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企业及其战略分析_战略分析论文

绿色化企业及其战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绿色化企业概念

对绿色技术的研究自六十年代开始,至今已持续30多年了。期间经历了末端技术、无废工艺、废物最少化、清洁技术和污染预防技术等五个阶段(吕燕,1996)。而对企业绿色化的概念与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首先从技术与技术创新的角度探讨绿色化企业的概念。席德立(1994)认为清洁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清洁工艺和清洁产品三个方面,这三类技术实际上是根据投入产出过程来分解的,对应于这三类技术,其技术创新类型也可以分解为末端技术创新、清洁工艺创新和清洁产品创新。吕燕(1996)把这些绿色生产技术统称为生态技术,其定义为减少生产与消费的外部边际费用的技术。这种技术的采用者为企业,而现有的技术范式条件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都是从企业内部经济性出发的,很少考虑生产的外部性问题,技术进步在减少生产的边际内部费用的同时,常常表现为生产边际外部费用的增加,因而,传统范式下的企业,要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是缺乏内在激励的。只有在环境成本、政府法规、市场力量和公众压力的作用下,企业才能采用“同时减少生产和消费外部边际费用”的技术。所以,绿色化企业应具有这样一个特征,企业技术的采用和创新过程中,生态技术为其内在需求。

其次,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绿色化企业的概念。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1991)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巴伯(Barbier )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1989);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WRI,1993)。 这三个定义分别从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技术属性对“可持续发展”作定义,这里引用这三个定义,是因为这些定义虽然是从宏观角度作分析,但对探讨绿色化企业的定义具有借鉴意义。就企业的角度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兴起的大背景下,要取得持续发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同样要从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技术属性三个方面来考虑采用绿色技术。显然地,绿色化企业要求企业采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废物和污染物产生的工艺和技术系统;生产过程应着眼于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寻求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即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绿色化企业是企业绿色化的结果,两者的本质含义是一致的,只是后者更强调绿色化企业实现绿色化的过程。

另外,可从战略的角度探讨绿色化企业的内涵。传统技术经济范式下的企业战略,主要追求最小投入下的最大产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资源投入方面,没有考虑环境成本,把环境容量视为可免费取得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共物品,而非稀缺资源。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几乎没有把环境效益作为企业的目标。而绿色化企业,则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把绿色化企业定义为基于绿色化战略的、以绿色技术采用为其内在需求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化为其目标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在绿色化企业的内涵分析可以得出绿色化企业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从战略的角度重视绿色技术的采用与创新; (2)以绿色技术的采用为其内在需求;(3)采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废物和污染物产生的工艺和技术系统;(4 )生产过程着眼于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5 )同时寻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从而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2 企业绿色化战略

企业绿色化战略是指绿色化企业为实现其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绿色化而制定的战略。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绿色化战略从形成到实施、评价,其过程包括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绿色化战略使命的确定、企业绿色化战略目标的确定、绿色化战略方案的制定、绿色化战略的实施、绿色化战略的审计与评价等六个主要阶段。绿色化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由于在企业特征、生产过程、技术经济范式、企业目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在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上,也有与传统企业不同的特点。以下通过对企业绿色化战略的目标、战略制定过程的环境分析、以及绿色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管理等方面,对企业绿色化战略作分析。

2.1绿色化战略制定的环境分析

正如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要建立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绿色化战略的制定也同样建立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且与前者相比,后者更注重环境的分析。克里斯蒂安·马度(Christian.N.Madu)(1996)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提出了影响企业环境友善化战略的五方面因素,即企业领导、组织文化、公众压力、市场力量和技术,这五方面力量作用于绿色创新战略的模式如图1;杨发明和许庆瑞(1996 )也从环境技术和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如图2的“企业战略决策的波特——环境图”,他们认为, 由于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世界后,企业有必要重新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原则来组织工业和商业活动,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竞争要素结构,而这些要素包括消费者偏好和需求、产业制度以及竞争机会等。企业的竞争优势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战略环境是否适当,所用的环境技术是否与企业的产品工艺技术相匹配,以及环境技术是否能实现已定的环境战略等。

图1影响企业环境政策的五因素

图2企业战略决策的波特——环境图

这两种分析为建立绿色化战略的环境分析提供了思路。 实际上图2给出了环境分析的两个方面:内部环境(包括企业领导的意识、组织文化)和外部环境(公众压力、技术发展和市场力量)。图3 给出了企业绿色化战略外部竞争因素。结合这两种观点,影响绿色化战略制定的环境因素可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外部环境因素除了公众压力、技术发展、市场力量外,还应包括政府法规、权利要求者集团。当然,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也影响企业绿色化战略的制定,但较为直接和主要的应是前面五个方面。内部环境因素,除了企业领导的意识和观念、组织文化(包括员工意识)外,还应包括组织结构与管理。

在上述构成的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中,企业领导(尤其是企业家)的绿色化意识最为关键,他们在绿色战略制定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企业远景、使命(包括企业哲学)和目标的确立、创新战略的制定、绿色组织文化的形成、绿色组织结构的构建、企业员工的绿色化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其他几个方面的要素只有在企业家和企业领导的绿色化意识的引导下才能建立,如果企业家和企业领导不能意识到绿色化战略的重要性,就不可能建立起绿色化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就不可能实现绿色化组织管理;难以使企业员工树立绿色化意识。

