义货币供给量呈现正向变动关系;国债余额会造成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增加。(2)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货币供应量的短期动态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发行额变动不会对现金和狭义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但会造成广义货币供给量短期下降;国债余额会在短期内造成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的上升,却会导致广义货币供给量降低。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均不会在短期内对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3)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向均衡水平调整情况主要表现为:阶段一,当社会上流通的现金量、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受到扰动后,均会向均衡水平逐步调整。阶段二,当社会上流通的现金量偏离均衡状态时,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并且偏离的程度逐步上升。当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偏离均衡状态时,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2.阶段一和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利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在利率不同的度量方式下,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其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出以下特征:(1)根据协整关系,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利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对利率的影响表现为:国债发行变动不会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产生影响;国债余额与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均呈现正向变动关系。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影响不显著;国债余额变化不会影响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但是国债余额上升会造成人民币存款利率的降低。(2)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利率的短期动态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均不会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产生影响。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影响也不显著。(3)当受到外界干扰时,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向均衡水平调整情况主要表现为:阶段一,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偏离均衡状态时,均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阶段二,当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偏离均衡状态时,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但是当人民币存款利率偏离均衡水平时,短时期内不会向均衡水平调整反而偏离程度不断加大。3.阶段一和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汇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中国对不同国家的汇率水平,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其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出以下特征:(1)根据协整关系,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汇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对中美货币汇率和中日货币汇率的影响表现为:国债发行变动对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不显著;国债余额与中日货币汇率呈现正向变动关系,但是国债余额变动不会对中美货币汇率产生影响。阶段二,国债发行对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不显著;国债余额对中国日汇率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国债余额上升会引起中美货币汇率上升。(2)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汇率的短期动态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发行不会对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产生影响;国债余额对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也不显著。阶段二,国债发行额上升会导致中日货币汇率上升,但是国债发行额变动对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不显著;国债余额变动不会对中日货币汇率产生影响,但是国债余额上升会导致中美货币汇率上升。(3)当受到外界干扰时,阶段一,当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偏离均衡状态时,均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阶段二,当中日货币汇率偏离均衡水平时,短时期内会向均衡水平调整;当中美货币汇率偏离均衡状态时,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证检验了中国国债的汇率效应现有研究针对国债的汇率效应仅从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国债对汇率影响的机制和途径,但是,缺乏从实证方面对国债汇率效应的检验。与前期文献不同的是,本文以中国国债市场为研究对象,对国债汇率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二)对国债金融效应进行了重新界定前期文献针对国债金融效应的研究没有清楚界定国债金融效应与其他经济效应的界限,将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宏观调控效应、政策协调效应、国际收支平衡效应等归入国债金融效应。由于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指标,而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也是由于国债货币供给量效应衍生所致。本文将国债金融效应进行了重新界定,将国债的利率效应、汇率效应、货币供给量效应作为国债金融效应的研究范畴,而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宏观调控效应、政策协调效应、国际收支平衡效应等仅仅是国债金融效应的衍生效应,故在本文的研究中没有涉及。(三)国债金融效应的验证更加深入前期文献在对国债金融效应进行检验时,大都仅就国债余额或国债发行额数据对金融效应进行检验,而本文在控制国债发行额的同时,考察国债余额的金融效应,并引入工业生产值增速、赤字、消费、投资、进出口等控制变量,国债金融效应的检验更加深入同时论文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我国现行统计数据中没有较准确的GDP月度数据,本文采用大部分研究的惯用方法,选用工业增加值的月度数据进行替代,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努力探索更好的方法力求更精确的数据分析;其次,本文只就国内环境研究了我国国债的金融效应,如何在更广阔的国际金融环境中研究我国国债的金融效应是本文下一步将要加以研究的方向;另外,由于本人理论知识和研究水平等还有待加强,因此文中对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的解读可能不是很透彻,在以后的研究中将作进一步完善。
