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人文精神(笔谈)——当代价值冲突的人文生态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冲突论文,价值论文,笔谈论文,人文精神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2)06-0005-12
只要有人存在,只要人愿意生活下去,价值冲突就在所难免。人是自在自为的存在物 。人的这种自在自为性作为其优势,使它成了自己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责任者。 这种优势不应成为滥用其权利破坏自然、人的自然和人的精神的理由,反倒应成为对其 行为负责的根据。自由与责任具有不可去掉的必然关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诸多价值 冲突,其最为深刻的根源就是做人的理念和做人的方式成了问题,从人性与文化即人文 出发解读当代价值冲突是一种必需的维度,重建人文生态是消解当代价值冲突的根本路 径。
1.当代价值冲突的人文生态性质
实践证明,以市场经济为平台、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需要体系为动力的现代化运动 ,使现代化国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也造成了难以化解的价值问题,且使这些价 值问题具有了人文性质。
首先,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人文性质。二次大战结束以后,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独立后 的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便成了首要的任务。这就给 资本、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运作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西方先发国家借着这种经济的话语 权力而推行其文化类型及其价值观创造了条件。继军事帝国主义之后出现了经济帝国主 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对这种经济殖民和文化殖民我们尽可以采取文化宽容的态度,但其 底线应以不伤害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文化权力为准。而事实上,经济全球 化正在或已经引发了经济矛盾和文化冲突。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人性与文化冲突的集 中表现。每个民族的人们都在其预先给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其民族本身的生产 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用以统摄这些方式的精神符号系统。如果为着追求经 济的利益而以牺牲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为代价,其成本——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值得考 虑的。其更为深层的问题则在于,基于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游戏规则的普遍化是否一定 需要文化一体化作支持?
其次,市场经济本身的人文性。人有一种极容易走向误区的思维范式,这就是在移植 或引进某种东西的时候,总是从为我性或利我性出发,发现或寻找于我有利的价值,而 于自觉与不自觉中躲避、掩盖甚或否认不利的东西,从而产生一种幻觉,似乎这种引进 的东西可以解决一切。其实,任何一种东西包括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在内,在给人们带 来某种价值的同时,也把代价呈现给人们了。
市场经济似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代价方式,这种代价方式具有负面的人文效应。第一, 基于奢侈和虚荣之上的需求体系超出了必要需要所设定的边界。人始终是一个有限的存 在物,由此决定人的需要也必定是有限的。人的生存、享受与发展必须合乎自然的限度 ,一是自身的自然,即自身需要的量与质;自身能力的量与质,这是人能够发展、如何 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的内在尺度。二是自然的自然,它限定了人的活动范围、方式和 程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能够生存、享受和发展的最 为原初的同时也是最后的尺度与界限。超出了自然规定给人的限度,必然受到惩罚。建 立在分工与交换基础上的交易行为的普遍化直接造成了货币符号化和社会化。交换物的 使用价值要通过货币来公度,交换物的价值要通过货币来体现。货币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超越了商品的差异,变成了可以兑换一切的价值物。积累货币就意味着积累财富和享 受,于是,需要便以观念的、符号的形式被累积起来,并给人的需要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使原本有限的、合理的需要朝着无边无际的方向发展,奢侈的、无度的、虚荣的需要 逐渐生发出来。时尚需要的特点在于时髦,在于某种“个性”的张扬,它一般都是转瞬 即逝的,它不是流动式的而是跳跃式的,引领时尚新潮流是每一个生产厂家的梦想。时 尚需要带有一种自发的话语权威,不论你是否愿意,是否需要,你总被各种时尚压迫着 、包围着。追求收益、刺激消费是市场经济的两种不可阻挡的惯性,这种惯性使你来不 及考虑需要的合理界限和合理的满足方式,人变成了生产和消费的机器,是为生产而生 产,为消费而消费。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既是节约经济更是浪费经济。第二,平面化 的需要体系。现代化过程是一种物质主义的过程,又是世俗化的过程,它把人们原本立 体的需要变成平面化的需要体系。知、情、意的需要被压缩或还原为可计量、可视见的 物质需要。商品拜物教代替了原始的宗教,对宗教对象的虔诚、热情和激情转变成了对 商品、货币和消费的强烈追求。信仰危机、认同危机、意义危机随之而来。第三,科学 逻辑与价值的背离。科学技术是人类提高活动效率的基本手段。近代以来,“知识就是 力量”的理念、科学技术既可以分解一切又可以合成一切的实际功效强劲地支持着“科 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幻想。实际上,科学与技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有效方 式,是一种知识体系和设置体系。作为一种设置体系,它是在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己之间完成的一种资源配置,旨在追求于人有利的过程与结果。但科学技术有 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比如转基因技术,当把这种目前最主要的生物技术成果应用到人自 身的时候,其后果难以预测,何况它还有被滥用的可能。因此,应在科学逻辑的发展中 辅之以价值逻辑,价值逻辑的主体应依照自然、人类、群体、组织和个人的序列排列。