在构成外部环境的要素中,公众压力主要包括顾客对产品绿色化的满意度、绿色化组织对企业形象的确认。市场力量方面,要求企业的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期望——“价值需求”,而现在消费者的期望中,很大一部分是对环境的保护(Christian N.Madu,1996)。因此, 企业产品要满足顾客需求,必须把产品的环境效益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为市场力量所接受。政府法规则应分析企业在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制造过程中,污染产出量和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是否与法规相抵触。这里要强调的是,环保部门作为一个特殊的“公众”——政府法规的制定和监督者,对企业绿色化战略的制定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绿色化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创新决策者及其权利分配的格局有了大的变化,任务环境中的环保部门,在战略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环保部门的职能不仅仅局限于废弃物的治理、处置、污染纠纷的解决,还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以确保在生产源头削减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权利要求者集团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为企业主要运行活动所影响的环境要素,包括股东、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地方社团、金融机构等。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通过其对于这些相关利益集团的作用,以任务环境中相关权利要求者的集团压力的形式影响企业的运行(项保华,1994)。由于这些集团对企业绿色化的满意度及其反应,如消费者的偏好一样,直接影响战略的实现,因此,必须把权利要求者集团作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作分析。

2.2绿色化战略的目标 企业的目标具有三重性:企业利润、 职工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其中最直接的目标是企业利润,即经济效益,而职工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则处于从属地位。在这种传统的观点支配下,满足个人职工需要和承担社会责任,实际上只是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手段。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生存的密切相关性,他们的消费观念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产品的价值导向也随着“顾客满意度”内涵的演变而日益为企业所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绿色化战略目标与传统的企业战略目标相比具有较大的变化。绿色技术创新意味着企业在考虑促进生产边际内部费用的最小化、扩展新市场的同时必须有利于生产的边际外部费用的最小化(吕燕,1996),因此,创新决策的基础必须改变。为根本意义上解决企业的绿色化问题,企业在确定目标时,应强调“外部效应内部化”,如外部成本内部化。只有当政府的强制行为(如排污收费、税收优惠等)内在化地成为企业决策的基本成本要素,才能促使企业采用绿色化战略成为内在激励,从而追求长期利润目标的最大化。传统的技术创新管理在新产品设计、工艺创新决策主要考虑两个基本变量,即在企业内部考虑企业组织能力与产品结构复杂度的匹配关系;在企业外部考虑产品使用的复杂度与用户能力的匹配关系(Clark & Fujimoto,1991)。 由于环保的压力,绿色化战略的直接目标应调整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当然,就企业本身的性质而言,经济效益仍然是第一位;而绿色化战略的间接目标应该是提高产品、工艺的绩效;满足用户需求;内部产品、工艺与组织能力的匹配。技术与产品的环境绩效成为生态化的决策依据。

2.3 绿色化战略所需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是由组织共享的、解决组织内部和外部问题的基本假设(E.H.Schein,1990)。组织文化主要包括二个层次:(1)显在的、有意识的价值观, 包括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哲学等;(2)潜在的假设, 包括潜意识中理所当然地拥有的信念、思想和价值观等。在这两个层次文化中,第一层次在前面的战略使命、目标等分析中已作了阐述,它们是可以较为明确地规范的,而第二层次的组织文化,则需要社会行为规范(包括政府行为、消费者行为、权利要求者集团行为和非正式组织行为)引导企业,由企业灌输给内部组织和人员来实现,尽管这一过程是较为漫长的,但对绿色化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建立与绿色化战略相一致的组织文化,关键在于把可规范化的显在价值观渗透到潜意识的员工信念、思想和价值观中去。就企业领导层来说,要树立较强的环境意识。就企业员工来说,要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绿色技术的开发、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企业和自身的挑战、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绿色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去。就整个企业组织而言,不同的事业部(或经营单位)要互相协调,把废弃物产出将到最低;研究开发项目的组合上要瞄准新的清洁化技术;要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灌输绿色化意识;鼓励绿色化技术的创新。

图3基于过程的绿色化战略模型

在这样的组织文化中,建立生态化组织结构的目标应是提高生态效率(Allenby,1993),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生产效率。其主要特征为:(1)强调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循环, 即在组织内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充分利用上一部门的废弃物、副产品和产出;(2 )企业之间生产过程循环,即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类似于生态链的网络关系,在网络内的各企业相互利用各自的废物、副产品和产出,以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降低污染(吕燕,1996)。也正因为生态化组织结构具有上述主要特征,所以,绿色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追求柔性化、网络化;决策权威的分散化;信息交流的多向化。具体来说,由于环境责任需要组织内所有部门、所有成员共同承担,因此需要部门间的更紧密的合作、交流,组织结构将更为柔性与灵活;在企业外部,厂商与用户、制造商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产品供应与消费的关系,更需要合作交流,共享一种价值观——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这种共享在需求导向上表现为用户、厂商与供应商都重视产品的环境绩效;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双方协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产品使用后的回收方面,双方合作,建立废弃物的回收网络,这将促使企业边界的扩展,合作创新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频繁,也由于形式多样的合作研究与创新,研究开发组织变得更为柔性。

3 结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提出基于过程的绿色化战略模型(图3)。

基于过程的绿色化战略模型表明,企业绿色战略的制定,必须在充分分析外部支撑条件和内部支持系统的前提下,确定企业绿色化战略的目标,并结合有限资源的投入,把企业绿色化战略的思想,贯穿到企业绿色化的核心过程中并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作为企业绿色化战略实现的保证,绿色化企业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应不断得以建立和完善。

标签:;  ;  ;  ;  ;  ;  ;  ;  ;  

绿色企业及其战略分析_战略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