王合军[2]2009年在《我国国债功能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国债管理从“融资范式”向“功能范式”的定位转变,凸显出国债功能理论的研究深化。目前,国债已经成为政府手中常用的一种政策工具,国债功能运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均要求国债理论做出新的解释,提供新的功能供给服务。因此,基于国债“功能范式”视角研究国债功能问题,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创新拓展国债功能,有效增加国债功能供给是国债“功能范式”定位的核心内容。围绕创新拓展国债功能供给、提高国债功能效应的研究思路,本文初步构建了国债功能基本架构,运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国债功能支撑基础、供给机理、功能变迁、功能定位和功能效应等内容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创新观点如下:1、研究视角创新。本文从“功能范式”视角研究国债功能问题,指出确保国债功能供给、提高国债功能效应是国债“功能范式”下的核心问题,国债改革要重视国债与外部环境间的功能耦合,促进国债管理由“融资范式”向“功能范式”转变。2、观点创新。本文首次提出“国债租”概念,我国曾经以工农价格“剪刀差”形成的财政收入是一种迫使城乡居民缴纳的“国债租”,对此国家需要承担偿还义务,发行特别国债解决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是一条偿债的有效途径。3、机理研究创新。本文破解了“功能范式”下国债功能的二维供给机制和市场功能补偿机制。国债功能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过程就是一个国债功能供给的过程。从外部需求看,国债功能供给是一个横向和纵向的二维结构,横向供给是成为不同领域的操作工具,纵向供给是对国债内在功能的挖掘创新。从国债自身功能供给能力看,国债结构和国债数量决定国债功能供给水平。国债发行品种期限结构不全,必然要导致国债功能供给缺失,这时市场机制将催生新生事物补偿缺失功能,如央行票据和国债黑市的出现等。
邱林卉[3]2016年在《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债市场是政府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场所,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既可以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成为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也可能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拖累,甚至造成经济危机或国家破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债市场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远远超出了财政的范畴。现阶段,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风向标,中央银行也视其为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对象,国债市场能够在金融资产定价、对冲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债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国家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全文由绪论加七章正文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国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一章主要结合马克思虚拟经济理论分析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概括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理论。第二章对国债市场的宏微观经济功能和国债收益率传导机制进行梳理分析,并从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股票市场对国债收益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对我国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分析,以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为标的,分析从2002年-2015年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关系。结合西方相对成熟的国债市场经验,从国债规模、期限利率结构、国债发行和交易市场、国债持有者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国债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归纳。第四章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从国债发行基本概况、国债需求供给、国债持有人等因素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国债经济功能,并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债收益率走势进行分析。第五章从总需求、总供给和国债市场微观经济效应方面比较美、日、中三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分别分析了美国和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对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并对三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比较总结。第六章对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比较,梳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的收益率走势和经济政策效果,并对他们的国债市场经济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经济体国债市场经济影响力差别的原因。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对发挥我国国债经济功能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张中庆[4]2000年在《我国国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我国国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从国债的宏观调控职能出发,分别从财政和货币两个方面,就国债宏观调控作用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以及作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并简要分析了可能影响实施这一政策工具的一些因素。全文共分三章,以下对各章的内容作简要叙述。 第一章试图通过对国债宏观功能沿革的分析,论证国债的宏观调控功能是国债自身功能发展的必然结果。