2.当代价值冲突的人文生态后果
宽泛地说,人文生态包括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在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基 础上完成的知情、意多层面的平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 的有机统一。主客体间关系及其解决方式是奠基于主体间关系及其解决方式的,自然生 态的破坏根源于人文生态的破坏。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过程更为严重的价值问题乃是人文 生态方面的。
(1)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背离。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在人类中心主义和科学技术 的强劲支持下,借助于人性替代神性、现代性替代封建性的过程而使人道主义摆脱了封 建主义的羁绊,但同时也使人道主义了脱离了自然主义的关照,使人道主义成了无根基 的价值观。自然无价值既表现在理性化的观念中,又充斥于日常意识中。在这种观念的 支持下,人类作为强势群体开始无度地开发资源甚至破坏自然;西方先发国家作为强势 群体向不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输入资本、技术和管理,攫取原料和成品,拿走的是价值 ,留下的是代价。
(2)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的疏离。公正伦理是一种分配和争夺各种话语权力的游戏规则 ,体现的是争夺、获取和占有;其过程是全部资源及其话语权力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分 配或转移,其结果是不同利益主体在获得利益和话语权力的量与质上的差别,从而造成 事实上的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尽管在理论上存在着罗尔斯给定的公平的原初状态,但 实际的历史过程总是在差别中运作的。如果将这种差别推至极端,就会造成资源与话语 权力的垄断,出现“损不足而奉有余”。严格说来,公正伦理是用来保证效率的,体现 的是最大差别原则,实现的是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这是人类社会之能够发 展与进步的主要原则,但却不是惟一原则。为保证弱势民族与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和生 活基础,必须辅之以人道或伦理意义的分配原则,这是人类意义的效率,体现的是最小 差别原则。关怀伦理是真正的人性要求,是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伦理品质。有学者指出, 公正伦理更体现男性话语权力特征,而关怀伦理更具有女性话语权力特征。主张一种以 关爱为基础的社会伦理范型是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价值诉求,同时也是对近代以来西 方先发国家对自然和不发达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挑战式的获取、占有的公正伦理方式之片 面性的批判与反思。
(3)意义的迷失。意义的迷失、生活无意义感是当代价值问题的深度表现。物质主义行 为取向、生活的例行公事导致立体生活形态平面化,用于满足信仰的、精神的、情感的 需要的精神产品和精神过程被还原为物质的过程。人类在不断地追求着“一”并不断地 转变“一”的形态。立体的、意义饱满的生活要求立体的“一”的形态,包括精神、宗 教、伦理、生活、货币等形态。在生活意义被还原、被压缩的情境下,在精神生活被还 原为物质生活的条件下,“一”的精神形态、宗教形态、伦理形态、生活形态(社会认 同)或被压缩或被替代,剩余下来的就几乎只有货币这种“一”的形态了。然而,货币 却无法承担起创设意义、供给关怀这样的重任,于是规则被肢争,文化变成碎片,许多 东西都失去了进行公度的尺度,不可通约造成无法认同。创设意义并注入到生活中是人 类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在物质主义的氛围下,这种神圣的事项变得可有可无。
3.消解价值冲突的人文生态之路
重建人文生态是消解当代价值冲突的根本道路。从过程、状态与结果的角度看,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既是一种生活状态又是政策和制度所追求的目标。重建 人文生态从逻辑结构说包括理念、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
(1)重建自然理念和科技理念。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理论的、宗教的、艺术的以及实 践精神的,除此还有科学技术的方式,其中科技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使世界发生现实变化 的方式,这种变化既可以使自然受呵护,也可以使之遭到严重破坏,关键在于如何对待 自然,在于具有怎样的自然理念。人只是世界上多种存在物中的一种,其他存在物都有 与人相对等的存在权利,人之能够充任各种属人活动的主体不应成为任意践踏其他存在 物之存在权利的理由,反倒应该成为人对其行为负责的根据。人与自然是对待关系,而 不是挑战关系。科学技术上应成为使自然显现其真理的形式,海德格尔把近代以来人类 把科技视为人在自己与自然之间的挑战式的设置称“错置”;科斯洛夫斯基主张把科技 变成一种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培育、化育的过程。
(2)重建一种人性化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着基础作用,但单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容易造成市场无效;机会主义动机和追求 收益最大化的偏好,容易造成用于满足精神需要的意义系统和精神产品供给不足,出现 意义危机。政府借助于制度供给和制度安排,引导人们依照人的立体的需要结构而不是 纯粹的利益取向来配置资源。
(3)培植生活感。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不仅是当代哲学的主题也是人们的价值诉求,后现 代主义不止是西方学者对现代化之非人性化结果的批判与反思,也是众人试图过一种属 人生活的努力。当社会不能提供用于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使人体味生活的乐趣时,生 活无意义表现为类的形态;当个体无法体悟并领悟意义时,生活无意义表现为个体的形 态。于是,创设意义、培植体悟意义的能力将成为重建人文生态从而消解当代价值冲突 的两个根本事项。
收稿日期:2002-08-10