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国债功能的发展历史,即从从其原始功能、建设功能到金融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的衍生过程。国债的原始功能是指其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这是它产生的初因。各国政府在运用国债的原始功能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通过国债筹资可用于对外部性较强的公共产品进行投资,这逐渐衍生出国债的建设功能。随着国债原始功能和建设功能的发展,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国债市场的发展成熟为标志,国债的金融功能亦浮出水面。随着国债三种功能的发展和完善,国债和国民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在此基础上,国债的宏观调控功能也应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势下,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通过增发国债以达到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次,本目对于增发国债的可行性也进行了必要的分析。由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是实现中长期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保障,因而,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增发国债就必须考虑国债的适度规模问题。而国债的发行规模主要取决于国债的发行主体和应债主体的承受能力,因而本部分就我国国债的发行主体和应债主体的承受能力指标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得出了短期内通过增发国债促进经济增长可行的结论。本目第四部分,就国债为加强拉动经济作用的投向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我国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分析,阐明了国债资金必须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最为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本目的第五部分就我国运用国债拉动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阐述,本部分运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证明,在正确确定国债的投资方向的前提下,我国政府施用国债这一职能的实际效果是良好的。本目最后就我国国债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作出了客观评价,并对这一政策的实施进行展望。 本节第二目分析了国债的“排挤效应”。国债的“排挤效应”简单说,就是政府的国债活动使私人投资减少的效应。本目就国债的 “排挤效应”对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消极和积极作用均作出了简要的分析。国债的“排挤效应”对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影响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限制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影响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等。其积极作用主要包括可被用于调整经济结构以及加强对社会总投资规模的控制等。充分利用国债的“排挤效应\ 可有效调节预算外投资结构,增强政府投资的主体地位和实际效果。 本节第三目是分析国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由于市场缺陷客观存在,因而政府有必要参与资源配置将其—一纠正。国债作为一种宏观调控工具,是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国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分为其对资源数量的影响和对资源结构的影响。此外,本目还对国债这一功能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本节第四目还就国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目主要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就国债对收入分配影响的作用机理以及针对发行特种国债促进社保体系建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章第二节是国债的货币效应及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本节第一部分辅以图表的形式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本节第二部分对我国国债公开市场业务的实际作用效果以及操作的条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认为我国国债公开市场业务的实际作用效果是不明显的,其操作条件也存在一些缺陷的。本节第三部分客观分析了我国目前经济状况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问题。本部分从 一2. 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变化入手,通过对此次扩张型货币政策的效果 的分析,认为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现实选择是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 (包括国债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基础货币 的投放以配合财政政策发挥作用。 第三章主要分析影响国债宏观调控功能的一些因素。第一节是 国债的规模分析,本节就国债规模失控带来的危害以及合理控制国 债规模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国债规模失控不仅会导致经济运行不稳 定、影响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也会严重制约国债自身功能的发挥。 对于如何有效控制国债规模,作者提出了重建财政、法律规范和加 强国债资金管理的思路。第二节主要讨论国债的利率问题,应当说 国债的利率问题是制约国债货币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篇幅的 限制,本节?
王林元[5]2016年在《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国债与货币的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国债对货币供应量有什么影响,央行如何利用国债调节货币供应量,如何充分发挥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都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正是本文力求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将国债和货币供应量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深入研究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深入研究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力求解决中国国债发展不足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难的问题,并为化解中国经济难题、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本文首先尝试将国债与货币纳入统一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国债与货币理论模型,夯实理论基础。采用一般均衡经济分析方法,构建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家庭五个部门的封闭经济理论模型,并基于理论模型,分析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及对储蓄、消费、投资等经济变量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实证研究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首先专章论述中国国债发展历程及功能定位(第四章)和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及对经济的影响(第五章),然后构建包含国债变量的货币供应量计量模型(第六章)。第四章介绍中国国债发行、余额及交易变化情况,明确国债有弥补消费性支出、覆盖资本性支出、调节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利率四大功能,分析中国国债对财政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影响。第五章介绍中国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变化情况,探讨中国高货币化率的原因,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结构,分析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中国现行货币供应机制及其不足进行论述。第六章建立货币供应量计量模型,在弗里德曼-施瓦兹模型、卡甘模型和乔顿模型等经典货币供应量模型基础上,引入国债变量。先对回归变量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然后分别以M2、M1和货币乘数为应变量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甚微。为了全面地研究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本文还对主要经济体国债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七章)。第七章论述国债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有关国际经验,主要选择美国、日本、欧元区三个经济体。论述完三个经济体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后,基于国际经验分析,总结几点对中国的启示。一是国债规模的增加并不会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超发,二是国债规模取决于国家信用的强弱,三是货币供应有助于国债规模扩大,四是国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结合中国情况及国际经验,化解中国难题。第八章主要论述中国国债规模扩大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中国国债规模增长的空间。在对中国及主要经济体国债与货币供应量关系实证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中国、美国、日本、欧元区和英国国债与货币供应量的面板模型,论述国债规模扩大对货币供应量扩大的影响。面板模型显示国债规模增加1,货币供应量增加0.44。如果货币乘数为5倍,则国债净发行额转化为基础货币的比例不足10%,国债余额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十分微弱。我国的国债规模远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债规模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企业债务水平高企,企业降杠杆的进程将会持续;家庭债务水平较高,极大地制约了消费增长,家庭杠杆水平难以进一步上升。只有政府加杠杆,才能缓解整个经济去杠杆的进程,终止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及早将经济拉出需求不足、经济萧条、通货紧缩的漩涡。从我国国债与GDP之比、与M2之比、国债利息支付占财政收入之比、政府投资规模、减税及财政收支平衡等不同维度估算,我国国债规模增长空间巨大。本文还论述了如何发挥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第九章)。在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历史回顾基础上,分析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化解这些问题,要求充分发挥国债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桥梁作用,要求货币政策应当呵护国债市场的发展。国债发行应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可选方式,存量国债应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金融工具,国债还应该在调控市场利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本文总结出几条结论并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国债并不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甚微,中国国债规模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匹配,中国国债发展不足是财政货币政策缺乏协调的重要原因。同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全面推进减税降费;培育完善的国债流通市场,提高国债流动性;重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发挥国债的桥梁作用;推进我国国债国际化,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国债功能定位。
李泽华[6]2011年在《国债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完善国债法律制度,优化国债市场监管。尽管我国也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国债法律关系,但存在不完备性。至今没有统一的国债基本法,国债实践操作主要依靠部门规章、通知和文件来规范,立法保护内容和手段还不够充分。要解决国债市场分割、流动性不足、投资者保护不充分等基本问题,需要分析国债法法律性质和作用机制,深层次思考这些法律制度的形成机理,从法律制度构建角度推进国债市场变革。整篇论文结构共分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对国债法律性质、法律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从公法私法、法律经济学视角分析国债运作机制,以上分析为完善国债法律提供了前提条件。国债在发行人、发行交易制度、国债监管目标及原则等方面不同于一般债券,国债法兼容公法和私法因素,涉及多方法律关系,对国债的法律规制要考虑特殊的法律规则和原则。第二章是对国债市场运作法源的解读。本章对国内外国债市场及其法律制度进行了分析,运用比较的、实证的方法分析了法律对国债市场的作用机制,得出法律是国债市场发展的内生变量的结论。国债市场发展具有较强的立法依赖性,需要建立健全维护市场信息透明与投资者权利保护等法律制度,以及高效的执法效率。第三章分析了国债发行的决策主体、决策机制以及国债发行方式问题。由于国债发行不仅涉及到政府融资,而且与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因此,在国债发行决策方面,国债发行法律制度既要合理控制国债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又要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在分析现有国债发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国债发行决策机制和发行方式的建议。第四章分析了国债交易制度。完善的国债交易市场不仅能够有力地保证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和衔接,而且还能够促进国家金融体系的成熟和金融产品的创新。目前国债交易市场在流动性、安全性及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论文对国债的交易、结算、托管以及回购等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国债交易的市场分割、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完善国债交易法律制度的目标、路径和具体制度设计。第五章探讨了国债市场监管问题。一方面通过分析国债市场的风险和监管理论,结合我国国债市场监管不完备的形成机理,对监管不完备作出了解释,针对国债市场多元监管和监管效率低下问题,提出完善国债监管的目标、路径、基本原则,从而提出完善国债监管立法建议。第六章探讨了国债立法的不完备性,提出当前最急迫的是解决国债立法层次低、缺少统一的基本国债法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债法律体系。必须建立对新监管法规的影响分析制度,以及动态的法规审查制度,来确保国债法律制度持续有效。必须完善相关国债法律责任制度,惩戒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国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吴国权[7]2003年在《通货紧缩时期我国国债政策经济效应及边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7年10月开始我国零售商品物价持续下降,1998年4月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下降,同时其他相关指数也开始下降,经济学界对此已统一认定我国进入了通货紧缩期。为了治理通货紧缩,中央政府从1998年起开始实施以扩张性国债政策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扩张性国债政策实施五年多里,我国通货紧缩的状况可谓是一波三折,2000年,通货紧缩趋势有所缓解,居民消费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回升,2001年6月起,各种指标显示通货紧缩状况再次加重,2002年全国整体经济形势运行重新趋好,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并不明显。将通货紧缩表现出来的波折性和扩张性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相联系,一般认为,扩张性国债政策起到了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但对国民经济自主性、市场性推动的内在增长因素和稳定增长机制培育作用不理想,从整体上看我国通货紧缩的隐患还在。 不同经济背景,国债政策会有不同的效应,对国债政策的研究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就我国而言,通货紧缩是一个新的问题,管理层对于在通货紧缩时期财政、货币政策的应用还在摸索当中。从理论研究看,国内理论界研究国债经济效应的历史不长,从现有资料看,国内研究主要围绕扩张性国债政策社会总需求角度展开,而对扩张性国债政策实施后,微观经济主体的反应以及国债的金融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还欠缺。基于国内这样的研究状况,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证上对通货紧缩时期我国扩张性国债政策各方面的经济效应做出分析,为通货紧缩后期治理以及走出通货紧缩阴影后中国债政策该如何调整提供指导,研究具体内容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方法、思路以及相关理论综述,包括第1、2、3章。 第1章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具体的研究内容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着重点是对创作思路、论文主要创新点以及技术路线的概括。 第2章首先回顾国内对通货紧缩定义及其衡量的争论,着重指出以往的研究对通货紧缩定义上的偏颇,在修正认识上的误区后,论文就我国通货紧缩重新抬头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往的研究对通货紧缩多注重仅从物价角度定义,对货币量强调的不够,这会忽视引起通货紧缩的真正原因。由于我国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与一般货币量紧缩不是完全对应的,论文认为应该广泛地从实际货币量紧缩与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两个外部标志来定义通货紧缩,这样定义简捷适用,又不失科学性,能够揭示通货紧缩的实质,即浙江大学J尊士学位论文通货紧缩时期我国国债政策经济效应及边界研究通货紧缩的货币现象木质,同时也为具体的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论文将实际货币量紧缩与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两个要素作为衡量通货紧缩的标志,以此标准评判我国通货紧缩重新抬头问题,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了后出现的一些供求方面的新问题是通货紧缩在我国重新抬头的原因。 第3章对通货紧缩时期扩一张性国债政策理论及其演进分析,主要从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争论、国债资产效应、国债居民消费效应、国内对国债经济效应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回顾了国债经济效应理论的研究历程。关于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争论,论文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主要内容以及巴罗的著名推论和后续经济学家对定理假设条件的质疑进行介绍,并且较为详细阐述了凯恩斯主义和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关于国债资产、民间消费效应和国内对国债理论的研究,文章分析了勒纳、米德、巴罗、袁东、一马栓友等人的观点。 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和第5章,着重对不同经济主体在扩张性国债政策实施后经济行为上的反应,主要是对资本供给效应、民间消费效应和劳动就业效应等的分析。 第4章克服了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将现实资本视作一个整体的弊病,由于现实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影l响机制,论文在探讨国债现实资本供给效应时,先就我国当前国债的性质进行分析,认为我国通货紧缩发行的国债减税性质明显减弱,增支性质明显加强。论文对公共投资所含项目重新划分以后,论文对国债、公共投资间的因果关系、即时影响关系和弹性实证研究发现,通货紧缩时期扩张性国债政策对公共投资的贡献正处高位,且处于高位窄幅变动的格局中,从1999年始,在我国大幅度增发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国债对公共投资的相对贡献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从公共投资增幅角度考虑,国债的贡献不是很大,没有税收增长和民间投资增长的贡献大。我们对于通货紧缩时期我国通过增发国债的办法,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扩大公共资苯效应的评价,没有目前常见文献所估计的那样乐观。以往文献忽略了通货紧缩以来其他因素增长对公共投资的贡献,可能高估国债在前期的作用。扩张性国债政策和其他积极则政政策措施间的协调还有待提高。 对通货紧缩时期国债的民间资本效应,本文的研究基于新古典理论关于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关系的论述。对我国民间投资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民间投资与上一期的民间投资以及实际投资收益率成正相关,公共投资在回归方程中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说明?
严亮[8]2007年在《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基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客观性要求,我国开始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其核心为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以避免财政政策自身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因素。稳健财政政策要求我国控制国债规模,使其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本文在上述经济政策环境下展开,主要运用规范性分析和定量测算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国债规模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在绪论中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中外国债规模理论的演变。其次,从两个角度提出分析国债规模的理论框架:一是基于国债经济效应定性阐述国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国债规模的挤出效应、国债规模与货币流通量;二是依据国债适度规模提出国债规模的理论界限、理想模型和现实指标,为后文的经验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再次,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经验分析,再定性分析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中挑选出国债发行规模的格兰杰原因,再对国债发行规模及选择出的影响变量建立VAR模型和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建立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通过分析得出,影响我国国债规模最关键的因素是货币信贷规模、居民储蓄规模,而且我国国债规模与货币信贷规模、居民储蓄规模存在正相关。结合经验分析的结论,在稳健财政政策下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进行分析,利用协整方程检验我国国债规模以及提出我国国债规模未来发展趋势。最后,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以经验分析的结论为指导,对我国国债提出政策建议。
蔡冠男[9]2014年在《我国的国债规模研究》文中指出国债是国家政府凭借其信用,为筹集资金而公开发行的到期需要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债的发行规模也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采取增发国债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导致国债规模迅速膨胀。众所周知,国债是一把双刃剑,发行国债既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能起到负面的作用,国债发行规模如果过大,甚至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因此,研究国债规模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本文所讨论的国债规模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国债的适度规模是指国债在国民经济这一大参照系下国债的最满意或最合理的数量界限,这一界限不是一个具体的绝对值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适度的国债规模是国家政府实行有效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了1981-2011年的数据,运用Eviews6.0对我国国债的历史发行量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此提出我国国债规模的相应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对国债规模问题研究的情况;第二章是通过对国债的经济效应的分析,论述了适度国债对国民经济的有效促进作用、国债规模过大对经济产生的消极作用;第三章介绍了国债规模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衡量国债的现实指标,这些都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首先运用国际通行的合理指标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经验分析,分别考察了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负担率、赤字率、居民应债率、借债率以及国债偿债能力的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得出我国国债规模正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相对宽松和财政本身债务负担沉重的矛盾之中,但是这并不能作为衡量国债规模是否适度的绝对标准,还应该从国债的实际使用状况和政府的自偿能力以及我国的实际国情等方面综合考虑,由于国债规模受到多重客观因素的限制,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主要应该侧重于调节经济的应债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多马模型得出我国早期由于国债规模迅速扩张存在较大风险,但是近年来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危机得以缓解,然而国债发行规模扩大所产生的债务危机不容忽视。接着,再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并挑选出国债发行规模的Granger原因,再对其变量建立VAR模型和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建立协整方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由此可知,我国国债规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GDP、财政赤字以及国债余额,并且我国国债规模与GDP存在负相关。这表明,从长期来看,经济持续增长会降低对国债的需求,使得国债发行量减少,长此下去,国债规模将会趋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国债规模仍然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患,对此需要谨慎发行国债。第六章,根据结论为指导,对我国国债提出政策建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实力;将国债利息支出纳入财政预算,使国债规模的扩张变得法制化;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支出。
汪洋[10]2008年在《国债的金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属于财政与金融的双重范畴。国债的金融属性特征在不同的经济环境条件下所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国债的金融属性特征就表现得越为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变迁及扩展,国债规模也逐步扩大,国债对于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与广泛,国债作为金融资产以及作为金融资源的表现也就更加充分。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国债是财政与金融重要的连接点,国债操作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与协调的重要环节,并在其流转运动中联系着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的经济运行。因而,研究国债的经济效应必须将国债的财政属性与金融属性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揭示国债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特征。国债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重要经济问题,更是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债的支持,经济市场化改革与金融运行机制完善离不开国债运行机制的完善。但是,目前中国国债的运行还存在着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其深层原因是中国还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制度变迁相对滞后,因此,国债的经济金融功能的实现也处于相对滞后的变动、完善和发展之中。这种变动、发展和完善过程,有些方面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债运行的一般规律,有些方面则具有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国债的金融功能及其国债对主要经济金融变量(货币供应、利率、汇率、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及其实现机制的研究,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金融效应的一般规律,并客观地分析中国转型期国债运行的金融特点,即中国国债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国国债金融功能和有效合理发挥国债经济金融效应的路径和策略。本文首先通过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中西方国债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演进特征进行历史性考察与分析,理解与掌握国债发展的历史前提及社会经济基础,从历史与实践的角度考察西方国债的发展脉络,在其变迁过程中发现国债发展的历史逻辑。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国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渐进过程,国债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债作为政府政策工具体现着政府的意志与要求,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国债的发展与变迁与其相适应,并逐步体现出其市场性的特征,国债的经济功能也逐步由财政功能向其财政与金融双重功能的转化,国债的理论研究也由宏观逐步向宏观与微观市场结合的理论转变。通过对国债金融的金融资产属性、金融资源属性以及金融功能属性的分析,对国债的金融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阐述,指出国债所具有的基本经济金融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提供流动性功能,基准利率功能、宏观经济管理功能、金融稳定与调控功能。完善的国债及国债市场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统一并互为前提,国债经济金融功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也需要相应合理的制度安排,国债的各项金融功能共同统一于国债对于经济金融体系的动态演进与相互作用之中。国债的不合理运用也能导致负效应及影响,并可能会增加经济体系的财政与金融的风险,合理运用国债及国债市场是保证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讨论国债的“准货币”和“铸币税”性质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国债作为金融资产的货币特性以及国债所具有的货币效应。根据国债运行的不同阶段,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是不同的,影响国债货币供应效应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经济运行及经济主体行为因素,还体现着政府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意图,同时还受到经济环境以及金融体制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分析基本的利率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债因素纳入宏观经济模型,通过国债运行对于储蓄,消费、投资以及货币供求的影响分析,得出国债运行在封闭与开放不同经济条件下国债发行的利率效应。并就国债基准利率效应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对国债与国际收支及汇率关系的理论综述的基础上,讨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与国际收支以及国债与汇率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运用扩展的M-F模型分析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债融资的政府支出效应的机制。另外,本文还从政策层面分析了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债政策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连接渠道并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是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要求。对于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融资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与协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与配合的原则及可供选择的模式。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求对中国国债发展的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为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因此,本文的立足点始终围绕中国国债发展的实际情况,基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与体制转轨环境中财政、金融不断变革的特性,对中国国债的金融效应予以应有的实证分析,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至2006年中国国债与相关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进行计量检验以及经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1994年以前,由于经济体系及制度制约,国债的货币效应并不显著,1994年后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逐步调整,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有所体现,但还不是非常显著,国债的金融功能还没有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发展国债市场,建立完善的国债运行机制,发挥国债的货币供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效应是中国国债发展的必然选择。(2)对于中国国债发行的利率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中国国债的利率效应并不显著,分析其成因在于中国非市场化的利率体制以及金融体系发展的约束。还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国债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中国国债利率没有成为基准利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3)同时,在国债与汇率、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之间关系的理论考察的基础上,就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债的发行对于国际收支,净出口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于中国国债经济效应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4)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债政策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以及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变化以及效果。中国国债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金融战略的逐步实施,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金融改革的深化离不开国债市场金融功能的完善及其有效发挥,并对国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国债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因此,最后本文从中国国债及国债市场的功能定位出发,讨论了中国国债金融功能错位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国债发展同金融体系结构、商业银行改革以及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国债及国债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变革中发挥的作用,并认为,中国的国债市场发展必须同中国的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的国债市场的成功经验,同时要根据我国转轨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债市场发展本身所特有的规律,深化国债市场的改革和创新,加快国债市场发展和开放的步伐,充分发挥国债市场的经济金融功能,提升国债市场的效率,以利于最终构筑起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 我国国债金融效应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D]. 周密.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2]. 我国国债功能及其效应研究[D]. 王合军. 浙江大学. 2009
[3]. 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D]. 邱林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4]. 我国国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研究[D]. 张中庆.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5]. 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D]. 王林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
[6]. 国债法律制度研究[D]. 李泽华. 中国政法大学. 2011
[7]. 通货紧缩时期我国国债政策经济效应及边界研究[D]. 吴国权. 浙江大学. 2003
[8]. 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D]. 严亮. 湖南大学. 2007
[9]. 我国的国债规模研究[D]. 蔡冠男. 安徽大学. 2014
[10]. 国债的金融效应研究[D]. 汪洋. 辽宁大学. 2008
标签:财政与税收论文; 证券论文; 货币供应量论文; 国债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国债收益率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金融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